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剧本创作探寻中国影视业的出路

2013-08-15解诚诚

戏剧之家 2013年10期
关键词:影视业剧本创作创作

□解诚诚

近些年来,中国的电影、电视剧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快车道,每年五六百部电影和上千部电视剧的产出早已把中国抬进了影视大国的行列。但是,与如此庞大的数量相对应的是,我们的国产片在制作水平上却只能混迹在二流与三流之间,可以堪称为经典的影片少之又少,这对于有如此规模的影视业来说,无疑是十分尴尬的。有关部门为了给我国的影视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在政策上严格控制电影的引进数量,在电视剧方面更是拒绝了进口电视剧的引进,但即便是在如此“偏心”的照顾下,进口电影仍然能从票房中分走一大半的利润,而许多电视剧的发烧友宁愿去费尽心思地在网上搜索外国影片,也不愿意舒服地躺在沙发上去观看电视台播出的那些国产电视剧。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能从自身上找原因了。

中国要想从一个电影大国蜕变成一个电影强国,除了要有庞大的影片数量之外,更要有足够多的经典影片作为支撑。这就像建造金字塔一样,既要有扎实广阔的基座,同时还要依靠金字塔尖来决定整个金字塔的高度。纵览我国的影视发展,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经济水平和拍摄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制片水平其实早已摆脱了过去的那种土气的风格。至少从画面上看,我国跟其他国家的差距并不大,甚至比一些老牌的电影强国还要先进一些。可即便我们拥有了高水平的制片水平,但却仍旧无法制作出可以成为经典的影片,即使出现了一些所谓的优秀影片,却也只能在一些稍微低一些的电影节上有所斩获,与那些真正的经典仍有不小的差距。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

影视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但是其根本特征却一直不曾改变,那就是任何影片都是在讲故事。场面宏大的好莱坞巨片也好,情感细腻的欧洲文艺片也好,他们的目的同样都是在讲故事,那么这个故事的好坏则直接决定了电影的高度。而编织一个好的故事,便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剧本,一个好的剧本可以说是一部好影片的基础。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国产影片之所以水平不高,剧本的粗糙是根本原因。那么到底如何提升我们的剧本质量呢?

笔者认为,要想拥有好的剧本,就必须要有好的编剧。近些年来随着影视业的发展,催生出了一个庞大的剧本创作群体,这其中,既有专业院校毕业的专职编剧,也有曾经的文学工作者半路出家,还有一些怀揣着各种梦想的编剧爱好者,这其中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可以想见,不然一年这么大的影片生产总量,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也不会只有那么屈指可数的几部了。那么如何培养出我们自己的好编剧呢?我个人认为,首先我们应该拥有一定数量的编剧培训班。因为仅仅依靠专业院校出来的毕业生是根本无法满足我们的剧本需要的,因为这些人虽然是经过了专业的技术培训,但因其年龄小,社会阅历浅薄,人生感悟不多,虽然能写出合乎规范的剧本,但所创作的故事难免肤浅、幼稚。而许多拥有良好文学基础,且感悟颇深的文学作者,只是因为不太了解剧本的创作原理,而不得不禁足于剧本创作这一领域。所以说,我们应通过各种培训让他们了解剧本创作的固有模式和技巧,让他们知道观众对于他们所创作出来的角色会有什么样的反映,要让他们懂得站在观众的角度换位思考,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让他们清楚,他们所创造的意境、所刻画的人物,是否可以直接移植到拍摄中来。只有让这些有志于编剧事业的人真正了解编剧技巧,才有可能让他们成为真正的编剧。

其次,要想培养一定规模的好编剧,我们还要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现在,我们许多编剧在出名之前,收入无保障,生活不稳定,这十分不利于编剧的培养。对于一个专职编剧来说,写出的剧本无人问津,这就意味着没有收入。好多有着不错天赋的编剧因为不堪生活的压力而被迫转行,笔者认为如果我们能像美国那样成立一个“编剧协会”,在协会中登记他们的剧本,这不仅可以保护他们的版权,还可以让他们有一些收入,保障基本生活,这样,也许就可以留住一些有天赋的编剧了。

拥有足够多的优秀编剧,这只是我们创作大量优秀剧本的基础,同时,我们还应该反思我们现行的创作理念是否科学。客观地讲,我们现在的创作心态太浮躁,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根本不能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研究剧本,那种类似于快餐店老板式的影视编剧越来越多,只要你设局,他就敢进行创作——当代、历史、都市、农村、言情、伦理、警匪、悬疑、正剧、喜剧……无所不能,但是憋出来的作品水平却着实不敢让人恭维,甚至现在有些影视作品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能遵守,其中比较经典的例子是某版三国中出现了“说曹操曹操就到”的低级错误。这正是中国影视难出精品的症结之一。没有慢工,出不来细活,编剧们急功近利的创作,正如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在采访中戏言的那样:“曹雪芹要是写《红楼梦》像现在这样,他根本用不了那么多年,用一年就写完了。”同时,我们现在的编剧大多没有独立自主的创作个性,什么类型的剧卖座,我就跟风写什么戏,这种拾人牙慧的做法无疑会让编剧们丧失自己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并且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是千篇一律,不利于我们影视业的发展。拿之前热播的《亮剑》和《潜伏》来说,这两部作品的艺术成就及商业价值都是值得肯定的,但之后那些跟风的战争片、谍战片的内容跟这两部作品大同小异,毫无自己的特性,这种山寨的做法也许会一时见到效益,但长久下去对我们影视业的发展无疑是一种伤害,商品可以山寨,但艺术品绝对不可以山寨。

此外,无论是国产的电影还是电视剧的创作,现在都有一个通病,便是剧中人物的脸谱化,人物一登场就知忠奸,仅这一点便让观众味同嚼蜡。要想创作出好的作品,一定要注意对人物的刻画,那些人们难以忘怀的影视剧,恰恰是因为作品中人物让人关注、让人同情,观众的意识被缝合进这些人物的命运之中,与这些人物的命运同喜同悲、休戚与共。可以说,刻画人物是影视创作的灵魂。如何能刻画出观众喜爱的人物?首先是来自作者对生活的提炼、开掘和思考,其次我们还可以从众多的成功作品中发现一些规律予以借鉴。比如要赋予人物强烈的个性,人物个性的极致常常给事件带来出其不意的发展,并产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另外,要把人物放在两难境地中刻画,这种环境中塑造人物可以凸显人物的精神品质,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震撼力。此外,描写人物性格和内心的矛盾,狄得罗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句话揭示了人性复杂和矛盾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给创作者提供了塑造人物个性魅力的空间。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曾说,剧本,一剧之本。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如同一棵苍天大树,剧本就是它深入庞杂的根系,中国的影视业要想有所发展,就必须回到最深层根基的剧本去寻找问题与突破点。也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成就中国影视业的出路。

猜你喜欢

影视业剧本创作创作
华谊兄弟 光环褪色
《一墙之隔》创作谈
田汉南国社时期剧本创作论
IP剧的传播学分析
影视行业步入大数据时代
由互动到嵌入产业链:出版业跨界影视业的模式变迁
浅谈群众戏剧创作与“三贴近”原则
微电影叙事中的平衡与戏剧性
解读豫剧今后发展问题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