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论察人(六则)
2013-08-15本刊编辑部
月读 2013年7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第三十三章)
大意:能认识别人,又能认识自己的人,才称得上是明智之人。
题解:老子在这里强调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第八十一章)
大意:实在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实在。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
题解:这句话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他告诉我们看问题、识人物不能仅看表面,而应该抓住实质。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大意:认识一个人,不仅仅要听他是怎么说的,还要看他是怎样做的。
题解:这是孔子“察人”的经验之谈,在他看来,一个人真正付出行动要比仅在口头上许诺更重要。
审其所好恶,则其长短可知也;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管子·权修》)
大意:看看他所喜爱的和厌恶的,他的长处和短处也就可以知道了;观察他交往的朋友,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也就可以判断了。
题解:管子认为观察一个人平时的爱好和他身边的朋友就可以判断出这个人的品质好坏了。
藏大不诚于中者,必谨小诚于外,以成其大不诚。(《晏子春秋·外篇》)
大意:那些非常不诚心实意的人,往往将一点点小的诚信显露于外,以便使他的心计得逞。
题解:晏子认为心怀叵测的人是最善于伪装的,在识别的时候一定要仔细。
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庄子·列御寇》)
大意:托付给他钱财,以便观察他的廉洁;告诉他危难,以便观察他的节操。
题解:在庄子看来,人心难知,应当在实际工作中去考察人的品质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