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禅师与《十二时歌》
2013-08-15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杭州310018
⊙宋 翔[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 杭州 310018]
赵州禅师,法名从谂(778—897),俗姓郝,曹州(治所在今山东曹县西北)郝乡人,或云青州临淄(在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唐代著名禅僧,出家后曾追随南泉普愿,前后侍奉二十年。据僧传载,从谂受僧众之请,于八十岁时住赵州(今河北赵县)观音院,四十年间,不遗余力,大扬南岳一系禅风。世称“赵州从谂”或“赵州”。
赵州禅师从谂的《十二时歌》,是百十二岁前于赵州观音院作的,本文简作《时歌》。所引用的《时歌》,是根据三个版本:《联灯会要》卷三十(《新纂续藏经》第七十九册)、《古尊宿语录》卷十四([宋]赜藏主编集)、《禅门诸祖师偈颂》上之下(《新纂续藏经》第六十六册)。个别处有改动,如:原三个版本写作“芦”,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芦”〈方〉“芦席”。
《十二时歌》写于“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走向衰败,社会潜藏着各种危机和矛盾。寺庙是社会的一角,是社会的缩影,《时歌》写的是赵州和尚的亲身经历遭遇,客观上通过这一面镜子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社会现实,离不开人,各种各样的人、事、环境构成了这个社会现实。下文将根据诗文内容段落重新组合,结合《十二时歌》中的一些难词考释,来展现赵州的禅学修为和他笔下的社会现实。
一、全诗的总纲——贫穷、愁苦、不满现实
《时歌》从鸡鸣丑开始,以一天时间先后的顺序组织材料,选择典型、活生生的事例概括自己数十年艰难凄苦的生活处境,创造一种极强的感人氛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切身感受到作者及其他禅僧的真实生活。《十二时歌》的段一:
鸡鸣丑,愁见起来还漏逗。裙子褊衫个也无,袈裟形相些些有。 无腰, 无口,头上青灰三五斗。比望修行利济人,谁知变作不唧[口*留]。
“鸡鸣丑”这一段是全诗的总纲“,愁”字贯穿全文,后面都围绕“愁”字展开铺写。作者写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禅院生活,实际上是反映了赵州和尚对当时众多禅僧的可悲处境、艰难生活的关注和同情。“比望”句指本来希望做和尚修行能有益于救济众人,可没想到自己反而变成如此贫困、如此可怜的人。本《十二时歌》的“不唧[口*留]”饱含赵州和尚对现实的不满、愤慨之情,充分展示了赵州禅师极其贫穷、极其可怜的处境。“不唧[口*留]”可视为贫穷、可怜处境的代名词。现举禅宗文献里的例子,以供参考。例如:
(1)腊八上堂:我佛入深山,六载冷相守,中夜一举头,南辰对北斗,于此眼皮穿,一场成漏逗。普观大地人,此事皆具有,至今二千年,公案宛如旧。不见赵州曾有言,修行变作不唧[口*留]。(《 新纂续藏经》第七十一册)
(2)莫言扫帚竹里无钱筒,篙枝丛内无梁栋,虽然家丑不可外扬,也要诸方眼目定动。而今各自不得已,一任画出这般不唧[口*留]底老冻 。(《雪峰慧空禅师语录》)
(3)因普请般米了,坐次,云“:近日不唧[口*留],只担得一斗米。不如快脱去。”(《古尊宿语录》卷第十八)
(4)年来老且病,转见不唧[口*留]。裙子褊衫个也无,袈裟形相些些有。(《环溪惟一禅师语录》)
“鸡鸣丑,愁见起来还漏逗”,是写夜里一点至三点,在这深夜里这老和尚辗转反侧,在愁苦中起来见到的是还要糟糕的情景。“漏”有泄露之意“,逗”有显露之意,合在一起应是比喻很糟糕、难看。在禅宗文献里,如:
(5)举僧问德山“:如何是宗门奇特事?”山曰“: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师曰“:漏逗了也。”僧问雪峰“:和尚见德山。得个什么便归来?”峰曰“:我当时空手去,空手回。”师曰“:漏逗了也。” 睦州唤僧。僧回头。州云“:担板汉!”师曰“:漏逗了也。一漏逗,二漏逗,三漏逗……”(《新纂续藏经》第六十八册)
此六处“漏逗”应释为“糟糕”,因那僧说了禅门忌讳之言。又如:
还有“, 无腰, 无口,头上青灰三五斗”里的“腰、口”应是量词。这一句应是指没一条 、没一条 ,不时有青灰掉到头顶上,一年里掉到头顶上的青灰可达到三五斗。“腰、口”作量词在敦煌土鲁蕃文献、禅宗文献里常出现。“腰”作量词,如:
(7)[衤 *曼]裆一腰([衤 *曼]裆一条)
(8)白绫裙一腰(白绫裙一条)
(9)乐山提起示众曰“:法身还具四大也无。有人道得,与他一腰 。”师曰“:性地非空,空非性地。此是地大,三大亦然。”山曰“:与汝一腰 。”(《新纂续藏经》第八十册)
又如浙江嵊县、宁海方言过去老辈人“裤子一条、裙子一条”说成“裤子一腰、裙子一腰”。口,常作量词,如:一家五口。“口”作量词极其普遍,如:内堂壹口,西房壹口,厨舍壹口。
更可怕的是“头上青灰三五斗”,点明住室破烂不堪,可以想象外面下大雨,里面壁顶肯定有渗漏,年久失修,长满青苔,不时有青灰掉到头顶上,而绝非赵州形象可笑,很滑稽,头顶上顶着的青灰有三五斗。这样的处境不是一般人可以忍受得了,而他居然忍受了,生活下来。这样高龄的赵州禅师也没能得到当地民众的关爱,可以想像整个唐代社会已经是糟糕到什么程度。写的是境,这个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物象,境中有情,有作者的主观情感,他表达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苦难生活,而是对众多禅僧生活处境的关注和同情。
二、环境凄凉、寂静,生活凄苦
平旦寅,荒村破院实难论。解斋粥米全无粒,空对闲窗与隙尘。唯雀噪,勿人亲,独坐时闻落叶频。谁道出家憎爱断,思量不觉泪沾巾。
黄昏戌,独坐一间空暗室。阳焰灯光永不逢,眼前纯是金州漆。钟不闻,虚度日,唯闻老鼠闹啾唧。凭何更得有心情,思量念个波罗蜜?
半夜子,心境何曾得暂止。思量天下出家人,似我住持能有几?土榻床,破芦席,老榆木枕全无被,尊像不烧安息香,灰里唯闻牛粪气。
这三段照应开头段一,说明环境凄凉、寂静,住室黑暗,生活凄苦。像他这样的高僧也要常年忍受着饥饿、寒冷、孤独的煎熬,其他禅僧更可想而知。因为禅院一般都是建在深山老林里,禅僧与老百姓隔绝,普通百姓会以为禅僧生活清闲、快乐,无忧无虑。本《十二时歌》揭示了众多禅僧也是底层人,他们和广大劳苦大众是一样的处境、一样的地位。
三、受欺压、侮辱,人格被扭曲
赵州禅师生活无着落,想吃一餐都很困难,要四处奔波,且受到刁难。
行却:走了。禅宗文献里的“却”常作时态助词“了”。例如:
(10)师曰:“昨夜三更失却牛,天明起来失却火。”(《五灯会元》)
推注:推脱。《广韵》去声遇韵:注,解也。《广韵》上声蟹韵:解,脱也。由此可知,推:即推脱。
这说明有些刁民对寺庙不知情,认为寺庙有“油水”,可以从中敲诈获利。他吃的无着落,走了南家又到北家,虽然北家不推脱,可给他吃的是苦味沙盐、大麦像醋一样酸,还挖苦他,你要我供养你,你不等我有空,你和尚宣传道的心要坚固。
按当时的社会风气,从庙里请和尚到村里供奉,可是赵州无缘无故被请做村僧,又得不到伺奉。
禺中巳,削发谁知到如此。无端被请作村僧,屈辱饥凄受欲死。胡张三,黑李四,恭敬不曾生些子。适来忽尔到门头,唯道借茶兼借纸。
攒眉多,称心少,叵耐东村黑黄老,供利不曾将得来,放驴吃我堂前草。
刘维那,赵五戒,口头说善甚奇怪。任你山僧囊罄空,问着都缘总不会。
上面这些事像锥子一样在刺赵州禅师的心,可他没发话,忍受下来。他没能得到人们应有的尊重,受到凌辱。有钱有势的黑黄老,肆无忌惮地欺压赵州,供利从不拿来,还放驴吃他的堂前草。像刘维那、赵五戒这样的乡绅,表现出很虚伪,口头上说得动听,要做好事,做善事,可向他们问起化缘的事儿,就不理睬,分文不出。从以上事实,说明当地人对佛教不理解,不支持,所以赵州发出“屈辱饥凄受欲死”的愤激之言。赵州禅师之所以会有如此遭遇,受到如此不公平对待,是因为唐代末期藩镇割据,社会动荡,危机矛盾重重,尤其是当时黄河以北生活条件极差,加之北人唯重势力、崇尚宗教行为,佛教想要发展,非借助于权贵或神通不可。
四、坦然安乐,追求禅境
荒村破庙,达官贵人是不会来烧香礼拜了,来的是有疾患的乡村老妇,她们在社会动荡的年代,想要活下去,希望神佛能显灵保佑她们,替她们消灾解难,来年有个好收成。
晡时申,也有烧香礼拜人。五个老婆三个瘿,一双面子黑皴皴。油麻茶,实时珍,金刚不用苦张筋。愿我来年蚕麦熟,罗 罗儿与一文。
赵州禅师在这个冷清的时辰里能见到羸弱的乡村老妇,内心肯定十分欣慰。其中有三个还生了颈瘤。她们来烧香拜佛,献上了当时上等的供品“芝麻茶”(油麻,即芝麻),还对金刚许愿,说他不用苦苦地撑着,但愿明年蚕麦有收成了,就是罗 罗儿她们也会给一文。她们的许愿多多少少流露出对生的希望,对神佛的寄托,对赵州禅师的敬重。赵州禅师矢志不移地追求禅道的境界,对后来的修行者影响颇大。
日入酉,除却荒凉更何守?云水高流定委无,历寺沙弥镇长有。出格言,不到口,枉续牟尼子孙后。一条拄杖粗棘藜,不但登山兼打狗。
“云水高流定委无,历寺沙弥镇长有”这一句中,“委”指知悉“;长”指常,常常。如:
(11)狸奴白牯念摩诃,猫儿狗子长相见。(《 新纂续藏经》第六十八册)
(12)师谓众曰“:有一人长不吃饭,不道饥;有一人终日吃饭,不道饱。”(《新纂续藏经》第八十册)
“清净却翻为烦恼”,说明赵州并不喜欢清净,并不喜欢独居,但现实逼得他这样孤独。
日出卯,清净却翻为烦恼。有为功德被尘幔,无限田地未曾扫。
赵州本想禅修精进,广种福田,可本想做的有为功德被像幔子一样的尘土掩盖了,无限的田地荒芜,没人耕种。可以想象,在战乱、瘟疫、荒凉、民不聊生这样的环境下生活艰难。他本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往高处走,改变现状,但他却宁愿在荒村破院里守候,过着艰苦寂寞的生活,默默无闻地追求。他坚信“云水高流定委无,历寺沙弥镇长有”。的确,云水往高处流肯定是没有的,但历代寺庙里的禅师在那里守候着是常有的,这种精神到了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赵州禅师行脚,至少到过山东、河北、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七个省。禅门中流传着“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中未了然”这句偈颂,可见赵州到了高龄还在执著地修行,寻求开悟。
赵州对生活要求极其低,能够饱餐一顿就忘掉百饥,铺个破席在日里睡,尽情地享受阳光下的快乐。他的精神激励众多禅僧努力参究,锲而不舍。
五、赵州禅师对东亚禅宗文化的影响
赵州禅师不仅影响中国,他在东亚禅宗文化中影响也甚巨。现以对日本道元的影响为例。
道元1200年出生于日本京都,1214年出家,青年时期曾到天台宗大本山比 山学习天台宗教义。比 山是当时日本学僧向往的修学道场,但在道元眼里,当时的比 山僧结交权贵,追逐名利,已不再具有最澄时代的气象。失望之余,道元离开比 山,到各地的修行道场云游参学。但良师难求,益友难遇,一时陷入了困顿。为了寻访真正的名师,道元于1223年入宋,期望在大宋国中遇到真正的有道高僧。在遍寻诸山之后,在天童山如净禅师处得法。1228年返回日本,在当今的福井县开创了修行道场永平寺,领众修法,举扬宗风,使永平寺成为了享誉日本佛教界的一大丛林。
从道元禅师的修学经历来看,道元禅师童子出家,一心求道,志存高远,为法忘身,具有成为一代祖师的宏大气象。这种精神气质的形成与历代祖师大德,特别是中国的禅宗祖师大德的熏陶和影响分不开。在《正法眼藏》的“古佛心”章中,道元认为正法眼藏由过去七佛一直到六祖慧能,四十代之间绵延不绝,流传到东土。此四十位佛祖,虽然有身、有心、有光明、有国土,但究及而言,佛祖皆是同一佛心,一体无二。所以“谓古佛者,虽谓新古之古,然其更超出古今,于古今而正直也”。在此章中,道元特别引雪峰义存之语“赵州古佛”,将赵州禅师与古往今来的佛祖并称,显示出赵州禅师在道元禅师心目中的特殊地位。
道元禅师尊赵州禅师为古佛,认为赵州禅具有超越历史的永恒价值,赵州禅师是古往今来一切修行者的楷模。
[1]吴言生.赵州录校注集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室编.敦煌资料第一辑[M].北京:中华书局,1961.
[3]黄幼莲.敦煌吐鲁番文献词语校释[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5).
[4]唐长孺.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三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5]沙知辑校.敦煌契约文书辑校[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6]陈彭年等.宋本广韵[M].北京:中国书店,1982.
[7]张子开.周游烟水半天下融贯南北弘禅道——赵州从谂化迹考[J].五台山研究,2000(4).
[8]道元.正眼法藏[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9]张文良.赵州禅师在日本——以道元对赵州禅师的理解为中心[A].首届河北赵州禅·临济禅·生活禅学术论坛,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