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小说、学院批评与禁言时代的社会记忆——从网络小说《西游无间道》谈起

2013-08-15

扬子江评论 2013年3期
关键词:网络小说记忆

方 岩

尽管网络小说已经成为当下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对于大多数像我这样常年在学院内接受正统文学史教育的人来说,依然很难养成阅读、关注网络小说的习惯和兴趣。所以若不是朋友推荐,我想我很难主动、认真地去阅读像《西游无间道》(以下简称《无间道》)这样的小说。我无意贬低网络小说,而是强调学院教育下的阅读习惯确实对此类文学现象表现出一定的迟钝和冷漠。其中的原因既包括国内文化研究的局限,亦包括在经典意识教育下形成的多少有些傲慢的审美趣味。

戴锦华曾在一次讲座中谈及,她研究大众文化并不代表她喜爱大众文化。这种态度在学院的文化研究学者中颇具有代表性。这种态度往往会将文化研究中对网络小说的关注带入一种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市民社会的崛起和大众文化的生产、消费及其背后的种种诉求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中变得日益重要,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扩张过程中所带来的世界性现象,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自然不能例外。因此,80年代中期特别是90年以来,研究者对普罗大众的文化生产消费表现出持续不断的关注热情。另一方面是,当下的中国是一个现代性因素并未充分发展而前现代的遗毒又无处不在的国度,因此最主要的问题并不在于西方文化研究理论的适用性以及是否需要对后殖民的相关问题保持一份必要的警觉,而在于传统文人的教化的使命感、感时忧国的心态与后发展国家的知识分子的现代性焦虑在当下的研究者身上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因此,知识优势很容易与身份优势和话语权挂钩。他们在谈论大众文化的过程中借助知识优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文化身份上的优越感、抬升自身所属文化的价值等级,同时他们的话语方式本身凸显的是用知识、理论的判断分析来替代个体的感受与喜好。这样一来,需要参与、体验的文化形态难免被处理成客观的现象标本。所以,不论我们如何关注大众的趣味,到最后都会归结到通俗/严肃、大众/精英这样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去评判关注对象,这一点从80年代中期批评界开始讨论通俗文学/文化时,便是如此,最后“关注”也就变成了“批判”。需要追问的是,批判固然需要,但是批判之后,不同文化群体交流的可能性在类似的研究中如何实现呢?

如果说,文化研究很少以参与、体验的方式进入网络小说的文本内部,而仅仅是将网络小说在整体上视为一种大众文化的生产、消费方式,那么这个空白则被学院教育中较为传统的、旨在筛选经典的文学批评所填补。此类基于审美经验的文学批评,注重的是文本的语言、文体、结构、叙事、主题、意蕴的等形式、意义层面的分析、讨论。然而上述方法涉及的理论、经验、标准均源于对传统书写中的经典文本的梳理、总结与改造。当我们依凭这些经验进入一个网络小说的文本时,我们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区别,网络小说与传统书写只在一个问题上具有可比性,即都是用文字编写的故事。除了这种形式上的相似性,我们会发现,不管是利维斯所言的“伟大的传统”还是艾略特津津乐道的“个人才能的不朽”,亦或是布鲁姆所描绘的“影响的焦虑”,所有这些告诉我们如何寻找经典的言论似乎都无法帮助我们从容地走进网络小说文本的内部,即便是布鲁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西方经典名单作为榜样,布鲁克斯事无巨细地教导我们如何更好进行小说鉴赏,但是我们最终还是发现,我们进入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很显然,网络小说发生在一个因为科技发展而导致的传播、交流方式都发生巨变的时代,网络小说的发生语境、作者身份、写作动机、传播途径、接受方式都已经与经典文学世界提供的经验背道而驰。所以,当我们以依凭经典来谈论网络小说的优劣的时候,到底是网络小说的荣幸呢?还是学院批评携裹着傲慢与偏见以正典的名义对网络小说一次次不成功的收编呢?

阅读经验的积累与刺激,几乎参与了所有形式的虚构性质的写作。需要通过虚构来完成的网络小说,同样无法回避传统文学阅读经验的影响。《无间道》借用了《西游记》的故事框架,依然是一心向佛的唐三藏带领着三个有罪在身的徒弟前往西天取经,一路上的还是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神仙鬼怪。只不过其中的人物性格、语言、行为以及具体情节都在当下的语境中才有发生的可能,其中最大的变动便是,在《西游记》中原本和气一团的玉帝和如来在《无间道》中为了争夺对东土大唐的统治权成为了相互抗衡的对手,天庭和西天也就成了两大政治势力集团的根据地,于是,凌霄殿和雷音寺之间的明争暗斗也就多少带有点世俗政治与宗教统治之间的冲突的意味。因此,《无间道》是一个全新的故事,细究像《无间道》这样的网络小说在多大程度上戏仿、解构了原著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于大多数像《无间道》这样带有传统阅读经验的网络小说而言,以往的阅读经验只是构成了其写作的素材,而这些素材如何被使用完全取决于作者在当下语境的需要。例如作者写道:

八戒和沙僧尽管也没有正儿八经上过一天学,但是好歹做了领导干部或是领导身边的人,自然分别在天庭干部管理学院和灵山大学弄了张函授研究生的纸在档案里放着。只是无论天上还是人间,不管古代还是今天,是个人都知道这里面的水分是大大地。他们还像模像样地都有论文发表。八戒的文章是《立足新实践,又好又快地推进天庭水军建设》,沙僧的大作是《贯彻如来思想争做灵山修行模范》。

可见,到了这个时候,是否阅读过《西游记》已经变得不重要了。直言之,在传统的阅读、书写与批评中积累起的经验已经无法处理类似的表达。因此,学院批评若想更为妥帖地进入像《无间道》这样的文本,恐怕需要用网络写作自身的特点中来修正自身的经验。网络写作之于传统书写最大的突破在于,能够穿过制度的缝隙、跨越时空的阻隔而瞬间实现信息的传播和分享。不管是直面现实的网络写作还是是虚构性质的网络小说创作,这两种网络写作的背后是态度、意见、诉求的及时表达,至于能否在学院所津津乐道的文苑中占有一席位置,这从来不是网络写作的初衷和目的。直面现实的网络写作,其话题包罗万象,不管是公共话题、日常百态,还是政坛黑幕、个人隐私,他们在表达诉求、冲击话语禁忌、反抗制度等方面巨大的传播效应,大家有目共睹,无需多言。当然它们在社会正义、道德伦理、舆论暴力等层面引发种种争议已是另外的话题了。只是,在一个言论发表、传播缺乏制度性保障的国度里,直面现实的网络言论也非常容易被它试图抵抗的权力与禁忌迅速扑灭。网络媒介在形式上最基本的民主和自由,便是它从来不会在写作、表达的权利上设置准入制度。同其他媒介相比,比如广播、电视、纸媒,它在形式上亦拒绝任何针对言论和发言者身份本身的审查、编辑、修改等行为,它为每一个能够接触网络、具有书写能力的人提供了相同的表达空间和传播渠道。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无论当下中国的实际网络生态如何,与其他媒介相比,网络都在最大程度上、最少限制上汇聚了社会内部多元、复杂的声音,这便意味着我们关于这个社会的最直观最少修饰的态度、意见都会以最为迅捷的方式在网络写作中体现出来。当我们在这些网络言论中看到从世界、国家的政治经济格局到卑微个体生存状态等关于这个社会各个层面的信息时,我们便会意识到这些直面现实的网络写作保存了我们关于这个时代最为鲜活的、毛茸茸的社会记忆。当这些社会记忆被权力、禁忌封杀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关于这个时代的记忆、观感在历史现场就被强制性地篡改、涂抹、过滤。网络小说因虚构而区别于那些直面现实的网络写作,将在这个问题上显示出他独特的意义。在《无间道》中,我们总是能对许多细节心领神会:玉帝与如来两位政治领袖的会面用“新闻联播”体叙述出来;唐僧成为“取经团”的领导竟是通过一场精细设计的选秀;女儿国国王在唐僧面前搔首弄姿的情节被“□□□□□□(此处略去……字)”代替;车迟国的虎力、鹿力、羊力三位大仙原是天庭形象代言人选秀节目中的人气选手“吉祥三宝”;如来在把唐僧塑造成典型在灵山掀起过“三关”(财富关、权力关、女色关)的专项学习教育活动;红孩儿向孙悟空叫嚣,他爸是牛魔王,因为牛魔王是天庭的副厅级干部;玉帝在电视剧《潜伏》中看出了韬光养晦的谋略之道。不难发现,对于读者而言,这些情节总是能被毫不费力地还原成当下情境中的具体事件或某一种社会现象,比如,流行文化无孔不入的影响力;传统写作的道德底线与社会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缺失与行业潜规则的盛行;官场腐败和统治集团的内部纷争;官二代、富二代现象与社会阶层固化;政府形象的恶化与政治宣传的空洞僵化等。虽然这些也是非虚构的直面现实的网络写作的关注焦点,但是因为网络小说的虚构性质,这便使得它能够避免与权力、禁忌的直接碰撞,从而以更为柔和的方式保存那些被强制抹去的记忆和声音。当读者进入网络小说的世界时,这些记忆被重新激活而再次得以迅速传播和分享。另外,网络小说在迅速保存、传播、分享当下情境中的社会记忆的同时,只要有机会它也不会回避关于历史的记忆和态度。所以,《无间道》中时不时会有对历史的揶揄:

他(如来)对内大搞个人崇拜,借助接连不断的事件、运动和教育将自己置于高不可攀的神坛。如来以年轻化、知识化等各种各样的理由大动干部,把燃灯老佛等手上提拔提拔起来的干部换了大半,剩下的也都噤若寒蝉,再也不敢和老干部们明着往来。对于老干部的合理意见和个人利益,则轻视到轻蔑的程度,要不是他政治手腕强硬而高超,他们早反起来了。

或许有人会提醒,传统书写同样是保存了社会记忆。但是这里忽略了几个基本区别。首先,我所说的网络小说中的社会记忆,指的是当下情境中的人们对于周遭世界直观、朴素的反应、判断和诉求,是一种未加筛选的毛茸茸、鲜活的社会图景,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为后世了解当下提供了最原始的信息。其次,网络小说的写作不存在身份限制和内容审查,当下情境中发生一切事物都可能构成小说写作的刺激因素,如果不考虑商业盈利和纸质出版的话,网络小说所承载的记忆、诉求和想象力就能迅速被传播、分享,甚至可以说网络小说的写作与这个世界的变化几乎保持了同步。而上述两点恰恰是传统书写所无法做到的。且不说传统书写之于作者文化身份的要求以及写作之于社会记忆发生的滞后,单是写作、出版、流通、接受过程中的种种审查与自我审查,已足以让某段社会记忆变得面目全非。例如,《无间道》中,车迟国的国王对羊力大仙说道:

“大仙都是世外高人,讲究的是长生不老术、治国安邦策,在这些脏事上是远不如我们地球人的。做掉的办法有很多,肉体消灭是一种,政治上搞臭是一种,搞臭了再消灭是一种,消灭了再搞臭又是一种。比如说,武的有躲猫猫、做梦梦、撞墙墙、发烧烧、洗脸死、摔跤死、盖被死等等,哪种办法都能让全天下看起来和我们无关。文的有派小姐上门做媒子抓嫖、合成照片、写匿名信等等,随便拿一条就能让他臭不可闻。这些我们的内政大臣经验丰富,是最在行的了。 ”

在这段引文中,几乎每一种方法的背后都存在一个刚刚发生的、曾引发社会关注的事件或现象,涉及官场倾轧、权力失控、社会不公等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公共问题。很显然,传统的文学书写是无法及时处理这些社会记忆的,而直面问题的网络言论亦很快被压制,只有网络小说才能依凭虚构的幌子,迅速将这些记忆保存、传播、分享。当然,网络小说作者的匿名和身份隐藏亦增加了其免遭权力和禁忌伤害的可能性。所以,当有人告诉我,《无间道》的作者大概是一位从事新闻审查、书籍出版的官员时,我想起布斯谈及“隐含的作者”时说过的一句话:

我们对隐含作者的感觉,不仅包括所有人物的每一点行动和受难中可以推断出的意义,而且还包括它们的道德和情感内容。简言之,它包括对一部完成的艺术整体的直觉理解;这个隐含作者信奉的主要价值,不论他的创造者在真实生活中属于何种党派,都是全部形式表达的一切。

布斯这段关于传统书写的论断,是想将现实中的“作者”与文本中的“隐含作者”区分开来,以减少作者生平研究对文本解读造成的干扰。然而,当我们用它来评价网络小说的作者的时候,最好是把它断章取义地解释为,这是对躲在网名背后作者真实身份的一种保护。毕竟在当下的中国,若想留住那份相对真实、生动的记忆和感受,藏匿身份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注释】

①相关研究参见,张浩文:《效率原则与网络小说》,《小说评论》2005年第5期;许苗苗:《网络小说:类型化现状及成因》,《文艺评论》2009年第5期;董宁玮、谭英:《从传播学视角评议网络小说的传播意义》,《小说评论》2010年第5期;靳瑞霞:《网络小说产业化刍议》,《东南传播》2010年第7期;朱怡璇:《从传播学视角看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热播》,《电影评介》2012年第5期;杜娟:《网络传播与文化创生——以2010-2011年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为透视点》,《电影评介》2012年第7期;樊柯:《网络小说产业化的流行模式及其影响》,《中州学刊》2012年第6期。

②相关价值判断的推导方式参见,李定通:《网络小说:一场文化“瘟疫”》,《黑河学刊》2012年第2期;刘诗宇:《网络小说的意淫效应探源》,《理论界》2012年第4期。

③相关研究参见,欧阳友权、汤小红:《论网络小说的叙事情境》,《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周志雄:《追溯网络小说的传统》,《文学评论》2008年第5期;廖健春:《网络小说对传统文学诗意的传承与消解》,《时代文学》2008年第10期;钟华:《交往时代的文学基本特征及其可能存在的问题——以近年来受到热烈追捧的网络小说作品为中心》,《当代文坛》2010年第4期;马季:《话语方式转变中的网络写作——兼评网络小说十年十部佳作》,《文艺争鸣》2010年第10期;邵维加、张丹:《新世纪网络小说批评文体述评》,《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1期;李志云:《网络小说语言的审美特征》,《孝感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④参见,[美]F.R.利维斯:《伟大的传统》,袁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⑤参见,[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⑥参见,[英]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一种诗歌理论》,徐文博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⑦参见,[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江宁康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⑧参见,[美]克林斯·布鲁克斯、[美]罗伯特·潘·沃伦:《小说鉴赏》,主万、冯亦代、丰子恺、草婴、汝龙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

⑨类似的文本分析方法参见,林华瑜:《英雄的悲剧戏仿的经典——网络小说〈悟空传〉》的深度解读》,《名作欣赏》2002年第8期;罗胜杰:《网络小说中的仿拟研究》,《小说评论》2010年第3期;徐旭:《论古文运动、唐代传奇、网络小说三者间的联系》,《名作欣赏》2013年第4期。

⑩江南老孙:《西游无间道》,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58-159页。

⑪江南老孙:《西游无间道》,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2-13页。

⑫江南老孙:《西游无间道》,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30-31页。

⑬江南老孙:《西游无间道》,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78-179页。

⑭江南老孙:《西游无间道》,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38页。

⑮江南老孙:《西游无间道》,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86-187页。

⑯江南老孙:《西游无间道》,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01页。

⑰江南老孙:《西游无间道》,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266页。

⑱江南老孙:《西游无间道》,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206页。

⑲江南老孙:《西游无间道》,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11-112页。

⑳[美]W·C·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83页。

猜你喜欢

网络小说记忆
夏天的记忆
当网络小说逆袭之后……
端午记忆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50 SHADES OF ONLINE LIT
网络小说改编乱象:您有钱买,我却没小说卖了
网络小说纸本化是未来出版趋势
聊天室:我和网络小说有个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