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接受赠书的管理与利用——以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接受赠书为例
2013-08-14郭丹玲
郭丹玲
(广东省中山市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广东 中山 528451)
2007 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维也纳把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为社会及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以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中国对博物馆所下的定义是:“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过文物行政部门审核、相关行政部门批准许可取得法人资格,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机构。”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是收藏、研究、教育。[1]随着我国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博物馆日益成为大众关注的地方,博物馆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博物馆的职能不断地扩充。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根据国家文物主管部门关于博物馆征集收藏、展示教育、科学研究的职能定位和本馆业务情况,经上级批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目前有三个机构名称: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山市民俗博物馆、中山市孙中山研究所。作为职能的延伸,本馆还组建了“逸仙图书馆”,收藏孙中山著述、研究专著及相关文献资料,收集孙中山研究信息,建立相关的数据库。目前图书馆藏书近8万多册,孙中山数据库和各种期刊数据库等一千万兆字节(10000G)的电子数据量,形成了以馆藏文物、档案、图书等传统文献资料与现代电子数据相结合的“孙中山研究信息中心”。[2]多年来,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重视文物资料、图书资料的征集、收藏和电子信息工程建设,针对征集来的赠书,在“逸仙图书馆”建立了著名孙中山研究专家陈锡祺、林家有、孙关龙与盛永华、邱捷等学者的赠书专藏,对捐赠图书进行科学管理。本馆对赠书的管理与利用的意义就在于为本馆的收藏、保护、展览、宣教和科学研究等业务服务,以促进本馆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随着近年来赠书活动的开展和赠书数量的增加,赠书在馆藏图书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加强对赠书的管理与利用成为本馆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一个要点。如何科学地管理、利用赠书,发挥其在为本馆的收藏、保护、展览、宣教和科学研究等业务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以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接受赠书为例,介绍了博物馆接受赠书情况,探讨了博物馆对赠书管理与利用的方法。
一、赠书的渠道
接收赠书是博物馆图书资料征集的重要来源之一,不仅节省开支,丰富馆藏,且能搜集到一些稀缺的图书资料,更好为博物馆的三大功能服务。孙山故居纪念馆接受捐赠的图书来源渠道有以下几种:
(一)单位、社会团体的捐赠
第一,与本馆有业务联系的地方文献编撰单位的图书捐赠。博物馆图书资料征集、收藏地方文献,设置地方文献专藏,不仅有助于完整保存地方文献典籍,而且对本馆的文献资源和文献工作都是极为重要的补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博物馆图书资料所具有的地方文化特色。[3]如中山市地方志办公室、中山市档案局等单位捐赠其所编撰、出版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年鉴、文史资料给本馆,为本馆特色展览的制作、地方文史研究业务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第二,与本馆有业务联系的研究机构出版的图书捐赠。与本馆有业务联系的研究机构,如广东省孙中山基金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等机构云集了研究孙中山的专家学者,他们有的是团体出书、有的是多人合著、多人合编出书,这些优秀的成果作为捐赠图书赠送给博物馆,为业务人员从事研究、进行宣传教育提供了便利。
(二)个人捐赠
第一,个人出版的图书捐赠。高校教师、社科院研究员大多是某一学科、某一研究专题的学术带头人,很多高质量的专著均是他们多年的研究成果。他们多与博物馆研究有业务联系,也乐于捐赠自己的著作。这些赠书是“在专家学者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形成的资料,翔实地记录了他们的研究过程和奋斗足迹,其成果是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是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反映。”[4]如本馆专藏的学者孙关龙、盛永华伉俪赠书,大多数是由他们主编或出版的专著。
第二,为开展研究而个人收藏的图书捐赠。高校教师、学者等为开展个人研究所积累收藏的图书在他们晚年或去世后由其家属将藏书赠送给开展相关研究的博物馆。如2008年,陈锡祺教授家属秉承遗愿将陈教授藏书赠送本馆,赠书总数达1770册。其中,关于孙中山宋庆龄研究、辛亥革命等研究的中文专著668册、外文专著181册、论文197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辛亥革命史料期刊724册。这些赠书包括许多珍贵的外文文献及海外同行签赠予陈教授的学术著作,见证了陈教授的学术生涯及其在史学界的崇高地位,反映了近几十年来孙中山研究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方向,成为本馆重要文献专藏。
第三,专家学者未出版的论文集或高校学生的毕业论文等非正式出版物。专家学者未出版的论文集或高校学生的毕业论文等非正式出版物都是他们多年的学习、研究成果,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市场上采购不到,对博物馆的相关研究很有利用价值。这些资料多数来源于高校学者的藏书赠书中。
第四,作者在著书过程中,得到本馆的帮助,主动捐赠给博物馆自己编著出版的图书以表谢意。如石霓博士赠送的《容闳自传: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等。
第五,海外华侨在海外收集的与本馆业务相关的资料。
(三)寄赠图书
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和文博系统兄弟单位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与参考价值的图书出版物、期刊或内部交流资料,会通过邮局寄赠给本馆,作为业务交流的一种方式。如台湾的国父纪念馆的《国立国父纪念馆馆刊》等。
二、近年来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赠书情况
从表1可见:2008年到2012年五年间,本馆采购图书的数量逐年减少,赠书占新增图书的比例大体上呈增长的趋势。自2008年3月以来,本馆已对公众免费开放,采购图书的经费比较紧张,而接受赠书是弥补博物馆购书经费不足的一个好方法,对增加馆藏图书数量、拓宽科研视野都有很大的帮助。
从表1、表2可见,专家大批量赠书是本馆赠书的主要来源,管理好大批量赠书是赠书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本馆对大批量赠书进行集中管理,用专门的赠书室和专门的赠书专柜存放赠书。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利于展览,在专柜的外面标识“某某赠书”,可以激发参观者赠书热情;二是利于查找和利用,本馆业务人员做展览、搞研究时常要查找某一个研究者或某一个单位的赠书。这些珍贵的赠书在本馆管理信息平台上可以查询到特别的索取号,业务人员将索取号告知管理员,管理员可以在专柜取出以供其利用。
表1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近年赠书数量与购书数量的对比
表2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近年来接受大批量赠书部分情况
表3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近年(2008-2012年)接受赠书的图书种类百分比情况表
从表3可见,本馆接受赠书的种类多种多样,有正式出版的图书专著、期刊,有未经出版的论文集、手稿,还有电子音像资料光盘等。这些赠书资料在市面上很难买到,其学术价值高,对本馆研究孙中山、中山地方文史等提供了丰富而又稀缺的资料。
三、博物馆接受赠书的管理
做好博物馆接受赠书的管理,为业务人员提供业务学习和研究支持,对博物馆业务的开展及整体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做好对赠书的管理工作,是充分利用赠书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科学的管理,就无法充分地利用。因此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方法是做好赠书管理的首要工作。
(一)制定科学的、规范的赠书征集、接收制度,规定接受赠书的要求、内容范围
博物馆要阐明自身公益性的性质。博物馆欢迎、提倡、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捐赠图书,但不是所有的图书都接收,应表明接受捐赠图书的范围,要求赠书内容健康、积极,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参考价值,并适合于开展本馆业务的,而且要求赠书没有严重残损、缺页(古籍善本除外)。
(二)制定严格的赠书交接手续制度,对捐赠者进行回敬与表彰
制定严格的赠书交接手续制度,制作赠书入库交接表及赠书清单,明确点交人与接收人,如实记录赠书书名、作者、出版社、价格、数量等图书资料和赠书者情况。另外,对捐赠者的回敬与表彰是对成果和捐赠价值的认可,是鼓励捐赠者继续捐赠、激励更多的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地向博物馆捐赠图书的有效方法。对捐赠者进行回敬与表彰,应采取多种形式的表彰方式,对大型赠书机构和单位,举行赠书展览和赠书仪式;对个人赠书者,及时寄回执或回赠捐赠者感谢状以示感谢;还可通过网络定期公布赠书者名单,举办赠书展览,宣传赠书事迹。如2012年本馆利用“纪念孙中山诞辰146周年”纪念活动等契机,为捐赠图书贡献较大的单位、个人举行赠书交接仪式、为其颁发感谢状并通过各大媒体进行宣传报道。这样,有利于推进和拓宽捐赠渠道。
(三)制定赠书的验收、登记、上架工作制度
捐赠者将书捐赠给与自己研究相关的博物馆,是对博物馆极大的信任。有些博物馆对于不属于本馆收藏、研究范围的赠书,采取剔除或作其它处理。而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对赠书、手稿、非正式出版物及其它任何资料都进行妥善的保管,对于不适合上架的图书也决不遗弃,体现了对捐赠者的尊重。本馆制定捐赠图书的验收与登记工作制度,规定负责接收捐赠图书的管理人员,收到捐赠书后,及时进行登记、加工,将图书信息录入管理系统,使读者在目录库中可以查询到该书并知该书馆藏地点;加工时,给赠书作一些标记,如在书刊的扉页或显著位置盖上“某某赠书”字样的图章,将赠书与博物馆原有藏书区分开来,录入图书管理系统时,用专门的索取号标识赠书,如索取号用单位的名称或赠书者的姓名中取任意两个字母加“/”来排序。另外,在验收的卷册说明中注明来源,以区别于其他赠书。此外,还在MARC格式的601字段中加上赠书的标识符,以利于查找利用。
在赠书上架方面,可分为: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上架方法。集中管理就是博物馆设立专门藏书室单独收藏单位或个人大批量赠书进行统一管理模式;分散管理就是将零散的赠书按学科分类典藏到各书库的管理模式。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考虑到大批量赠书的独特性、连续性和本馆馆藏特色,为保持专家学者学术思想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有利于读者集中检索利用,对专家大批量的赠书设立专柜、专室。如陈锡祺教授、孙关龙盛永华伉俪等设立了赠书专藏室,有赠书专柜存放。而其他零散的捐赠图书则采取分散管理的方式,按学科分类融入到各书库或阅览室中,与普通书刊一样供借阅流通。
四、赠书的利用及意义
传统观念中,博物馆图书资料主要是以藏书量为评估标准。随着博物馆地位的日益提高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博物馆图书资料工作也必须跟随新时代的服务要求,加强科学管理和建设工作,提高管理水平,来适应图书资料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这就要变“藏”为“用”,实现以“用”为中心的转变。[3]博物馆赠书管理工作,是围绕着为博物馆的各项工作服务为中心来展开,它的发展应以科学化、规范化为本,使赠书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和完善,以达到向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最佳服务的目的。博物馆的珍贵赠书,是博物馆科研工作的基础。有效地利用赠书并对其进行科学管理,不是将赠书作为博物馆的资产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进行陈列展览,而是为满足业务人员业务学习和研究的需求为出发点,对捐赠图书进行充分地开放和利用。其利用方法有:第一,开辟捐赠单位、捐赠个人批量赠书纪念专柜专室阅览室,开放给读者。开辟赠书纪念专柜专室阅览室这种做法既保持了图书原来的藏书体系,也表达了对捐赠者的尊重和纪念,读者也能够系统地查看该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研究方向并利用图书。第二,完善电子捐赠书目,供读者在网上查询利用。第三,将部分稀缺的图书,进行数据化管理,通过扫描、拍照等,将文献数据化,供读者在内部网阅读。第四,在博物馆临时展厅或图书阅览室举办“捐赠图书展”等,派专人专管。这样既可以扩大捐赠图书的影响与宣传,拓宽捐赠图书的来源,又可以提高捐赠图书的利用率。
总之,博物馆接受捐赠图书是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对赠书进行科学管理与有效利用,不仅能提高捐赠的图书价值,激励捐赠者更大的捐赠热情,促进捐赠活动的健康发展,同时还为博物馆的收藏、保护、展览、宣教和科学研究等业务服务,促进博物馆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
[1]王宏均.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http://www.sunyat-sen.org/sunyat/1001.php.
[3]米玉梅.博物馆图书资料工作的服务于发展[J].发展月刊,2011(3):82.
[4]郑家杰.浅谈高校图书馆对捐赠图书的管理与利用[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1999(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