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族布洛陀文化经典崇尚和谐社会的生态审美意识研究——布洛陀文化在当下生态文化建设中的意义作用探析之三

2013-08-15卢静宝广西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南宁530006

名作欣赏 2013年5期
关键词:汉王壮族儿子

⊙卢静宝[广西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 南宁 530006]

作 者:卢静宝,文学硕士,广西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审美研究。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生活里的人们自从降世起就必须面对各种不同层次不同关系的成员,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甚至不同的生物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那么,在壮族经典《麽经布洛陀》里,古老的壮族先民们是如何认识和处理这一系列的人的社会关系问题,并逐渐总结出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呢?

一、壮族先民追求和谐社会的生态审美意识

在《麽经布洛陀》里,壮族先民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是独特而又充满了生态审美意识的,他们是先从对不和谐社会的认识开始的。

壮族先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如果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不和谐,就会造成社会状态和人际关系的混乱、无序,人们就要为此付出一定的有时甚至是巨大的代价。但人们希望社会和谐,追求一个有序的社会。所以在《麽经布洛陀》里,最后都是由祖神布洛陀出来给天下万物各按其职位生存的生态位安排了相应的秩序。

在麽经里,祖神布洛陀造出万物后,因为没有秩序而产生了许多的冲突与不便,如牛会讲话而顶撞主人,树草木会走路而不小心把主人正在煮饭的锅打翻在地,等等。祖神就规定了天地之间、万物之间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妥善合理地安排了万物和人类的秩序;规定天在上,地在下,鸟在天上飞,兽在地上走,鱼在水中游,牛为主人拉犁,马供人骑,草木只许生根长枝不准起动,母猪不能产独仔,狗不能生得太多,蛇不能上屋顶不得进入人的住宅不能横躺在大路上,公猪不得产仔,公鸡不能孵蛋,公鸭不能下蛋,等等。人与自然界中的生物关系协调了,矛盾缓解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就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人们就能在和谐的环境里过上较为安适的生活了。

经书称,远古时候没有伦理,常有违反常理违反孝道的现象出现。有一位父亲让自己的儿子做吃的,儿子不做反而摩拳擦掌以待父亲。父亲吃过早饭后就去河坝打鱼干活,儿子吃了早饭却在村子里的巷道游荡;父亲吃了饭就去水渠干活,儿子却是嘴巴叼着烟在村子里逛荡;父亲劝儿子造犁具,儿子却掏出生殖器对着父亲;父亲劝儿子去田里干活,儿子却卷起裤脚怒对父亲;父亲劝儿子建干栏房子,儿子却拿蠢话来应对。父亲恼火了就一巴掌掴了过去,儿子也一脚扫打了过来,父亲就猛地跑去拿刀来要砍,儿子却先抓来斧头对着父亲就狠狠地砍,把父亲砍倒在地晕死过去,鲜血从父亲的鼻孔、嘴巴、头部流淌出来,父子结下了冤仇。悲痛的父亲就对天地诅咒说:这种儿子不行,这种儿子不养了;如果这儿子以后生了女儿就会死,生男孩就要灭亡;养鸡也养不大,收养孤儿也不会长高,儿女不绕膝;如果他想要桐树木来做锹柄,木柄还没干就会扭曲;如果他要别人的儿子来养,那儿子还没长大就会逃走,注定要他今生绝后,五谷无收,六畜不发。结果天神施法于儿子,父亲的咒语一一应验。一连串的厄运几乎造成灭顶之灾。儿子就赶忙跑去问祖神布洛陀,祖神就告知是他的行为触犯了三祖五代祖宗和灶王、脚梯王等诸神,而受到处罚的。经祖神指点,儿子备酒备茶、杀猪、供糯米饭,举行禳解仪式,向老人赔礼道歉,向神忏悔,并修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好话谢三祖,好话谢五代;恶语丢下塘,苦语丢下河”,才能化解了冤怪,父子重归于好。这则故事,说的是做儿辈的,要懂得孝道,要听从老人的话;父子和好,家业才能兴旺。而虐待老人等错误行为则会遭到各种严厉的处罚。

经文言称,以前有一媳妇好强悍,并虐待家公家婆。吃饭分菜时只给家婆少的那盆,分竹笋时只给家婆半盆,吃的饭藏在自己屋的柜子里边,出门去田峒时紧紧关锁上房门。家公家婆吃不饱肚子,就趁媳妇去水塘看鱼、去田里察看稻谷时,打开儿媳的房门,进屋里去吃媳妇藏在柜子里的饭菜。家婆胆小害怕只敢吃一点,家公却猛然大吃,一下就把饭菜吃完了。儿媳从田峒回来,一见房门打开,脸就涨得青青的,气愤地骂说:为什么我的房门打开了,明明我手里拿着钥匙的啊,是谁打开我的柜子偷吃里面的饭菜?一直骂个不停。家公家婆听了就忍不住出来答话说,我们饭吃不饱,只好来我们儿子的橱柜找吃的了。儿媳一听,就恶毒地骂说:我的米是我去外婆家得回来的,这不是你们的米;可恨我父母还隐瞒我说你们家有多好,可恨你们夫妻俩骗我说做你们的儿媳好;别人家簸箕会漏,你们这家的不漏;别人家的家公会死,这家的家公不死;别人家的牛会得瘟,这家的却不得;别人家的家婆会死,可这家的家婆却不死。见儿媳如此恶语咒骂,家公被激怒了,抓起坛子就掷,家婆抓起竹筒就砸,碎片飞往四处变成了殃怪出来为害。家公家婆愤然向天诅咒道:以后儿媳种菜无收成,种稻谷不生长,金银攒不起,挣钱无收入,奴仆不听使唤,养孩子不长大,生儿女就死,让儿媳无儿无女,拿桐木做棺材很快就变形,要别人的孩子来养,还没长大就会忘情等。不久之后,咒语果然一一应验,儿媳只好祈求祖神布洛陀解难,备好牲品祭供,并向家公家婆赔礼,延请布麽布道禳除冤怪。自此,儿媳和家公家婆和好如初,家业才又兴旺起来。

麽经还记载说,从前老鼠两兄弟为了被子相争,两只鸟兄弟为巢相争,两只果子狸为树洞相争,两条鱼为石板相争,猴子两兄弟为果子相争,四只水獭为鱼相争,五只鹰为鸡相争,两个土官为地盘相争,两个王为了殿堂相争,两匹马为槽厩相争,两个姑娘为了个小伙子相争;两兄弟为了家里的一头猪相争,为家里的财产相争,还争鱼塘、争水田、争鱼、争水、争卧房、争酒、争和马鞍、争干栏的柱子,争来争去就相隔开了下面的牛栏,兄弟两人一见面就互相诬赖,兄弟两人不相往来,在祖宗面前争吵,在神台面前相打,结果惊犯了三代祖宗,引来了灾厄连连,只好去请布麽来做法事,兄弟两人和解,灾厄才得以消除,两兄弟做事才顺利。

麽经中汉王和祖王兄弟的故事更是不和谐关系的一个典范。说的是从前有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弟,名叫汉王的是前妻的儿子,叫祖王的是后母的儿子。祖王处处受宠溺爱,祖王常常被欺负受虐待,兄弟经常争吵打骂。分家时,祖王得到的全是好的,汉王只能拣剩下的那些不好的。家中祖传宝物和金银财宝也全都被祖王占有。而汉王新造出的田塘和妻子被祖王霸占,儿子被祖王拉去做了奴仆。汉王被迫逃离家门进了山林里。又被祖王报官府被官兵追杀。无奈,汉王只好来到交跤结帮掳掠。不久带兵回来攻打祖王。被搅得不得安宁的祖王利用汉王对父亲的孝心,骗汉王只身回家看望病重的父亲,并设计杀害了汉王。最后汉王被雷神救到天上。到了天上的汉王连续申冤三年,投诉三世,并制造种种灾祸向祖王报仇,先让雷神大旱三年,接着又让雷神洪水三年,派老虎野狸下来咬水牛和男孩女孩,派野猪等下来糟蹋田地,派蜢蚱和卷叶虫下来咬稻禾,最后汉王制造箱子把星星给装了起来,制造柜子把太阳装了起来,使得世间黑蒙蒙,人间一片死寂。祖王只好有条件地让乌鸦和鹞鹰上天向汉王转达忏罪求和之意。汉王开始并不理睬它们。祖王又连连求乌鸦和鹞鹰再次上天当使者,请求汉王退灾消难。汉王念及祖宗三代、天地家神和无辜百姓的分上,向祖王提出了化解仇敌冤的条件,祖王满足汉王的所有要求,于是最后汉王就和祖王和解了,燕放出星星和太阳,消除种种灾难。兄弟俩人的冤仇化解了,天下百姓又过上平安生活了。自此,人们就牢牢记住了“莫负祖宗恩义,莫负兄弟亲情,欺兄长不行,以后会有难”的古规祖训。

从上述麽经中的此类解冤专章专节中,我们不难发现,麽经不惜穷尽地列举出父子矛盾、母女不和、婆媳不和、兄弟相争、夫妻争吵、妯娌反目等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所招致的一系列各种各样的灾祸,给人们造成一种强悍的畏惧心理,其目的就在于从反面上来告诫壮族乡民们祖神对人们的善恶祸福是如此的严厉与明细,只要乡民们遵守祖公的告诫,家人就可以安康,家业就可以兴旺。而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更是主张做晚辈的要积极主动承让,双方要互让互谅,把那些矛盾当成风当成云一扫即过,不再回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其最主要最重要的诉求。

二、营造和谐社会的方式和方法

在《麽经布洛陀》里,壮族先民们主要是通过道德伦理来调和人们,主张人们相互尊重。

我们看到,八卷本的《麽经布洛陀》,在大量演绎壮族麽教仪式的同时,也在对人们进行不厌其烦的道德教诲,当然在麽经里都是借助于祖神布洛陀的名义来进行的。这些道德教诲,主要是用来调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是其崇尚的主题。首先是家庭中人们的关系。因为,稻作农业社会,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的,维护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是满足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麽经布洛陀》针对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通过相应的各种“解冤经”予以调和化解,以达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和谐。

麽经里存在着大量的从正面来劝导人们要和谐相处的事例。麽经第六卷“布洛陀造方唱本”篇章就叙述说:父母生养儿女,要经过十月怀胎,折磨母体才出世,儿女生下后,找东西吃找衣物穿。和父母同床睡时,父母是睡湿的地方,儿女是睡干的地方。每日洗衣洗裤洗背带洗襁褓的,湿了又拿到太阳下晒干,如果哪天没有阳光,父母就拿到火旁边烘干,有时下雨的,父母就在中间撑了伞帽挡着不给湿着了。万抱千背,含辛茹苦的才把儿女抚养成人。父母的恩深似海,父母的德重如山,是什么金银财宝也还不了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的。因此,人们要记住父母千年,牢记父母千年才行。平时儿女要孝敬父母,儿媳要厚待公婆,做孝子贤孙才能得到世人的尊敬,流传美名。如果父母不在世了,兄长就是一家之主,做后辈的要尊敬长辈,要懂得爱幼护小,兄弟亲如手足,妯娌爱如姐妹,夫妻白头偕老才能家业兴旺,家人安康。而且,人们之间还要好话相称,礼貌相待,经常往来,互相帮助,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才行。“人敬人十分,才成恩和谊,我们爱弟爱兄,还走访别人才成,人敬重人几分,才成网结网。凡亲戚兄弟,共酒又共茶,哪时有事情,慢访去同往来,不管事小事大,人来往人上下,亲戚慢相议,上下做世袭,双方造做规矩,有农活同料理,人握手人去巡游,人来人往千年万代。”①

麽经所展现的和谐生态审美意识还强烈地体现在其独特的社会观上。麽经第二卷“麽叭科仪”篇章的“造土官”节叙说了人们造土官的过程:前代篱笆无桩无门,前代天下无主无土官,篱笆无柱无门就要倒歪斜,天下无主无土官,就要散乱不成天不成地。天下千繁万乱,有事找人投诉不见,有官司找人管不见。就有反叛出来了,就出现相斗相杀的,恶人与强盗就抢夺天下,强人吃弱人,大群吃小群,天下蛮行流乱,为了那些吃的每日相打相杀。好在有祖神造一人做主,造一人做官,造一首领掌印,造做土司管地方,造王管疆域,天下全都听从于他的管理,天下才好依旧,天下才又热闹像道场。社会始安定有序。在这个过程当中,展示出了壮族先民建立社会管理制度、整治社会秩序、对社会进行有效有序管理的强烈意愿,从而使每个社会成员的利益得到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得以保障,这就体现了壮族先民对管理有序的社会观的诉求。而这种独特的社会观认为,人与万物都是这个世界整体中的一员,由于分工之不同而占据有不同的生态位,但占据不同的生态位的每个成员之间都是平等的,都是整体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在这种相互关联的关系中,成员与成员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有的只是分工上的不同。由此,社会才能有序发展,社会中的每一成员的利益才得到充分的保障与满足。

三、小结

不和谐而混乱、无序,壮族先民们希望和谐的社会,进而主要通过道德伦理的方式来营造和谐社会,主张家庭成员之间要尊老爱幼,晚辈要孝敬长辈,要懂得感恩。而人与人之间要互敬互爱,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社会则要建立有序有效的管理制度,以此来保障社会成员能获得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机会,以及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麽经所表现出来的这些和谐社会的生态审美意识,与汉族的儒家思想比较而言,虽然两者都强调了有序管理的思想,但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过于绝对化,过于强调社会成员的等级之分,过于僵化成员之间的关系。而壮族的这种和谐生态审美意识则更多地表现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平等与灵活的意识与思想。

① 张声震:《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第六卷,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4月版。

[1]张声震等.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1.

[2]覃乃昌.布洛陀寻踪[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3]廖明君.壮族自然崇拜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4]黄桂秋.壮族麽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5]袁鼎生.审美生态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9.

[6]黄秉生,袁鼎生.民族生态审美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1.

猜你喜欢

汉王壮族儿子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打儿子
《Cat’s book》
壮族山歌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移动互联新探索
准确 高效
汉王科技的变革
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