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视后现代文化,塑造新媒体艺术——电视栏目分析《年代秀》

2013-08-15王雪玉洁

电影评介 2013年8期
关键词:文化

王雪玉洁

《年代秀》以其独特的节目形式,开辟了“雅俗共赏”的新格局,在现代思维的作用下,虽然是效仿国外节目形式,但在与我国本土文化的完美结合下,它无不重申于人类艺术创造力在精神追求层面的崇高性,在各种文化荟萃的当代体制下,又附注于新鲜的热血,它的成功所在也是有目共睹的。

一、包装下的意识走向

俗话说,“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天生丽质的明星也需要打扮,包装一番,电视传播媒体更是不敢小视包装的作用了。明星效应,当家名嘴主持人,时尚元素的应用更是让受众群体眼花缭乱,而恶俗的家庭伦理作秀节目与烂街的相亲节目,总让人感到命数已不久已,与此同时,《年代秀》的出现可谓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年代秀》(The generation show)是一档由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深圳卫视制作的全明星代际互动综艺秀,引进的是比利时《generation show》的节目模式,由著名主持人赵屹鸥个人主持的品牌栏目,每期节目邀请10位明星嘉宾同台互动,而其亮点在于时代的跨度上,从1960到2000年代间隔将近半个世纪,给予受众以无限遐想。节目通过各个环节的内容完成“怀旧”主题。表现形式新颖,通过年代答题、游戏竞技等环节进行同场PK。节目中所有题目来自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可能涉及到1960年代的样板戏、劳动工分,也可能涉及到2000年代的B-box、激光舞,所有内容都来自于每个年代当时最流行的大众文化,电影、歌曲、演员、歌星、运动员、时尚人物、书籍、生活用品等等,紧跟时代步伐。

栏目播出时段为每周五21:20播出,在2011年5月27日晚在深圳卫视首播,至12月2日时,深圳卫视王牌综艺节目《年代秀》以收视率1.325、市场份额4.181的成绩冲上了同时段全国30多家卫视排名第一的王座。据悉,《年代秀》在北京、上海、郑州、合肥、哈尔滨、重庆等地市场份额都很高,一跃成为年度电视荧屏上当之无愧的一匹黑马①此收视夺冠信息在东方早报2011年12月14日07:09《年代秀》收视夺冠或触发荧屏“怀旧”潮和深圳新闻网2011年12月16日18:13深圳卫视《年代秀》收视全国夺魁都有报道。。

在“限娱令”颁布的“后娱乐时代”,《年代秀》开创了国内电视节目内容既健康有趣、收看观众又老少咸宜的新标杆,打破了“低俗高收视”的怪圈,找到了属于自己发展的优质土壤。其时尚元素的多样化,对娱乐节目价值的全面创新,在这种内在的思想观念创新外化体现在节目的内容、受众定位和表现形式中,是对当下娱乐节目价值观的一种颠覆和重塑。《年代秀》使节目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更加贴合国内观众的生活和审美经验。生动的反映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传承,有文化气质,有历史厚重感,形式又很好,很活泼,而且增加了互动感和参与感。演播厅不大,却引用了三维环绕拍摄法,将整个演播厅的氛围通过演员和画面调动充实了起来,在场嘉宾也做到了灵活自如,达到开放与互动的良好效果。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科技社会,如何找准自己位置,又能吊住大众评委的口味的电视栏目,跳开繁杂的家庭纠纷会议室与胭脂水粉浓厚的相亲会场不说,《年代秀》在主题题材的挖掘上发展了本土个性,脱掉俗气的外套,用多元差异的视角,明星嘉宾阵容,而“鸥哥”以稳重而又不失幽默风趣的风格,说服了台下的观众,达到栏目风格包装的完美统一。从某一方面来说,人们需要幽默感,即使是带有表演成分,在美学中常将这种幽默感认知为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面对逆境自尊而乐观。

当然,要想在电视文化学里如鱼得水,将会是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经验告诉我们,一切的一切都是暂时,生活不会挺下脚步,你的懈怠也很可能意味着另一个人的追逐。

二、对后现代主义的误解取向

在对现在文化的模糊概念中,中国的各大媒体还在不断找寻自己的位置,而深圳卫视的这次“创新求变”再造电视圈的深圳速度,无疑为其电视媒体增强了发展信心,注入新的企业活力。如今技术更新之快,现代主义文化状态也变得趋于模糊,后现代主义的抽象性更给人们以无限遐想。而我国法律对新闻媒体总的界定还是很模糊的,这也给媒体工作者以探索空间。

《年代秀》使用各种手段将各种各样的内容表现出来,四、五十年间的各种生活状态浓缩在节目的题目中,使这个节目因此有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意义,传播了知识,也分享了记忆,各个年代的受众都可以对节目内容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被节目内容所打动。与此同时,由于它的多样性与共性不免也产生了人们对当下娱乐节目的价值错位观念。

我们要了解,后现代主义中,其主体是在于对本身的颠覆,消解与重构。探讨艺术作品的非真实化、事物的非真实化,可复制的形象对社会和世界的非真实化的影响。单纯从学术文化的角度来看,后现代文化是建立在高度发达富裕的经济生活基础之上、生长于信息社会条件下的以高度商品化为标志、以大众闲暇为消费条件、以满足大众消费欲望来赢利的一种新兴文化。而后现代文化则是人人都可享受的雅俗不分、亦雅亦俗的文化。是在探索中完成对现代主义的否定的超越。

很明显,后现代主义是反对独断论,且具有灵活性的。但许多媒体却将这种灵活性转化为一种惰性,趋于模仿,惰于创新,取近利,而不再往长远驻足。继而衍生出泛滥成灾的文化垃圾。在主体的消解中,有一点则是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即主张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人类利益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是唯一的价值主体。从而忽视了对主体生存的环境的影响,最终毁灭于自己亲手创造的环境当中。对于电视观众来说,他们就向现实主义的内容一样,是向社会延伸的,而观众与媒体的交流是双向的,电视媒体不要一味的谋取自我暴利,忘记了创造艺术的精神所在。

其实就这么一个时代元素突出的栏目,在很多细节的设置上还是可以让受众感觉到很浓的商业气息。商业电影,商业广告,商业化了的电视媒体,大众也在不知不觉中迎接着文化的洗礼。借助名人效应,以名扬名,创建新的名牌栏目,避免复制,确立个性化标签,使节目在同类节目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持续的生命力,让名人吸引其它媒体的观众,并与其它媒体合作达到双赢的效果。据了解,电视台的财政拨款都是少之又少的,主要资金来源都是广告和赞助对其推动。我想这也是各种中小电台在节目内容编排上革新难,最终扭曲为商业目的制造贫民娱乐的根本因素。

什么样的电影人产什么样的作品,什么样的电视媒体出产什么样的栏目形式,但能做到“在广告中插播电影”,这种不被大众厌烦的形式,在当代就叫成功。《年代秀》在共性中再塑造,将巨星与群众拉近距离,以人本主义为出发点,每个环节的设置都具有戏剧性元素,让你在90分钟里目不暇接,很好地把握了观众心理的四大原则,吊足人们的胃口,在玩味中感悟生活,将栏目的教育功能与观众的审美取向达到了和谐统一,最大限度地开发了电视的教育功能,有效地发挥了舆论的导向作用。那么,众多的商业化也就类似于装饰品了,在这里,栏目制作人无疑是认清了媒体与大众所处的社会关系的。就此,不禁让很多混迹娱乐圈的记者心生感慨,《年代秀》的问世,更像是拥有“九阳真经”和“乾坤大挪移”的张无忌横空出世,不怒自威,但想必“江湖”上又将开启新一轮收视的“星风学雨”了①摘选于新浪娱乐“《年代秀》大曝明星百态偶像齐献第一次”.2011年5月15日23:25.。

深圳电视台耗费巨资创造自己的品牌栏目,可谓是重磅一搏,创造栏目新形式,注入中国电视媒体新血液,也可以成为新的精神力量。可要怎样在众多艺术作品的解构中创造具有象征性的中国式艺术,而不是盲目为低级消遣创造而创造的工业化产品,正如中国要建立什么样的现代国家,造就什么样的现代性,亦即什么样的民族精神、制度与行为方式一样。中国现代文化在种种挑战之下,激励着中国媒体进一步的审视自我生存的环境,从而完成“我为传媒”到“传媒为我”的历史转变。

三、媒体个性化与超美学

著名作家王蒙曾谈到:“在新时期的生活中,又出现了新矛盾,即物质财富增加了,精神上却没什么丰富。”

感觉是一个人认识活动的基础,有一定的界限、范围,并受心理、生理的影响。在信息社会里,美学也发现自身已转移到感知领域,并开始转向以感觉为核心的生产,追求视觉快感、感官刺激、震惊,沉浸快感的文化消费之中,电视文化学中则称其为超美学。而这即以成为大众的基本需求。那么艺术消亡逻辑则可推断,进入市场的审美价值越高,我们做出的愉悦的审美判断的可能性就越小。是否盈利价值就可以泯灭人类精神需求,我想还是要从人本出发。

对于个体的认知、理解、欲望、情感、意志等活动所呈现的反思判断能力,学术上称为个体理性。其作用的直接结果是:个体的认知能力自我更新,个体的自身文化与道德素质持续飞跃,个体自身不断完善,从而确立起个体价值理性;其作用的间接结果是普世性的“一般价值原则”的生成。我们把深圳卫视作为一个个体,作为改革开放后发展最快的城市,深圳卫视这次可谓是一头“睡醒的母狮”,改头换面,先是认识自己,再到认识社会,再完善超越自我,具有自身灵魂的艺术品也是当之无愧可以被推于美学高度的。

电视给人们带来娱乐的这种广泛性,决定了电视文艺节目必须从满足观众多层次、多方面的要求出发,努力做到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电视娱乐节目是电视文化的四大功能之一,电视艺术是最具群众性的艺术。《年代秀》则是以丰富的娱乐形式调动了不同时代不同层次观众的情感共鸣与收视群体。栏目在内容的安排上,也是极其强调自我个性的,将游戏阶段分为:“年代专属题,老歌新唱,卡拉永远OK”三个环节,而答案选项则由真人演示,立显生动,戏剧化,题目励志,弘扬主旋律,多样化,真切让媒介感到了一种改造社会的全新文化力量。志于打造大众喜闻乐见的新型电视文化,虽是引进别人的创造模式,但有句话也是说“模仿出经典”,这也是被许多先进企业证实过了的,如网络聊天神器QQ、校内网、新浪微博等也都是模仿国外热门社交网络才找到自己归属地,并被大众接受与推崇的新型媒体。

如此,我们再看蓬勃的网络媒介,有时,网络和电视是同步的,有时候网络的信息比电视更具有灵活性,鼠标轻轻一点随处就是链接,我们无法去过滤,因为被吸引,所以被埋没。就这样,我们坐在了这些高信息流量的器材面前,任凭他们呼噜呼噜地将东西倾倒给我们的大脑,我们看到了娱乐,感到好笑,笑过后却呈现一种对认知的漠视。那么你是否也察觉到了一种集体恐慌感?从益智类节目里找寻突破口,当下看来明显是比较明智的,在弘扬文化与娱乐性结合,在笑的同时接受知识的力量,已经可以稳步登台,如是再加新鲜元素,将包装出的美与内涵美相得益彰,那么就着实可以火一把,《年代秀》的成功则为现代传播媒体上演了一幕现实性教育题材。

记得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的一句话,“当文化成为一种滑稽戏后,我们就会面临着文化精神的枯萎,或许有一天我们面临的是笑容这个无形的杀手给我们造就的死亡案例。人们偶尔会感到痛苦,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警醒自己,也警醒他人。

四、后现代娱乐的功效

益智类节目也有一段辉煌岁月,如那些年的《幸运52》、《开心辞典》等等,在相当一段时间被大众推向娱乐高潮,似乎成为扫盲时代的标志性符号,在突破各个环节,并拿到不同等级奖励的同时,整个场面看起向贫民窟的集货市场,即使有美女作陪,也摆脱不了其俗套、平民化的特性,最终沦为低级娱乐,尘封为一个时代的记忆。今天,看似那个年代已经久远,《年代秀》出现却为此开启了一页新的篇章。正如《美的曙光》让我们了解到,释读那些久远的痕迹,回到最初的感动,这样更容易有双发现美的眼睛,《年代秀》将这种活力与实力的饱满自信展现在媒体面前。

电视艺术可以说是一个最具变化和最具发展的艺术样式,其电视技术的兼容性,电视自身的包容性,随着人们对于后现代文化的探索与时代的变换中,还是会不断衍生出新的电视艺术品质①参照蓝凡.电视艺术通论:新电视艺术的可能性[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被大众喜闻乐见,并成为被人铭记的时代之作。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我国长期改革道路上,对于广大传媒的业内人士而言,主要还是面对民族主义和中国现代化问题,以及当前的边缘话语和全球化语境问题。几期看下去,《年代秀》无论在主旋律的表现上,还是在不同时代的变换中,都有意对世界文化的正面力量进行着鼓舞和宣扬。虽然中国电视文化发展的大方向还是处于一种对国外文化模仿阶段,呈现着诸多无序且非理性的因素,那些有远见的电视制作人还是会在发现后现代娱乐在电视文化中所起的作用后,制作出精良的,富有时代特性的好作品。如《80.90》,《非诚勿扰》《非常了得》都是近年来在其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在得知社会需要什么,媒体就第一时间为大众提供什么,这当然也是最快得到大众认同感的明智之选。

目前我国的电视文化还处于初级阶段,文化开放与思想开放的同步,还需要一个等待的过程,但有模仿就可以有创新,最终完成一种对自我的超越。作为电视制作方,是否理解后现代娱乐,就体现在是否将个人理想主义带到大局中来。湖南卫视做得好,不单是拥有一个富有创意的制作团体,它还很好的把握了舆论的导向性原则。创意需要与社会环境相关联,吸取时代元素,明白做出来的东西到底做给谁看。制作人更要在世界的变化中,对娱乐本质特点拥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且具有前瞻性。虽然对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定义并没有一个完满的解释,但其更注重本身与环境的一种联系,不失为一种长久之策,被广大媒体所认可。失去这种联系,虽然人们需要电视媒体制作一些虚幻的东西,但从理论上来说,这些也是人类心理诉求的反应,如与社会环境没有半点关系,电视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如今新媒体繁衍迅速,这就意味着,不光是传媒人才可以传播新闻,人们也开始懂得利用网络为自己找寻生活的立足,开始寻找一条释放天性的出路。尽管如此,电视作为传播的中介所展现的这种持久生命力,还是在于它天生所具有的与人们的这种亲近感。

一种文化的诞生必定是需要强大的凝聚力量的,《年代秀》则在社会选择中诞生,在反思中前进,后现代娱乐需要一种后现代认识,对于媒体的每一个人来说,不应放弃最初的梦想,不为眼前小利益而降低了自己的艺术品质,认识传媒存在的社会价值意义,这才是后现代主义所赋予媒体的自由。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