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看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艺术
2013-08-15田颖拓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长春130012
⊙田颖拓[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长春 130012]
⊙喻 珊[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1]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巨著,不同的人、不同的专业,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加以研究,并从中获得可资借鉴的成果。对典型人物的研究,可以使人获得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对时间背景的研究,可以使人获得历史方面的知识;对空间环境的研究,可以使人获得造园艺术与环境设计方面的知识。而作为全书最重要的三大构成系统:典型人物、时间背景、空间环境,又总是交织在一起,组合成小说的全部内容。人物、时间、空间,三位一体,舍此而不能及彼。故而,欲想研究《红楼梦》的故事,不能不研究典型人物、时间背景与空间环境;欲想研究典型人物与时间背景,不能不先研究空间环境。曹雪芹虽然不是建筑师、规划师,但却能以他超人的艺术才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将一幅可谓是“自然天成”的造园艺术与环境设计的优美蓝图,精彩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不仅令人叹为观止,更使人钦佩之至。
大观园不仅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而且使一代又一代的红学研究者们皓首穷经,为其耗尽毕生心血,锲而不舍地求证与探索。然而,红学家们对大观园的求索,大都仅仅止于现实园林与虚构园林之论;仅仅止于江南私园与北京宫苑之争,仅仅止于南京袁子才之随园与北京恭王府后花园之辩,却鲜见从艺术与设计专业角度出发,就大观园成功的造园艺术与环境设计,以及对现实城市造园艺术与环境设计的影响,加以比较学的分析与研究。
一、大观园是曹雪芹梦中的幻境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在秦可卿的卧室里做了一个梦。在梦里,贾宝玉在秦可卿的引领下,游历了离恨天上的“太虚幻境”,其间琼楼玉宇无数,琪花瑶草遍地……
事实上,就全书的空间环境而言,与其说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不如说是作者曹雪芹梦游了一回“太虚幻境”。因为在贾府大兴土木之时,曹雪芹真的将那“太虚幻境”的琼楼玉宇、琪花瑶草搬到了荣宁二府的后花园里。于是,原为凤藻宫尚书、贤德妃贾元春修建的“省亲别墅”,就一下子变成了“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的大观园。大观者,宏大也,美好也,为人瞻仰也。可见“大观园”寓意之深。
就中国园林艺术而言,造园已属不易,造这样一座“谁信人间有此境,游来宁不畅神思”的大观园,就更是难上加难了。但曹雪芹知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道理,欲造如此这般的大观园,必得请专门人才为之设计,为之监造。
曹雪芹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大兴园林建筑,并深刻影响和改写了欧美园林艺术的时代。“盛世”之下的满清帝国,到处都在大兴土木。北京的皇家园林、江南的私家园林,更是盛极一时。与此情此景相适应,中国建筑师、造园师队伍也不断扩大。譬如,清初驰名大江南北的造园名家“山子张”,子承父业,延绵不断;康熙以降,一直主持清宫建筑的“样子雷”,其后人传承至今,不离本行……洋洋大观,不胜枚举,真可谓是人才辈出。于是,曹雪芹就在书中请出了设计师兼造园师的“山子野”,由他主持,履亩勘丈,为贾府“一一筹画起造”大观园。
曹雪芹正是以这样的艺术与设计原则——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虽为人工,宛若天成——勾画出了大观园的蓝图。他追慕老庄的自然豁达,效仿陶渊明的潇洒飘逸,心中尽有丘壑填胸,烟云绕笔。于是,江南水乡之柔美,北方山林之雄奇,如一幅幅精美画卷,奔来眼底。最终,涌动于他胸中的“太虚幻境”、“世外桃源”,自天外飞来“红楼”之中,化作“仙境别红尘”的大观园。
二、大观园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集中体现
在曹雪芹的心目中,大观园不仅是供贾府主人观赏的后花园,更是集一群天真无邪的少男少女们观赏、居住、学习、嬉戏于一身的“世外桃源”、“干净世界”。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环境,历来是中国文人艳羡而求之不得的“乌托邦”。按书中所述,大观园方圆三里半地,大致可折合为20公顷左右,比今天的北京大观园(12.5公顷)多出1/3,比上海大观园(135亩)多出1/2。这已经大大超出明清时期私家园林的规模,在这样的空间里,曹雪芹自然可以尽显自己的艺术才华。
大观园既然是多种功能集于一身,在设计上必然有别于仅供游赏的园林。为了既满足综合使用功能要求,又强化园景布局的艺术性,曹雪芹博采私园和宫苑之长,又不拘泥于传统园林设计的程式化。其中有北京颐和园的影子,因为颐和园曾是帝王家游赏、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又有南京随园的风姿,因为袁枚曾在其中教习女弟子诗词歌赋。曹雪芹采取庭院组团与景观群落、景致点缀、山林交错、美池芳溪环绕等综合布局手法,使大观园化作一幅流动的画、变幻的景——观赏可游乐、居住可安宁、学习可交流、嬉戏可自由;有动有静,动静结合,自然和谐的艺术化空间环境。
另外,作者还在大观园南北中轴线的北端填土堆石,起造连绵起伏的制高点——大主山。大主山峰脊上舒展着的是凸碧山庄;南麓是背山面水的省亲别墅;逶迤西去,大主山分脉穿墙而过,奇石异草环绕,两面临水两面环山的是蘅芜院;逶迤东去,依偎于山坳之中、临水而建的是凹晶溪馆。水边的凹晶溪馆与山上的凸碧山庄遥相呼应,不但有登山近水赏月之便,更有俯瞰全园景致与水边嬉戏之妙。
大观园的山石,的确让人领略了中国园林的叠石手法——小山用石,土填其缝,以长苔藓藤蔓;大山用土,石沿其边,以利水土保持。造园少不得流水,没有池沼亦不成其为园林。故而《园治》有曰:“浚一派之长源,纳千顷之汪洋。”大观园虽无烟波浩渺的湖面,但却不乏美池芳溪。“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宁国府的会芳园被纳入大观园,沁芳源便有了永不干涸的溪流。此水自东北而入,分三股清流,西上南下,环绕着全园的建筑、山林、园圃……将它们剪接成一个个组团庭院、群落景观、独立景点,并在其间汇成一个个当大则大,当小则小,风光绮丽的美池秀沼。有水必有桥,大观园的桥无处不在——沁芳闸、沁芳桥、折带朱栏板桥、曲折竹桥、蜂腰桥、翠烟桥、白石桥……不仅有过池跨水之便,更使人联想起“小桥流水人家”之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有水必有堤,美池芳溪的岸边,便成了鸟语花香的柳堤;有水必有榭,池沼之中的亭榭,带来了观鱼赏荷的乐趣;有水必有坞,画舫停泊的船坞,更成了不可或缺的风景……由此便知,曹雪芹将造园用水之法——“江干湖畔,深柳疏芦之际,略成小筑,足征大观”——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园以字胜,字以园贵。园林有了匾额、楹联与碑刻、诗词,便有了文化精神。迎门而立的翠嶂,因为有“曲径通幽”的题字,不但有了文化的生命,也暗含了“曲径通幽处,园林无俗情”的寓意;青山斜阻的田舍,因为有了“稻香村”的石刻,不但使人做耕织图画之想,更喜见“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的美景秀色……匾额、楹联与碑刻、诗词,一并被曹雪芹纳入到大观园的艺术设计中。有建筑便有匾额、楹联,有景致便有碑刻、诗词,真可谓是无处不见字,无景不成诗。
三、大观园是曹雪芹留下的艺术绝唱
《红楼梦》是封建社会没落的挽歌,而大观园正是这挽歌中的艺术绝唱。尽管大观园还是一座文笔的园林,书中的美景,但它却给园林居所的规划与设计、建筑与景观,给我们的设计师、园艺师,带来诸多艺术与设计上的启发。据说,《红楼梦》一经流传,大江南北便纷纷效仿,一时间,大观园成了有闲阶级大兴土木、建造园林府邸的范本。时至今日,许多专家还依然认为,明清以来,影响中国园林艺术最大的两部书:一是《园治》,二是《红楼梦》。就园林与环境艺术而言,前者是专业理论著作,后者是将理论用于实践的通俗读物。
诚然,曹雪芹倾心设计的大观园,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富老阔少、才子佳人服务的,因此充满了对没落阶级往日“红绡帐,绿纱窗,雕梁画栋歌舞场”的眷恋。但是,如果仅从艺术设计角度分析,大观园无疑有诸多可借鉴之处,即使是在今天,也不能例外。譬如:曹雪芹“天人合一”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因地制宜、相得益彰的设计方法;重视人文精神的体现;把握民族文化的传承,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很好学习和吸收消化的。这不但是造园艺术与环境设计所必须,更是现代城市化运动的要求。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
[2]计成.园治注释[M].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3]田颖拓.中国山水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J].设计在线,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