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间遗音

2013-08-15李晓斌

创作评谭 2013年4期
关键词:乡民戏台莲花

□李晓斌

赣西夹在三湘与赣鄱之间,乡民有个很糙的话,叫“吃江西饭拉湖南屎”。那里是江西的最西端,属江西管辖,但受湖南的影响更深远,亦赣亦湘。赣西多山林,山林里住着的子民,就像那里的崇山厚土一样,敦实、质朴、木讷。几十年前,一段很长岁月,看戏,就是灰暗生活里最富有激情、最为亮丽的事情。

乡民爱看戏,也爱唱戏。赣西子民所看之戏,有个古怪的名字,叫“三脚班”。该剧种只有生、旦、丑三个脚色,戏班就被称为“三脚班”。唱者以本地民间小调为曲,剧本则多半是乡间艺人自编自创,俗称“本子”,以油皮纸作封面,中间也许是以小学生的作业本誊抄,语言虽然粗俗,用的都是方言,但演绎的大多都是诙谐、动人的爱情故事,或是古代忠奸斗争的掌故,贴近民间贴近生活,牵人心魂,颇受乡民青睐。

三脚班是可以随地而演的,乡人掮来十来张八仙桌,拼在一起,就是可以唱文打武的戏台。尽管如此,乡民依然郑重其事地大兴土木,雕梁画栋,搭建戏台。乾隆版的《莲花厅志》记载,莲花各地有名号的古戏台就有13个。浯塘一个村,竟有伯公、叔公两个古戏台。这足以见证当地戏迷之众和戏文化之繁盛。乡间的戏台大都建在古庙的对面,戏是演给神看的。戏台的两边有耳门,门楣上边分别书写出将、入相,中间的白色照壁以榜书写上“神听和平”四个大字,成了戏台的背景。在伯公庙古戏台上,初见这几个字,领悟乡民期盼和平、人神合一的生存理念,有一股辛辣的感觉直冲鼻子。

山林赣西,乃水源之乡,无旱不涝,鱼欢稻香,衣食不愁,日子便平和、安好,恰似一潭静水。五谷丰登的金秋,也是祭神的时节,在乡民的翘盼中,三脚班来了,这个消息就是吹皱一池春水的风。道光年间,有个叫黄启衔的萍乡人在他的笔记里记下了乡村彻夜搬演三脚班、此风尤炽的场景。是的,这是乡民的狂欢。大凡看过三脚班的成年人都莫名亢奋。乡谚云:“女人看了三脚班,半夜房门都不关;男人看了三脚班,饭甑架在炉灶上。”旧时候,女人谨从妇德,压抑着自己。三脚班就是撩拨春心的鹅毛,令村里的女人在半夜人静的时候还脸颊发烫、胸口欢跳,想着那戏文里的爱情,想着自己的意中人,闺房的门特意虚掩着,渴望也有梦中情人来幽会。而平时憨厚得就像岩石的男人,更是一连几天都沉浸在三脚班缠绵悱恻的情感故事里,上饭甑蒸饭,居然忘记了上锅,直接架在炉灶上烧,烧坏了木甑,还得挨老婆一顿臭骂。

清末,攸县三脚班艺人唐妹子来莲花献艺,那唱腔明显带着花鼓腔的风格,迷倒了一大片“粉丝”。那种万人空巷的场面,绝不亚于今天的港星。莲花梨园摒弃同行冤家的世俗之见,纷纷邀请唐妹子授艺。就这样,莲花的茶灯与唐妹子带来的三脚班相结合,催生了莲花采茶戏。唐妹子,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间艺人,在乡民的心目中,她的舞腰如柳、明眸似水,她的歌喉比阳光更亮,她的脸蛋比美酒更令人沉醉!

直至上世纪90年代末,还有永新艺人来莲花演“三脚班”。在所有的观众之中,有一个人让我特别感动。她是位年过半百的盲人,以算命谋生。她提着那把作为响器招揽生意的破旧胡琴,贴着墙壁站在台下的一角。撩乱的白发和白糊的眼睛,映衬出满面风霜。她静静地听着戏文。戏文里恰好就说到请人算命的事情。她看不见台上的演员,却敏锐地捕捉到了歌词里的悲欢离合。台下的观众很多都是凑热闹的,而她是在用心观看,她是真正的知音。

浯塘、三板桥等地的古戏台还在,但唱戏的三脚班早就难觅踪影。如今,都市化的浪潮席卷乡村,竹篱、茅舍、古树、老桥、泥路……曾经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田园风光已经不再。农民进了城,可以看电视、上网、K歌,三脚班已经成了斑驳的记忆。不过,假如你有心眼,在这块土地上还可以觑见三脚班的一些遗风留韵。

丁香巷的巷口有位补鞋的“白胡须”,手指粗糙弯曲如老生姜,闲时一把二胡,居然拉出的是三脚班的悠扬调子,什么川调、神调、哭调、骂调、思贤调、耍调、小调等等,都在二胡两根纤细的琴弦上颤动。乡人耳熟能详,一群人便跟着那曲调合唱。更令人惊奇的是,能拉出字正腔圆的曲调的补鞋匠竟然是个文盲!别说谱子,他连字也不识几个。他是如何拉出调来的呢?原来,小时候,他爱看戏,戏班子到了哪儿,他就跟到哪儿。曲调已经完全烙印在他的心上,二胡弦上的调,是他慢慢琢磨出来的。

在莲花的大街上,可以遇见这样一位王姓老倌。我见过他的年庚谱。上面赫然记着民国十五年(1926年)出生。一个八旬老翁,却身板粗壮、肌肉也不见松弛。他爱逛街,夏天摇蒲扇,走路咚咚响,就像是走台步,那手势、那步子,分明是在三脚班里长期浸润过。几年前,我见过他在空旷的水泥坪上打“翻车”。“嚓”的一个,接着又是“嚓”的一个,他接连打了三个翻车,气都不喘一口!那姿势,干净利落,功夫很是了得。观者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个老者,居然身手如此敏捷!王老倌见人惊异的眼神,淡淡一笑,说,自己在三脚班里练过“打功”,年轻时可以满场子翻筋斗,从八仙桌上,一个筋斗翻下来,稳稳当当钉在地上。

乡间的龙狮舞、民间管弦乐依然盛行,给年节增添喜庆。那摇龙头的,摆龙尾的,吹拉唱打的,那舞姿、那曲调都有着三脚班的渊源。

三脚班,一个古老的戏剧种类,它已经和赣西莽深的山林融为一体。

浯塘伯公庙前的古戏台年久失修,瓦楞有些凌乱,檐板上的金字还在。檐角左右各书两个小字,灵威,神佑,中间是“河间遗音”横匾。河间古郡在现在的沧州,号称“京南第一府”。毛苌曾在河间整理、传授《诗经》。《诗经》又称为“毛诗”,河间因此被看成《诗经》的发祥地。诗与歌同源。《诗经》里的风雅颂都是可以演唱的。伯公庙古戏台“河间遗音”匾,将民间戏剧直接追溯到了《诗经》,将吴头楚尾的赣西大地与中原、诗经的故乡链接起来了,将三脚班与中国诗歌的源头链接起来了。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物质的东西难免会损毁,但文化的河流永远一江春水向东流。“古今真乐府,天地大梨园”。三脚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被传承和保护。残败的古戏台是岁月遗留下来的眼睛,审视着天地万物、世事人生。空荡荡的古戏台,贮满春风秋雨,如倚门倚闾的故人,在守望着什么……

猜你喜欢

乡民戏台莲花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驻足山塘古戏台,体验繁华新风尚
莲花汤匙
圆明园戏台考
路遇乡亲
莲花岛再见
杜潘芳格的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