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关怀

2013-08-15赵维红青海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宁810007

名作欣赏 2013年24期
关键词:主教仁慈博爱

⊙赵维红[青海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西宁 810007]

在《悲惨世界》的故事里,世界中充满了强权、欺骗及偏见,失业、饥饿、欺诈在这个世界里如毒水一样地横流,一部分处于社会上层的人们滥用职权,肆意妄为地做着一些荒唐的事情,还有一部分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如蝼蚁般苟且偷生。雨果笔下的世界就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悲惨世界,雨果试图用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信仰来修补这个支离破碎的世界,试图用仁慈和博爱去感化人类沦丧的道德观念,重新塑造人类的真、善、美。

一、雨果及《悲惨世界》概述

维克多·雨果是十九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坛中杰出的资本主义民主作家,其一生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仁慈、博爱,以及反对暴力。《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巨著是雨果的代表作。

雨果一生经历了多次时代的变迁,在轰轰烈烈的变革的年代,雨果观察到的却是人道主义的力量。幼年时期雨果看到的断头台、马上要受绞刑的人、十字架上人的肢体等,在他心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以至于雨果对死刑一词具有极度病态的反感,他真诚希望这与其说是死刑不如说是残酷的杀人手段的刑法能得以废除。在这样的影响下,雨果写了他具有人道主义关怀的第一部小说《一个死囚的末日》。政府的专权与雨果想要的和平、平等、光明等都背道而驰,于是雨果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在贫民窑中他看到了什么是贫穷,在苦役犯监狱中他看到了什么是不公。雨果看见了太多灾难、贫穷及不公平现象的真实存在,终于,在一幕幕悲惨的现实面前,雨果创造了《悲惨世界》,在《悲惨世界》的序中他写到本世纪的三个问题是“贫困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雨果通过《悲惨世界》表达自己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希望用仁慈、博大去拯救世界。

《悲惨世界》中的主人公冉阿让出身贫寒,想劳动却没有劳动的地方,为了不让姐姐的孩子饿死,偷了一块面包,却被监禁五年之久,之后又因不相信法律而屡屡越狱,最后服役长达十九年之久。在服役期间遭受的苦难使冉阿让对社会失去了信心,他对社会只有仇恨。出狱后的冉阿让没有栖身之地,没有避雨之所,连狗都不如,没有人愿意收留他,冉阿让只能以偷窃维生。当遇到米里哀主教后,他接受感化,经过一系列的思想挣扎,最终弃恶从善,走上正途。堕落女工芳汀原本是纯洁、善良的姑娘,因社会上的恶毒势力对她进行无休止的剥削,变卖衣服首饰之后依然走投无路。无助的芳汀只能贱卖自己的头发和牙齿,最后出卖自己的肉体。冉阿让和芳汀有错么?他们有罪么?答案是没有任何争议的,他们没有罪,有罪的是这个剥削的社会,他们悲惨的命运完全是由这个黑暗的社会所造成的,他们唯一的罪在于他们自身是社会最底层的贫穷者,是毫无权利的穷苦工人。这些都表明作者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统治下社会的痛恨。

二、《悲惨世界》中雨果的人道主义表现

雨果将世界的战争看成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抗。《悲惨世界》中圣人的化身是卞福如主教米里哀,米里哀身上被赋予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理想,主张理解尊重、仁慈博爱、宽恕奉献。在书中米里哀的一言一行都是作者人道主义的表现,他乐善好施、崇尚道德。他收留了冉阿让,冉阿让却偷了他的银器,主教米里哀不但没有责怪冉阿让,而且还将银器送给了冉阿让,并说有罪的不是犯罪的人,而是制造黑暗社会的人。雨果特别注重人道主义的普遍性和超越性,在小说里米里哀的所作所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冉阿让走上犯罪道路是在其想工作没有工作,想劳动而又缺少劳动机会的前提下被迫的,他认为自己有罪,但是法律对他的制裁太严重了,他自己做出了结论,其所有的处罚是不公平的。社会用饥饿和冷酷折磨了冉阿让,人性的善良和高尚的道德就这样在残酷的社会中被扼杀了,在冉阿让的灵魂马上就要坠入万恶深渊的时候,神圣的主教米里哀出现了,只有主教米里哀愿意收留冉阿让,亲自感化他,终使其悔过自新。冉阿让放过了将被处死的沙威,沙威又被感化,最后放过冉阿让,跳进塞纳河。人死了,心灵却得到了净化。这些都是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表现,雨果的作品中一直贯穿着这种思想,《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等都表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雨果深信道德的力量可以感化一切“恶”的行径。在雨果眼中,“善”最终都会战胜“恶”,哪怕是灵魂上的争斗。

雨果一直把仁慈、博爱看成是拯救人类支离破碎的心灵的药方,这些与雨果对世界的看法是有着紧密联系的。雨果认为社会制造了太多的黑暗、太多的灾难、太多的不公、太多的欺骗,为人类套上了太多的束缚,想以此来驱使人类去为之劳作,甚至失去生命。因为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不光是社会底层的贫困工人,还有社会高层的专权人士。要想改造这个黑暗的社会,就必须拯救全人类的心灵及道德。这是雨果博爱的表现。小说中的冉阿让、芳汀是受害者,沙威也是受害者。冉阿让因服役而被警察沙威跟踪了一生,他受主教感化后一心行善,但是残酷的现实世界总是和他的失业理想格格不入。贫穷、饥饿的芳汀从一个可以自食其力的善良姑娘,最后沦落为娼妓,他们都受到了社会的不公正的待遇。沙威是社会高层人物,因社会的变态现状,使他被权力欲望所驱使,残酷地失去了基本的人性,所以沙威这种社会上层人物也是受害者。雨果认为,社会之所以悲惨是因为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悲惨,这也是雨果一生对世界的看法。“每个人都是受害者”是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又一体现。

三、从人物性格上看雨果的人道主义关怀

雨果在冉阿让身上寄托了他对人类最崇高的精神世界的执著追求。书中的冉阿让在人性泯灭后被主教米里哀感化,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终于又重新站在了这个悲惨的世界里,米里哀主教使冉阿让重新找回了已经被扼杀的良知和尊严,他心中的枷锁在慢慢地被内心圣火所融化,冉阿让以后的表现证明了米里哀的成功,也就是作者所期望的成功,人道主义的关怀使整个悲惨的世界又重现温暖。在冉阿让成为市长以后,冉阿让一心行善,尽其所能地帮助穷困的大众。他不怕身份暴露只为救一个被压在车下的老人,他不顾入狱的危险只为拯救被认为是“冉阿让”的人犯,他不顾被猜忌和怀疑只为救因饥饿、贫穷沦落为娼妓的芳汀等等等等,他的表现和作为是在和命运抗争,是在和黑暗下社会的丑恶搏斗,尽管显得孤立无援,但正是这种有着莫大悬殊差距的对抗,才显示出一个曾是罪犯、下层社会、穷困工人的平民英雄的形象。冉阿让做到了自我救赎,重新看到了人性阳光的一面,这也是雨果塑造这个人物的意图。

雨果的小说中都会有一位“圣人”,这些“圣人”道德高尚、温柔善良,他们代表了人性的完美,他们是已经迷失或者丧失了人性善良的人的引导者。在《悲惨世界》中米里哀是“圣人”的代表,是仁慈、博爱的化身,是作者人道主义思想在小说中的传递者,在小说中主教米里哀放弃了一切身为主教所应有的地位、特权和荣誉,他没有上层权贵人士的盛气凌人,不去讲空泛的大道理,而是用温暖善良的心去引导正在受苦的人类,他是宗教信仰的仁爱和人道主义的关怀完美融合。主教米里哀与主人公冉阿让的相遇,体现了作者从人道主义关怀出发,所产生的拯救世人的思考。冉阿让只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向人类展示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在这形成的过程中体现了仁慈、博爱的力量。作者认为改造世道人心,实现人道主义理想应放弃严厉的惩罚,严罚非但不能消灭罪恶,反而使罪恶会加深,应用仁慈、博爱的精神去感化人心,就像米里哀和冉阿让一样,只有感化才能触及人类的内心和灵魂,才能引发内心和灵魂的觉醒,才能使人类走上正途。

沙威是王朝贵权的忠实维护者,他对统治者无比地忠诚,是个只会服从的机器,没有思想,没有人性,只是忠实地维护这个已经残破即将灭亡的王朝社会。他用一生的时间去追捕主人公冉阿让,在巴黎巷战中冉阿让因为已经被救赎,宽容放走了沙威,沙威却恩将仇报,还是一味地警告冉阿让,如果再遇到肯定还会将其抓捕。在下水道遇到沙威后,冉阿让恳求沙威能允许他先将伤员送离,之后可以任由沙威处置,沙威却同意了。沙威在痛苦地挣扎,他对自己坚守一生的政权产生了怀疑。他想到冉阿让放走自己的事实,承认了冉阿让的宽容。在自己坚守的信念和冉阿让那仁慈的行为面前,沙威非常犹豫和矛盾。沙威最后还是被冉阿让感化,虽然跳河自尽,但是他的灵魂也得到的救赎,获得了重生。沙威的残酷和没有人性与冉阿让的正直、善良、宽容、慈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了人道主义的崇高,体现了雨果心中的人道主义关怀。

雨果的人道主义关怀体现在对人的关怀上,他主张自由、平等,仁慈、博爱。虽然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具有局限性,但是他所表现出来的人道主义关怀对后世还是有着很大的影响。

[1] 密靖远.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关怀[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8).

[2] 于索艳.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关怀[J].教育前沿(综合版),2009(5).

[3] 徐国权.从人物形象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J].语文学刊,2010(8).

猜你喜欢

主教仁慈博爱
坚守初心三十载 静待花开终有时——常州市博爱小学华文教育
不会祷告的土著人
幻境
中世纪英格兰主教档案及其史料价值
仁慈
母爱随行,“独腿女孩”成长路上逆风飞翔
善解孤独所以博爱
博爱之歌
善解孤独所以博爱
抽烟与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