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大学生创新实践技能培养融入日常教学的探索
2013-08-14沈国鹏张国钦吴鸣建
沈国鹏 张国钦 吴鸣建
1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450001) 2郑州市科技中等专业学校(450000)
随着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普及,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由理论研究型人才培养转变为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是众多高校研究探索的新课题。部分高校以各类科技文化竞赛为契机,投入精力和财力,鼓励学生参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科技文化竞赛,特别是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学科竞赛如“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和“创新型实验”,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将通过竞赛组织、竞赛培训和竞赛内容等多个方面的创新促进我校的日常教育实践活动,力争把大学生创新实践技能培养融入日常教学。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管理机构创新
大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竞赛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但是竞赛并不能全面、可持续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能管理部门比较分散,如教务处的实践科、学生就业处的就业与创业服务、科技处的学生科技创新发明、团委大学生竞赛及各学院的学生工作部门等,这种分散的管理模式不利于系统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经济社会的发展日益要求大学重视学生的创造、创业和创新能力,因此必须成立大学生创新学院统管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旨在落实大学生“自主学习超市”模式,将各校内外分散的创新实践平台构成有机整体,并统一将创新实践、科技竞赛、科研助手、科技协会、个性化培养统一纳入强化人才培养的体系中。
2 教师参与激励机制创新
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是当前我国大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竞赛的一个普遍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对教师参与指导竞赛活动的激励不够。教师参与竞赛指导在课时计算、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没有明确要求,作为教师首先要考虑学校管理部门所要考核的重点工作,如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等重要指标,参与学生竞赛指导并没有纳入教师考核的范围,因此教师参与热情不高也就顺理成章了。只有改变目前这种激励机制,将竞赛教师的指导工作量纳入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范畴,竞赛指导结果与教师的评先、评优及职称评定挂钩,以激励竞赛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才能真正地调动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竞赛的积极性。
3 大学生参加竞赛的动员机制创新
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为科技竞赛活动提供制度保障。要保证课外科技竞赛的可持续发展,不因领导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就得建立和健全各种与竞赛相关的制度。如建立《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管理规程》,就竞赛的组织、活动经费的来源、竞赛的指导、学生准备或参加竞赛时与上课及考试等相矛盾的协调处理、竞赛工作程序、校内资源使用的优惠政策等作出明确规定。建立《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奖励条例》,将学生参与竞赛的结果和学生的学分、评先、评优、奖学金、就业推荐相联系,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充分调动学生参赛的积极性。探索以校级竞赛为主的常规化,全员参与的科技竞赛形式。目前各类科技竞赛往往以在校学生数分配参赛人数,能够参与竞赛的人数少、覆盖面窄,为了使参赛资格覆盖到每一个大学生,学校应针对各类科技竞赛设置相应的校级竞赛。这样可以扩大创新人才培养的覆盖面,从而对大部分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校级科技竞赛,打破了参与科技竞赛人数的限制。同时,通过科技竞赛培训设置选修课,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参加科技竞赛的同时完成学分,避免加重学生负担。为更高级别的科技竞赛选拔人才,通过示范作用激发学生热情。从校级科技竞赛中选拔优秀团队,参加更高级别的科技竞赛,这样做既能完成优秀团队的选拔工作,又能以其示范作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热情,扩大作为创新能力培养载体的科技竞赛的影响力。
4 多元主办主体参与合作共赢模式
目前参与大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竞赛的主办主体主要是团委、高校、科技部、教育部、科协、其他协会等,这些主办主体虽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很容易导致行政主导,使赛事失去活力。一些具有一定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需求的企业有主办这种赛事的需求,但是由于没有权威性、缺乏行政资源等原因,至今很少能主办这种比赛,特别是具有一定实践特色的创业设计大赛和一些企业需求极大的学科性质的比赛。所以必须改革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找准企业的需求,与企业合作建立应用性实验室,定期举办竞赛。探索高校与企业、校际之间、高校与社会部门之间的合作,形成学科类竞赛教育部门举办、应用性比赛企业举办、公益性项目社会部门举办的模式。
5 竞赛内容主题创新
目前,国内大部分大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竞赛与生产、生活实际及课堂教学脱节。美国哈佛大学2004年开始启动的全面教育计划,主要宗旨就是在继续培养学生专业领域创造性的同时,加强美学、伦理、文化、信仰、科学、情感、态度、观念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了解胚胎干细胞研究所引起的道德问题;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学习物理科学、应用科学和生命科学等。这样可以帮助他们看到不同领域之间的关系,使他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理想和洞察力,体验到作为个人或社区的一员是一种更有趣、更有价值的生活,从而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这些教育理念是通过多种手段、方法、媒介进行教育的,而综合实践技能竞赛也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平台。这种平台的内容设置一定要考虑到大学生、企业、社会、政府等多元主体的需求,而不是主办部门主观的、一成不变的主题设置。学科类竞赛可以以社会问题的学科视角来设置竞赛主题;应用性比赛可以设置较为实际的应用性主题;公益部门可举办结合社会性的主题。当然这些主题可以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还可以与课堂教学结合,甚至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部分内容。这样的竞赛内容设置就会受到学生的关注,也会引起社会、企业的重视,同时更能培养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6 构建系统的竞赛设置体系
构建系统是由低到高的竞赛参与体系,设置适合各年级阶段特点的竞赛活动。第一个等级为基础型(大一学生为主),遵循教学大纲,以应知、应会等原理为主的创新教育(包括创造教育活动);第二个等级为应用型(大二学生为主),以教师或学生自主命题的应用型创新实践活动;第三个等级为综合型(大二或大三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综合型校园创新科技活动;第四个等级为创新型科技活动(大三、或大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省级、国家级竞赛活动,或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自主研发活动或创业活动;建立“四年不断线”的培养方案平台去操作学科竞赛,从而发挥其对大学生的培养作用。
7 结论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和建设,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更多地去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的确使部分学生脱颖而出,在就业、创业时体现出了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