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存困境与精神畸变——解析《大浴女》中男性知识分子形象

2013-08-15霍蓉光高红欣杨东静

山花 2013年12期
关键词:铁凝知识分子医生

霍蓉光 高红欣 杨东静

铁凝的《大浴女》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读者和评论家的广泛关注,贺绍俊认为《大浴女》是“灵魂在场的精神洗浴”; 张志忠认为:“在对人物心灵的追问和审问上,《大浴女》的确是走在了当代中国作家的前列的”;王春林认为,在“文革”后出现的一系列新小说文本中,的确鲜见如《大浴女》这样能够着实对人物进行某种足可以深入骨髓称之的精神拷问的作品。由此可见,许多学者都认为《大浴女》的价值就在于铁凝对人物心灵与精神世界的深度发掘、拷问与批判。

毫无疑问,《大浴女》是一部内涵丰富的严肃作品,作品不仅塑造了尹小跳、尹小帆、章妩、唐菲等一批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同时也成功刻画了众多的男性知识分子形象,如方兢、俞大声、尹少寻、唐医生等。目前,研究界主要着力于对《大浴女》中的女性形象系列的研究,比如研究《大浴女》中的尹小跳、尹小帆、章妩、唐菲等人物形象;而针对《大浴女》中男性知识分子形象研究的文章较少。其实,仔细考察《大浴女》中男性知识分子形象,就会发现这些知识分子已经不再是地位优越的启蒙者和明世救道的智者,他们大多都在生活中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境”,尴尬的生存也引发了他们的内心冲突与行为举止的畸形化发展。铁凝通过对典型知识分子形象的创造,揭示了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和精神畸变,完成了对人物心灵与行为的反思与批判。基于此,本文将对《大浴女》中男性知识分子形象作研究与梳理,发现他们的独特性与共同点,并分析铁凝对男性知识分子进行祛魅化描写的意义所在。

被情欲所折磨的唐医生

《大浴女》中的唐医生,是福安市人民医院内科主治医生,他生活在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环境中,因为出身不好,备受同事和周围人的歧视,本来生活就很压抑,偏偏他的姐姐又因为私生女事件自杀,唐医生又不得不负担起照料外甥女的责任。家庭成分高加上外甥女这个“累赘”,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几乎没有哪个女人肯嫁给他,唐医生的婚姻没有着落,感情无处寄托,情欲也被压抑。

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长久的压抑,唐医生变得沉默寡言,冷漠麻木,最终导致他人性畸变,由一个受人尊敬的知识分子蜕变为不负责任的自私鬼和道德败坏的可怜虫。

对于幼小的外甥女唐菲,他疏于照顾,甚至把她看作绊脚石,忽视她、怨恨她、放任她成为学校名声狼藉的“浪荡女”。《大浴女》中的唐菲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美女,而唐菲的悲剧和她的舅舅唐医生的不负责任有着很大关系;也由于长久的压抑,使得唐医生抛弃了道德廉耻,铤而走险,用一段段畸形的关系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他先是利用医生手中能开病假条的特殊权利,诱惑了有夫之妇章妩,并和章妩长期保持着暧昧关系,以至于使章妩为他生下了私生女尹晓荃;后来又和医院里的护士——一个有夫之妇暗中往来,乃至最终失去了生命。

文章中有一处描写耐人寻味:“唐医生感激章妩。他感激她能让他这么不负责任地对待她,同样也能这么不负责任地对待他们的这个孩子。因为不负责任,他才能不紧张他才身心放松,这就是他真正需要她的原因。在那样一个压抑而又粗暴的年代,以他那样的出身和社会关系背景,是章妩这样的女人给了他缓冲焦虑和抑郁的隐秘温床,是章妩的歪打正着平衡着他身心的大致健康。”说到底,唐医生无论对章妩还是医院的女护士都没有产生真正的爱情,他和她们的交往只不过是为自己孤独的人生找寻一丝温暖,释放自己被压抑的情欲。这样一个只想着自己得到满足的人,是无法对别人负起责任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对情人、女儿都不负责任的唐医生,最后也被别人不负责任地对待了一次,医院的同事设计了一场“捉奸”戏,致使唐医生最后选择从高高的烟囱上跳下,这一次,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苦苦支撑“体面”的尹亦寻

《大浴女》中的尹亦寻,是北京建筑设计院的工程师。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知识分子的身份和妻子章妩一起被下放到外省福安市苇河农场劳动改造。在尹亦寻身上集中体现了知识分子的两个特点:一是自视甚高,二是爱面子。关于自视甚高,主要体现在他总是自我感觉良好,比如尹亦寻总是感觉自己的美学趣味是高于周围其他人的。在部队时,他的一个战友把给自己摘抄名句的笔记本起名为“零金碎玉”,其他战友齐声叫好,而尹亦寻却在心里鄙夷这个名字又小气又贫气;他的自视甚高还体现在他对周围人的那种高高在上的挑剔态度,对于建筑同行的作品他是经常报以尖刻的批评,充满了贬斥与不屑。某年评选先进工作者,尹亦寻榜上有名,但他却拒绝这称号,理由是他认为与他同时评上的两个人不够资格。

这样一个自视甚高的知识分子是不能允许自己的家里发生任何不体面的事情的,这就是尹亦寻的生活逻辑。可是偏偏尹亦寻的家里就发生了令他极不体面的事情:他的妻子为了逃避苇河农场的劳动,竟然和医院的唐医生私下来往,以换取病假条,最后甚至和唐医生生下了私生女尹小荃。按理说,尹亦寻可以选择揭发妻子的所作所为,并与之离婚,可是他没有,尹亦寻默默吞咽了一个男人最难言的羞辱,他假装对此事一无所知,表面上,尹亦寻用“不明真相”维持了一个体面家庭应有的正常运转和他本人的尊严。

如果尹亦寻的假装“不明真相”是为了维护家庭的圆满,或者他从心底宽容了妻子的错误,那么,他还不失为一个令人敬佩的人,可事实远非如此。事实上,尹亦寻一生都对妻子出轨的事情耿耿于怀,他对妻子百般挑剔,甚至找茬吵架,好多次妻子想向他坦承一切,然而都被他制止了。实际上,他的假装不知就是不给妻子向他忏悔的机会,他要妻子在这件事情上永远都对他有一种内疚,而有本领让人终生内疚其实是一种极为残忍的能力和一种特别有效的报复手段。由此看来,苦苦支撑家庭“体面”的尹亦寻既是可悲的又是可恨的。

兜售苦难的方兢

《大浴女》里的方兢,是一个经历了十年浩劫的知名导演,也是一个经历了大苦大难的中年男人。方兢这个人物是可以拿来与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中的叔叔作平行比较的。两个人物共同的弊病就是:“一是苦难神圣化,二是泛政治化,三是精神上的自我放纵”在农场劳改的日子里,方兢遭受着非人的折磨。当他从苦难中解脱出来之后,他把自己曾经经历过的苦难,写成了小说,拍成了电影赚取大众的同情与崇拜。在方兢身上有着很深的“苦难”情结,他口里心中念念不忘的是自己曾经受过的“苦难”,不仅向大众兜售苦难,更有一种向全社会、全人类、全体男性和全体女性疯狂讨要的本能。比如小说中写到他和女友一同乘坐公共汽车,看到车票被女友扔掉,他立刻捡起来并说:“以后不要扔这些票,我要拿回去报销的,哼,五分钱的公共汽车票我也会让他们给我报销的——不是因为缺钱,是因为他们欠我的太多了”。由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即使是事业的成功,名利双收,仍然不能让他对过去的苦难记忆释怀,不能对这个社会的怨愤释怀。

方兢的这种疯狂的讨要还体现在他和周围女性的关系上,他一边追求尹小跳,一边不停地追逐其他女人,并且将一个男人起码应守的道德准则变成了一个值得炫耀的功绩。支持他这么做的唯一理由便是他过去受的苦太多了,失去太多,他要今天全部讨回来。在方兢那里,曾经经历的苦难不仅成了他在自己电影里反复渲染的主题,还成了他炫耀的资本,成了他放纵自己的理由。他就在准备和妻子离婚和尹小跳结婚的时候,仍然不加选择地找女人,或者等待着被那些女人找。令人惊异的是这样一个品质有缺陷的人,却因为他经受的苦难受到大众的追捧与迷恋。铁凝在小说中曾反思过人们对方兢的迷恋:“这的确是一种愚昧,由追逐文明、进步、开放而派生出的另一种愚昧,这愚昧欣然接受受过苦难的名流向大众撒娇。”

被权力异化的俞大声

《大浴女》中俞大声,原本是铸机厂厂长,后来更是平步青云,当上了副省长。小说中多处细节都暗示了俞大声正是唐菲苦苦寻找的亲生父亲。唐菲是个不知道自己亲生父亲为谁的私生女,她的母亲没有告诉她有关父亲的任何信息,哪怕在“文革”中受尽迫害,为了保护恋人,唐母也没有说出他的名字。唐母死后,唐菲跟着舅舅唐医生,饱受鄙视与非议,艰难度日。在唐菲成长的过程中,她的亲生父亲从来没有试图找过她。

然而,唐菲从未放弃过对父亲的寻找与渴望,长大后唐菲还是机缘巧合遇到了俞大声,小说中描写到二人的手非常像非常像;当俞大声看到尹小跳书桌上唐菲照片时的他的关注;当听到唐菲的死讯时,俞大声失态地流泪等这一系列细节都昭示了他和唐菲之间的父女关系,而且俞大声对唐菲和自己的关系是了然于心的,然而,他始终没有和唐菲相认,直至唐菲身患重病、孤零零地绝望死去。唐菲死后,作为朋友尹小跳曾有意帮她求证此事,和副省长俞大声有过一番谈话。尹小跳有意试探,从唐菲年幼时的趣事讲起,又说到唐菲母亲的惨死,最后讲到唐菲的死,观察俞大声的反应。两人的谈话如同一场攻守战争,俞大声几次都露出破绽,然而最后,他还是否认了,否认得理所应当,不容置疑。

为什么俞大声不肯和自己的亲身骨肉相认呢?小说中透露的信息是唐菲母亲的成分高,这可能导致了当年两人的分手。后来俞大声又成立了家庭,更重要的是他升了官,作为一个副省长的俞大声,如果认了唐菲为自己的亲生女儿,结果必然是搭上自己的政治生命。俞大声实际是一个被权力所异化的知识分子,为了自己的权力和前途,爱情、亲情可以被牺牲。实际上,可是就算俞大声克制力再强,表演技巧再高,他也终难逃脱良心的审判,在《大浴女》小说结尾,写到已经退休的俞大声在阅读《圣经》:“一个罪人,他纵火烧毁了一座庙宇,那最神圣的,那世上最受尊崇的巨厦,被处以仅仅三十鞭子的惩罚;倘若一个狂人杀了他,那狂人所受的惩罚将会是死刑。因为所有庙宇和所有圣地都抵不上单单一个人的生命,哪怕是纵火者、渎神者、上帝之敌和上帝的耻辱。”也许这也是他赎罪和忏悔的一种方式。

关于知识分子,在国外,班达、萨义德曾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过界定,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班达认为,知识分子永远是极少数的人,他们是正义、良知、真理、理性的真正拥有者,除此之外的所有人,都不能归入知识分子的行列。萨义德在分析当代知识分子的处境时认为,知识分子应是理想主义者,是违逆大众而不是顺应大众的社会精英;知识分子应是永远的内心的流亡者和自我放逐者;知识分子在现代必须努力保持一种业余的态度,即边缘的姿势;知识分子要勇于批判权力,永远对权力说真话;知识分子应是一个永远的怀疑者而不是一个真信者。两者的界定分别体现出知识分子的精英性和批判精神。在国内,人们也普遍认为知识分子是集人类知识、精神、信仰于一体的精英群体,他们共同缔造和掌握着人类生活的意识形态,他们的存在处境与精神信仰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内在冲突与精神。因此在文学创作中,曾一度出现了作为领导者和拯救者的知识分子形象,如杨沫《青春之歌》中的卢嘉川,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光朴,这类形象高大,完美,充分体现了人们对于知识分子的信任与崇拜。

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发生了明显的变异。“特别是人文知识分子,他们不再是优越的启蒙者或明道救世的智者。在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中,情感背叛、愤然出走、灵肉之死等,成为最常见的结局。”这就要求研究者和作家,仔细研究当代知识分子生存状态,探寻他们生存的困境和内心困惑,发扬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激浊扬清,促进知识分子群体健康发展。通过对铁凝《大浴女》中男性知识分子形象的研究,可以发现在这些知识分子身上,已经退去了“人文知识分子”的光环,在社会和时代的变革中,他们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境:情欲压抑、爱人背叛、亲情与权力选择的两难困境等;在种种困境中,他们没有坚守理想,承担道义、宽容慷慨,反而在精神上乃至行为举止上逐渐出现了畸形化发展:或演变为不负责的放纵者(唐医生);或转化为操控他人内疚的惩罚者(尹亦寻);或畸变为兜售苦难的“名人”(方兢);或异化为膜拜权力的伪君子(俞大声)。铁凝对男性知识分子的祛魅化描写,反映了在中国社会的价值转型与道德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的存在困境和内心冲突,发人深省,令人反思。孟繁华指出:“时代的发展使人文知识分子失去了曾经有过的优越,他们的不适和内心的不强大,使他们或是与社会、时代格格不入而被放逐和抛弃,或是最后走向死亡。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个阶层解决如何融入社会和自身角色的问题,其道路仍然还是漫长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浴女》中的男性知识分子形象尤其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铁凝对知识分子的反思与批判性写作有着独特的价值,带给我们良多启示。

[1]贺绍俊.铁凝评传[M].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179.

[2]张志忠.现代人心目中的罪与罚——大浴女与为了告别的聚会之比较兼及陀思妥耶夫斯基命题[J].长城, 2004(3):172-180.

[3]王春林.荡涤那复杂而幽深的灵魂——评铁凝长篇小说大浴女[J].小说评论,2000(5):27-31.

[4]陈思和.营造精神之塔——论王安忆90年代初的小说创作[J].文学评论,1998(6):50-60.

[5]朱利安·班达著.知识分子的背叛[M].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爱德华·W.萨义德著.知识分子论[M].单德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7]孟繁华.21世纪初长篇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J].文艺研究, 2005(2):5-6.

[8]孟繁华.21世纪初长篇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J].文艺研究, 2005(2):12.

猜你喜欢

铁凝知识分子医生
最美医生
铁凝三谢张守仁
一声姥姥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铁凝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特征探讨
换医生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