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篇横绝 绝美诗唱:赏《春江花月夜》之美

2013-08-15庄艳梅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太原030031

名作欣赏 2013年11期
关键词:张若虚思妇春江

⊙庄艳梅[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太原 030031]

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称得上是一朵清丽动人的奇葩,堪称绝唱之作。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牍》中曾给予这首诗极高的评价:“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而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唐朝的诗歌讲究声、色、意。声,指的是平仄谐和,追求一种音律之美。色,指的是文字的美,语言的美,是诉之于视觉的。意,指的是深刻的思想,感人的情怀,诗人言志的部分。可以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是这三者结合的典范,它使读者从耳、到目、到心都得到了美的享受。

一、意境优美,如梦如画。《春江花月夜》诗题包括了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春是温馨的季节,使一切事物都染上了春的色彩;夜是诗的背景,静谧而又朦胧,使一切事物带上了神秘感;月却提供了一种色调、氛围,把春夜的一切事物都包容在月的光色之中,似白非白,似明非明,清晰而又朦胧。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境界非凡、空明纯美的奇丽画卷。

1.春江月夜图。“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一江春水,江潮浩荡,滚滚而来,仿佛与大海连成一片,气势雄伟。在江海相接处,一轮明月好像从海潮中涌动而出,景象壮观。一泻千万里的月光随着波潮不停闪耀着,没有哪一处春江不照耀着明月的光华。好一派银光闪烁、晶莹澄明的世界!开头寥寥四句就勾画出了一幅春江潮涨,江海相连、明月东升、光照万里的优美壮阔的图画。接着,诗人的彩笔又在这幅画卷上略加点染,把春江月夜图描绘得更加绚丽迷人。随着一江春水的宛转流淌,诗中的画面不断扩大:花草飘香的原野,月光笼罩的花林,雪珠一般的繁花,难以辨认的白沙,弯曲流淌的春水,所有的一切都沉浸在一派如霜似乳的清辉里,梦一般轻盈,沙一般神秘……使人似入梦境,心醉神迷。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又以写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交融之物,跳动着诗人的脉搏,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月生月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了一幅充满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2.高楼相思图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思妇孤寂一人,夜不能寐,久立高楼,凭栏远眺。月光如流水般泻在高楼之上,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心情烦躁的思妇把帘子卷起,月亮更无遮拦地泻了进来,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可手拂过去了,月光依然还在。也许是月光不忍去,它要和思妇做伴,为她解愁吧。思妇凝望皎洁的月亮,脸上泛起淡淡的哀愁,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月亮早已成为美的象征,此时再加上高楼、思妇,自然构成了一幅宁静、清幽、纯美的相思图。

二、诗情优美,哀而不伤。面对春江花月夜的如此良辰美景,诗人独立江畔,思潮澎湃……首先诗人把视线聚焦到了这一轮明月上来,“皎皎空中孤月轮”。这自然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那江畔上最初看到这月亮的是什么人?那江月又是何年初照到人身上的?显然,诗人着眼于人生,开始追寻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自古以来,人们就在永恒的宇宙面前,感叹人生的短暂,或及时行乐,或奋发而起,却无法解决这时间对比上的矛盾。比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植的《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的《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而张若虚在此处却感受独特,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体生命有生有死,非常短暂,但一代一代的生命连续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发展链条,是绵延久长的,诗人用群体生命的无限延续性回答了一个令人感伤的宇宙命题。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所以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月光下,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

接下来诗人眼前飘过一片“白云”,由此起兴,引出了人世间的离情别绪。然而在这样的美景之下,浓浓的离别相思也化为了淡淡的哀愁。这种哀愁始终透露出一种迷惘、空蒙、柔和的情调,像轻纱掠过,却又萦绕心头。青枫浦上,游子舟远缓缓离去,只剩下思妇在离别的江畔不胜忧愁。玉户楼上,思妇苦苦相思、无限惆怅,这种相思之苦不招自来,挥之不去。写月光在“徘徊”实为写思妇“徘徊”。她之所以感到月光徘徊,那是因为她自己孤单寂寞,心绪不宁,为相思所缠绕。那徘徊楼上的明月,犹如她排解不开的相思之情。“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一“卷”一“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了思妇内心的惆怅和对游子的无限思念。相思离别,本是古代诗词中司空见惯的主题,但作者写来却别有风味,尽管也有相思之苦,但却没有泣涕涟涟的浓烈,在“玉户”、“还来”的怨艾和嗔怒中,我们分明也感到了思妇的天真和痴情;尽管也有离别之愁,但却不见双眉紧锁的沉重,在叹息“此时相望不相闻”,“可怜春半不还家”的同时,我们也感到了“愿逐月华流照君”的真诚与热切。这种情怀如何不美?李泽厚先生曾经在《美的历程》中评价道:“此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三、语言优美,韵律和谐。《春江花月夜》语言清新亮丽,不堆砌辞藻,故作雕饰,亦无宫体诗常见的浓脂厚粉、艳丽词句。即使用典也是巧妙地融典于自己的叙述中,浑然无迹,天衣无缝。诗人还独具匠心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婉转动人,富于美的感受。顶针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清新流畅,琅琅上口。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对偶手法的运用,形成了字句整齐,语言铿锵有力的效果,富有声音上的结构美。如:“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等。象征手法的运用,使语言寓意深刻,回味无穷。

作者以夜的寂静为背景,把人们臆想中的海潮声、江流声、捣衣声、凄凉的雁叫声与游子思妇的叹息声,巧妙地编织成声音的旋律,赋予该诗以音乐的美。

诗歌逐章转韵,韵律和谐。全诗三十六句,可分为九章,每章均为四句,句句皆七言,故而形式整齐,结构匀称。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另外,诗句韵律婉转,对仗工整,加上顶针句式的灵活使用,又使语言清新流畅,顿挫悠扬,琅琅上口,连绵不绝。韵随情转,平仄相间,形成了高低抑扬、和谐婉转的音乐节奏,构成了回旋起伏似江水般滔滔不绝的气势。另外,叠字联珠的大量运用,也形成了往复回旋、若断若续的效果富有音律上的旋律美。如:“滟滟”、“姣姣”“悠悠”,等等。总之,全诗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声情与文情丝丝相扣,婉转和谐,如同一首优美的梦幻曲。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它的巨大艺术魅力在于给人一种全新的美的享受。仿佛自己置身于春夜里,月光下,仿佛看得见海潮的袅袅烟波,闻得着芳甸花林的芳香,听得到游子思妇的深深怅叹。自《诗经》至张若虚,其间一千几百年,没人把一轮江月写得如此凄美多情。在诗歌发展还找不到前进方向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诗国的灿烂。

[1]吴小如.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J].北京大学学报,1985(5).

[2]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周振甫.《春江花月夜》的再认识.学林漫录第七辑[A].北京:中华书局,1983.

[4]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J].文学评论,1982(4).

[5]王瑶.王瑶全集第一卷·论齐梁诗[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张若虚思妇春江
最特别的树
基于改进YOLOV5s网络的奶牛多尺度行为识别方法
乡居春晓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苏轼和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对比
同一叙事模式下的不同意蕴
《春江花月夜》“月”意象及“神秘”诗境刍议
罗晨依??《春江溪居》
王小奇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