APP下载

山东琴书的文化阐述

2013-08-15闫永丽菏泽学院音乐系山东菏泽274015

名作欣赏 2013年32期
关键词:琴书南路扬琴

⊙闫永丽[菏泽学院音乐系, 山东 菏泽 274015]

在菏泽历史悠久的文化沃土中,生长着一株散发着泥土芳香的艺术奇葩,它就是扎根在泥土之中的——山东琴书。在这里,无论农村还是城镇的百姓均喜好唱小曲,多以自娱方式。在乡村,农民自娱唱小曲称“庄稼耍”,市镇的各阶层市民的自娱称“玩局”。艺人们经历艰辛,顽强拼搏,将山东琴书由小曲子演变到今天的发展和成熟,并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形成并保存了山东琴书特有的地方艺术风格,编创积累了许多深受群众喜爱的艺术作品,造就了中国曲艺史上辉煌的一页。

一、山东琴书产生的文化背景 山东琴书又名唱扬琴、山东扬琴等,因其前身原系民间小曲子联唱体,所以最早叫“小曲子”;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扬琴,又称“唱扬琴”“改良扬琴”“文明扬琴”或“山东扬琴”。民国二十二年(1 9 3 3),著名艺人邓九如、张凤玲、张心乐、邓秀玲在天津参加青年会商业电台演播,正式定名为“山东琴书”。山东琴书于1 7 3 5年(清雍正十三年),发源于鲁西南菏泽地区(清曹州府),已有2 7 0余年的历史。在《菏泽县志》《曹县方志》和《郓城县志》中都可以找到依据。

1.明末清初,鲁西南单县、曹县两县的刘楼、尚楼、老爷楼、柳井一带,有些文士名流喜好唱曲,连缀曲牌,编写唱词,抓筝抚琴,弹唱自娱。曹县刘楼的富户还专门盖了竹楼,中间砌水池,在水上修琴台,专供抚琴抓筝演练小曲,俗称“小曲子”;2.据《曹县方志》记载,乾隆五十一年(1 7 8 6)前后在曹县梁堤头,曾出现过“小曲子”名家梁启祥、袁风吉、赵金锁等,他们为小曲子艺术的提高与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3.另据《郓城县志》载:“琴曲始出于书香之家。”相传明初郓籍李子慎等人善抓筝弹琴,独创许多曲谱,流传于民间,后经艺人多年创演而成。郓城陈乃端所存该县“琴筝清曲”谱系,有“雍正十三年,头辈师爷尚田,善通琴书画,闻名东平湖……”的记载。

由此可见,南路琴书的发源地主要是菏泽的曹县、郓城和单县,并在曹县、郓城、菏泽、鄄城、巨野等地一直兴盛不衰。南路琴书的产生既包括以农耕经济为中心的物质文明,也包括由此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心理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山东琴书流变的时代背景 山东琴书经历了以自娱为目的的业余演唱阶段,以他娱为目的的半职业性的撂地说书阶段和职业性的城市说唱阶段。

1.自娱为主的业余演唱阶段。大约明末清初至清中期,“琴筝清曲”这种艺术形式不再是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群借物咏志、抒发情感的手段,而是冲破文人雅士的小圈子,在当地农民中传习流广;由起初风雅的“会琴”,渐变为农闲或节日聚会的自娱性“玩局”。“小曲子”在鲁西南一带出现之后,常于冬季农闲时,在“地窨子”(为方便取暖半挖在地下,顶部在地表的建筑物)中教唱,春节期间携琴访友,并逐渐演变为“灯节赛会”和“庄家耍”,成为民间自娱性的演出活动。但这时无论是“会琴”还是“庄家耍”,都是不存在商业性质的自我娱乐。

2.撂地说书阶段。清后期,一些精于琴书的人,开始在赶集、赶会时,下海作艺,演唱琴书成为一种半职业化的演出活动,其演出没有固定场所,只要有人听,就可以演唱,有时会搭一个简易的布篷。约在光绪年末,山东琴书开始进入城市,不少琴书艺人感到赶集、赶会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便逐渐进入小城市或者水陆码头——像济宁这样较大的商业城市,这时艺人已经有了固定的书场演出,唱琴书开始作为一种赖以生存的职业出现。

3.职业性的城市说唱阶段。因许多曲牌腔长,演唱费力,而格律又十分严谨,难于填词,不改革则卖不了艺。艺人遂在音乐结构上进行变革,采取以[风阳歌][垛子板]为主腔来结构故事,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进行演唱。对于这样一种形式,时人呼之“唱扬琴”。经历这些阶段的原因是光绪末年鲁西南连年灾荒,艺人们的逃荒促成了“小曲子”向“唱扬琴”的转变,曹县苗金福带领爱徒聂兆林开始下海作艺,从娱己转为娱人。

三、山东琴书发展的繁荣时期 清末民初是南路琴书发展史上的空前兴盛时期,也是后来琴书发展史上所没能逾越的鼎盛期。菏泽全境各个县曲均有多个琴书班社,以及相对知名的琴书艺人,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中主要艺术形式。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在南路琴书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东、北两个琴书的分支流派。商秀岭在胶东创出了东路山东琴书;活跃于济南以东的博兴、广饶及胶东半岛等广大地区。邓九如在济南创出了北路山东琴书;改用“山东官话”济南方言演唱,以济南为中心,流行于鲁西北一带。

经过各地艺人的演唱实践并与当地的地方文化、地方戏曲、地方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南、东、北三路风格各异的琴书流派。山东琴书南、东、北三路流派的形成,大大地丰富了这一曲种演唱艺术的表现力和传播面的扩大。

建国后,山东琴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在全国影响很大的曲种,广泛流传于我国的山东、安徽、河南、河北、京津地区、东北三省以及内蒙、新疆的大部分地区。

2 0世纪6 0年代,山东琴书在菏泽得到空前发展,不论是乡村的地头田间、农家小院,还是城市的茶馆书场,都能看到山东琴书艺人的身影,到处可闻琴书音韵,一度形成“一村一台戏,五里不同行”的繁荣景象。

1 9 7 6年1 2月成立了菏泽地区曲艺队,专业演出团体的建立,保障了曲艺演出活动的统一性与规范性。与此同时,各县区也相继成立了曲艺队,职业和半职业琴书艺人即达8 0 0余名。特别是菏泽地区曲艺队的成绩最为突出。

四、山东琴书的现状与发展 随着文化娱乐的多元化,山东琴书逐渐失去昔日的辉煌。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音乐学专家田青所说:“今天的现实是:在现代化、全球化及经济一体化的挤压下,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几乎被‘全部踏倒’了,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一个从来没有过的危险境地:每一分钟,就可能有一首民歌、一种技艺,一种古建筑永远地消失了……而且就消失在我们的眼前!就消失在我们这一代!”2 0 0 6年5月2 0日,山东琴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东琴书这朵土生土长饱经风霜的小花,曾经兴盛一时的传统曲艺形式,在现代文化的浪潮中又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而散发出淡淡的芳香。面对这种危在旦夕的情况,加强保护已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我们必须对山东琴书进行立体、全面、综合的抢救和保护,构建起完整的保护结构体系。但如何把山东琴书恢复到昔日的辉煌,让山东琴书这个久违的艺术曲种深深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构建演出机制的良性循环。当下受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琴书演出市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解决供需问题,把培育市场当作占领市场的重要途径,以应付市场的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在民间,并不是靠一个剧团,必须培养年轻的观众,没有观众南路琴书将无法生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

2.完善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完善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首先要组织专门人员有计划地通过采风去调查、记录、录像、抢救、挖掘和整理散落在民间的影像资料和史料资料;其次对民间老艺人的演唱艺术和唱段进行录音、录像整理,建立资料库或做成光盘;对现存资料进行整理和扫描,对已有音响进行数字化处理;其三全面收集有关图片、音响、报刊文章、书籍等;其四要树立学术意识,建立相关的学术机构,展开学术研讨,进行音乐等理论研究,整理改编一批优秀南路山东琴书作品推上舞台,扩大其影响。

3.人才保护势在必行。资料是前提,人才是根本,南路山东琴书的传承与创新主要是靠传承人的活动来体现的。目前南路山东琴书人才的流失较严重,在培养新生代琴书演员的同时,更要保护好琴书老艺人,并发挥其他们的作用。

4.音乐形态及表演的传承和创新。南路琴书音乐遗产丰富,风格独特而具有多样化。唱词口语生动,生活情趣浓郁,加以扬琴、坠琴、软功胡等乐器的伴奏,个性分明,分和有致,特别是音乐中遗存了大量明清俗曲曲牌,是音乐研究不可多得的活标本,这些都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但如何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是我们目前工作的着力点。

5.校园是传承和保护山东琴书的重要阵地。学校应成为山东琴书遗产传承、发展、创造的主体,成为山东琴书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桥梁、重要基地。近年来,菏泽学院音乐系利用自身优势,在2 0 0 4年率先将南路山东琴书引进大学课堂,在学校教育中进行琴书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认识琴书艺术,掌握、传承琴书艺术,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地方曲艺特色教材,将其纳入培养计划中,开设了地方戏曲选修课程。

总之,站在今天的视点上回望,山东琴书虽然是口头传承的艺术,但它承载的信息充分反映了菏泽政治、历史、文化、经济的变迁,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研究价值;音乐中遗存的大量俗曲曲牌,是音乐研究不可多得的活体标本,为研究我国民间曲种的发展、流传以及演变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猜你喜欢

琴书南路扬琴
关于苏北琴书生存现状及传承的分析与探讨
浅析中国扬琴重奏的现状与发展
浅谈徐州琴书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中国扬琴乐器改革历程
可爱的泰迪狗
“讲述南路(粤桂边)父辈的故事”歌舞剧在穗首演
徐州琴书的发展
对当下徐州琴书研究的思考
浅谈中国平均律扬琴
烽火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