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伦理视角下的科学发展观探微

2013-08-13周鑫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公平以人为本效率

周鑫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科學发展观确立为长期指导思想。科學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树立协调、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观,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经济伦理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學发展观的核心内涵,也是经济发展的伦理本义。科學发展观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更是经济伦理研究的主要命题,注重研究经济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赋予公正、公平以深刻的经济伦理含义。它把二者的关系统一于“以人为本”的前提之下,在以人为本这个共同的基础上,效率与公平才能摆脱过去的割裂局面,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以人为本;效率;经济伦理;公平;科學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5-107-02

新世纪之初提出科學发展观是大势所趋,切合世界发展潮流,蕴含着深刻的经济伦理思想。“经济规则离不开伦理意义的人文支撑,伦理原则也最终以利益为基础并导向利益,二者统一于现实的经济实践活动中”。科學发展观在经济伦理的层面上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充分体现了一种集政治的民主、经济的增长、文明的提高、贫困的消除等于一体的发展理念。

一、科學发展观与经济伦理

经济伦理思想是指人们在日常的经济实践中产生的评价经济活动、调整利益关系、规范思想行为的伦理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对这种道德观念的评价及认知系统;二是产生于经济实践中的道德观念及其理论。

中国的经济伦理思想是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有自身明显的特色,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我们的研究必须和国际接轨。在交流中求发展,在继承中求丰富,而不是另搞一套。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应充分吸收国际伦理界有关经济伦理的研究成果,必须更多借鉴和更为尊重西方先进的研究成果,力求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和丰富自己的经济伦理,为构建中国经济伦理研究的体系框架不遗余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总结古今中外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过去党的文献中没有提过的新命题。从党的十六大对经济的发展要求“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再到“持续健康发展”的历程,凸显了我国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所取得的重大进展,也反映出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更加强调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这也是科學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科學发展观关注以为人本,强调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它立足于理论的前沿,蕴含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广泛汲取古今中外的经济伦理思想之精髓,是经济伦理思想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科學发展观具有深刻的伦理内涵,这种伦理内涵不是在经济发展之外,而是在经济发展之中,是与经济发展内在地统一起来的”。科學发展观明确指出发展的目的是完善人、满足人,克服以往发展观的弊端,以社会的和谐进步为其主要特征。

二、科學发展观:中国经济伦理的新路标

在快速推进经济发展、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存在着许多复杂的问题和深层次的矛盾。为了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學发展观”两大命题,为经济伦理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指明了方向。

1.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由于投入产出的效率不高,经济增长模式尚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付出了惨重的环境代价,资源浪费比较严重,资源消耗居世界第一,人与大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

据统计,50多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倍,但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40倍。尤其在20世纪初,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增长92%,石油消费量增长100%,10种有色金属的消费量增长高达276%。按如此的增速计算,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只有6种能够支撑过2020年,石油天然气最多只够消耗30-50年,煤炭最多可支撑100年。但同时,我国又是个资源贫国和人口大国。铜、铁、石油等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用量矿产,越来越依赖于进口的国际资源。资源供给的严重不足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此外,我国生态环境和经济伦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观要求用理智战胜欲望,走节制型发展道路,确立新型发展观”。因此,实现社会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改变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传统发展观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2.“以人为本”的经济伦理思想。经济伦理的成果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以人为本包含四层含义:第一,以为人本中的人不是大多数人,也不是部分人,而是指每一个人,否则不可能形成有效的社会形式。第二,在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中,人是主体。这就要求人的实践活动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第三,人是世界的主体,以现实世界为论域是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重要出发点。第四,虽然以人为本中的人指全部人,但广大劳动群众是现实世界的创造者,是全体人中的主要部分,也应该分享自己的实践成果。让广大劳动群众尤其是农民平等地参与到现代化进程中,共同分享现代化的成果,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新亮点。中国是农业大国,没有庞大的农民群体的参与和共享,也就谈不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谈不上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更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一些国家的现代化事实证明,共同分享和平等参与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农民往往成为发展的牺牲者。能否把农民整合到现代化的进程中,事关现代化进程的成败。所以说,以人为本不能把少数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而是应该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3.公平的经济伦理思想。对公平的追求是科學发展观对伦理关注的重要表现之一。在我国的制度下,社会主义是为了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所以公平有目的性的意义。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中,为了促进公平,应该恪守“三个共同”的原则,即共同发展原则、共同富裕原则和共同分享原则。科學发展观体现了我国对公平认识的高度重视,内在追求共同发展,即要求发达地区扶持帮助欠发达地区;追求共同富裕,即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社会公平;追求共同分享,即是让全体人共同分享经济发展的优良成果。

三、和谐的经济伦理的新模式

深度解读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其思想实质是,一切皆从人的需求出发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视为宇宙的绝对支配者。受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我国在处理人与大自然关系的问题上,曾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有效保护,而过分强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因素已经严重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甚或危及人类的生存。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位置,强调关注环境保护领域。深度解读报告文本,我们不难发现,此次是把环境保护同时与资源、能源节约、治理水、土地、大气污染等统一界定为“生态文明”的概念,并提升到空前的高度。在报告的开头就尤其强调,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稳步展开。报告在结尾部分再次提出,将来要大力落实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格局。报告中提及“生态文明”高达15次之多,不难看出,党中央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继往开来,良好的生态文明是衡量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准之一,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走生活富裕、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文明之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发展相互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要从经济伦理视角深入剖析科學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并内化为行动,构建和谐社会才能取得双重功效。

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科學发展观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准则。和谐发展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纯粹的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而是要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人与自然是良性互动与共生共存的关系。“科學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了人性支点的转换”。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伦特兰夫人这样界定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地球是我们从后辈那儿借来的而不是我们从前辈那儿继承来的,要考虑不在场的,不能搞“在场的专制”。科學发展观作为古今中外优秀经济伦理理念的集大成者,是人类经济伦理思想史上的一次飞跃。科學发展观不但丰富了经济伦理思想理论,更在实践上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指出了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公平以人为本效率
“慢”过程 “高”效率
选用合适的方法,提升解答选择题的效率
愿你金榜题名,更愿你被公平对待
笨柴兄弟
必须公平
聚焦立体几何命题 提高高考备考效率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跟踪导练(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