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油井偏磨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2013-08-14李立群
李立群
(大庆油田第四采油厂 第三油矿,黑龙江 大庆 163511)
1 偏磨原因分析
某矿自1999年出现第一口偏磨油井以来,截止到2002年底,已累计发现偏磨井285井次。仅2002年就出现164井次,占当年检泵井的46.9%。通过对164口杆管偏磨井的统计分析,发现具有以下共同规律。
1.1 含水影响
统计含水小于75%的油井,偏磨井数为17口,占检泵井的10.4%。而含水大于76%的油井,偏磨井数147口,占检泵井的89.6%。尤其当含水大于86%以上时,偏磨井数高达109口,占检泵井的66.4%。从不同含水区域统计表可以看出:当单井含水超过76%以上时,含水越高,偏磨井数越多。含水在76%-80%时,偏磨井数15口,占总偏磨井数的9.0%;含水在81%-85%时,偏磨井数23口,占14%;当含水高于90%时,偏磨井数56口,占34.1%。如某井,1998年,单井含水75.6%,该井未出现偏磨现象,1999年5月,该井含水达到76.3%时,油井因偏磨而检泵一次,此后,随含水的上升,该井偏磨现象是越来越严重,到2003年,已因偏磨检泵5井次,平均检泵周期233天。有关资料表明:当原油含水高于85%以后,乳化液的物性发生了改变,由原来油包水型改为水包油型。因此,抽油杆与油管间的接触也呈现非润滑状态。
1.2 抽汲参数影响
统计164口偏磨井,泵径在Φ70mm以上的有58口,占偏磨井的35.4%;冲程3m以上的有130口井,占79.3%;冲次高于9次/分以上的有85口井,占51.8%。从偏磨井生产参数统计表可以看出,在泵径方面,大泵偏磨几率较高。Φ57mm泵偏磨井共有31口,占偏磨总数的18.9%;Φ70mm泵偏磨井有33口,占20.1%;Φ83mm泵偏磨井有25口,占15.2%;三项合计89口,占54.3%。在冲程方面:3m以上冲程偏磨几率较高。3m冲程偏磨井有116口,占偏磨井数的70.7%;4.2m冲程偏磨井有5口,占10.8%;二项合计121口,占81.5%。在冲次方面:6次/分冲次偏磨几率较高。6次/分偏磨井有53口,占偏磨总井数的32.3%;9次/分偏磨井55口,占33.5%;二项合计65.8%。如某井,泵径Φ70mm,冲程3m,冲次9次/分,从2000年开始,频繁由于偏磨检泵,检泵周期只有185天。过大的抽汲参数一方面增加了抽油杆运动频次,进而加大了杆管偏磨的几率,另一方面使油井的沉没度过低,易于产生液击现象。
1.3 沉没度影响
统计结果表明,沉没度低于100m的偏磨井有88口,占总数的53.7%,特别是有67口井沉没度低于50m,占40.9%。如某井2000年以来,沉没度在50m左右,功图显示,油井严重供液不足,至2002年,已偏磨检泵4次,平均检泵周期182天。可见,过低的沉没度使油井产生了液击现象。
不同沉没度区间统计表
2 预防措施
2.1 合理调整抽汲参数
在保证生产的前提下,优化抽汲参数,对减缓偏磨现象尤为重要。经反复试验发现,长冲程、慢次次对缓解偏磨现象很实用。到2010年,这个区块共优化抽汲参数1324井次,冲程利用率由优化前54.2%上升到优化后的64.3%;冲次利用率由原来的63.4%下降到49.5%;油井平均沉没度由2002年的255m升到2010年的378m;沉没度小于50m的井由原来的152口下降到53口。如某井,2001年日产液35吨/日、产油3.5吨/日,综合含水90%,采用Φ57mm泵径,3m冲程,9次/分参数生产,沉没度57.31m,2002年。调整参数为泵径Φ44mm,2.5m冲程,6次/分冲次,调整后,日产液31吨/日,产油2.8吨,含水90.3%,沉没度上升到201.3m。原来偏程检泵4次,平均检泵周期197天,调整后,减缓偏磨现象,平均检泵周期751天。
2.2 使用抽油杆扶正器
应用牺牲法原理研制出抽油杆扶正器。即在抽油杆柱上安装若干耐磨材料的小短节,使短节与油管相磨,变油管与抽油杆的硬磨擦为管、杆之间的软磨擦,最终延长杆管的使用寿命。扶正器的使用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部分偏磨井段上应用,使用后发现偏磨点上移;如某井,偏磨长度为598-689m之间,在这一区间增加了30个扶正器后,偏磨点上移至352-524m之间;第二阶段,全井应用,使用后发现泵内偏磨;第三阶段,全井泵内扶正。此外,对扶正器的安装间距进行了研究,扶正器的安装间距:
式中:m-是自然数;E-材料弹性模量,210×109N/m2
I-抽油杆截面惯性矩,对于圆钢I=(π/64)d4
当取m=1时,扶正效果最好。
3 结论
3.1 水驱油井偏磨因素主要受含水上升导致乳化液性质改变,而使杆管之间失去了润滑作用,同时由于抽汲参数过大,沉没度过低更使得这一现象雪上加霜。
3.2 含水上升是油田开发必须面对的现实情况。因此,治理偏磨现象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合理调整抽汲参数,尽量采用长冲程,慢冲次的抽汲组合;二是应用抽油杆扶正器,减缓偏磨现象。
3.3 应继续对扶正器进行深入研究,包括材质、种类、安装方式等,最大限度延长杆管的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