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3-08-13李荣生孙书剑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李荣生 孙书剑

摘要:创业教育正在逐步为全国各高校重视,但其学生创业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一般没有广泛展开。基于全国高校学生创业现状,对这些现象加以剖析寻找根本原因,提出必要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建立合理的创业人才甄别分类方法,从创业教育方法和教育平台建立入手,以期推广解决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创业问题的实际操作对策。

关键词: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5-086-03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步成为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而创业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捷径之一。但是大学生创业实践中,专业不对口、创业资金短缺、创业环境复杂、善后问题难以解决都是创业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大学生创业有着优越的起步条件,但实际却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必须透彻地分析大学生创业现状及问题,从而建立一套有效的大学生创业必备能力和创业人才识别分类方法,构建合理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才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创业的矛盾和问题,打造一个科学合理的创业型大学。

一、大学生创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从2012年的统计数据来看,目前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约680万人,就业率仅有42%,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而创业正是缓解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而且创业行为相比就业行为来说,自主程度更高,其创业方向、创业团队、创业形式都是可以自主选择的。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其专业应用要求更低,更适于那些成绩一般的学生,创业的受众也比较广泛。因此,创业的必要性毋庸置疑,创业行为应该得到有效的推广。

根据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平均比例不足1%,而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约为20%。其中,国内理工类院校或专业比例更是降至0.3%,创业几乎没有成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压力的途径。这种鲜明的差异凸显出我国高校学生创业活动落后程度,更迫切地鞭策我们理性分析产生这种反差的原因。

(一)心理弊病是主要问题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输送人才,这就让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自主创业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毕业生的就业目标一般定位为工程师、教师、企业员工或者行政人员,从心理上就对创业行为有所排斥。这种心理导致学生很难接受创业教育和培训,也对创业实践不够重视。来自教师和家长频繁地关于“出人头地”、“实现理想”的思想灌输更是让学生将创业看作一种“不务正业”的职业选择,这也会使一些本来具有创业考虑的毕业生对自主创业敬而远之。

(二)创业教育亟待深入

目前,全国各高校都普遍开展一定程度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有些甚至纳入到学生必修学分中,但其力度和深度依然远远不够。绝大多数高校还是采取自愿报名、讲座式授课的培训方式,这就限制了创业教育总是围绕一小部分学生展开,培养基数少,成才率自然大打折扣。授课模式及学分认定的松散,对学生学习的约束力不足,让创业教育的效果和目标相去甚远。创业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应该向深层次、高水准、远着眼处不断迈进。

(三)创业实践亟待开展

实践是创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国内高校开设创业教育多偏向理论教学,淡化创业实践,这其中包含诸多因素,如资金不充裕、环境不理想、条件不允许、课业负担重等。但是理论教学永远无法模拟真实操作过程中的风险,也无法完全覆盖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仅依靠理论教学远不能达到创业教育的目标,即使投入很高,也不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

(四)创业品格需要强化

创业活动面临的是赤裸裸的商业竞争,其风险不言而喻。‘对于涉世未深的高等学校毕业生来说,创业失败的打击更是他们前所未有的。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很少涉及对学生创业心理的辅导,这将会成为学生创业推进过程中的严重漏洞。另外,每个创业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倾向,如果不加以科学的辅导和修正,勇敢果决的性格很有可能变成急躁冒进,稳妥的处世作风也很有可能导致延误时机。

二、大学生创业必备能力及创业人才识别分类

自主创业是一项风险系数很高的行为,需要敏锐的感知力、应变能力、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创业教育的成功率,培养普通高等学校创新性创业人才,必须归纳大学生创业的必备能力,并从这些能力入手各个击破,推进创业教育。

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需要完成两大任务:一是感知、发现和开发机会;二是运营管理新企业,构建组织能力并获取企业成长。可以将创业能力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与识别和开发机会任务相关的机会识别与开发能力;二是与运营管理新企业创建组织能力任务相关的运营管理能力,并在这个基础上对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必备能力进行划分。

(一)机会识别和开发能力

1.商业机会感知力

大学生作为高素质文化群体,可以养成敏锐的洞察力。通过关注时事、关注国家政策,感知到商业机遇。大学生创业实力较为薄弱,适合从小处着眼,如果具有一定的商机感知能力,将会很容易取得成功。

2.机会开发能力

洞察到商机之后能够把握住机遇才是成功的关键。让自己的企业在商业竞争中具有优势,在不利的条件中形成核心竞争力,是每一个大学生创业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二)团队运营管理能力

1.组织管理能力

团队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载体,如何管理好、维护好团队决定了一个创业计划实施的最终结果。一个运营健康的创业团队,和谐的内部关系将促进创业每一步的顺利推进,这和每一个团队成员的组织管理能力都密不可分。创业遇到低潮期,应该凝聚团队力量渡过难关;在创业取得一定成绩之后,利益应该合理分配,这样才能保证创业不至于半途而废。

2.战略能力

一个合格的创业者必须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创业初期,创业者一般着眼于获取经济利益。但是随着创业的逐步深入,创业环境逐步复杂,商业竞争、商业诱惑和商业欺诈会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创业者必须制定企业合理的发展规划,目光长远,准确地判断商机性质,否则将是失败甚至不可逆转。

3.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突出能力,更是决定创业最终成就大小的关键。这里的创新,不仅指管理方法,还有专业技术上的创新。凭借学生专业知识研发出的新产品,可以成为新的商机,如果一个创业团队同时还是一个研发团队,就可以永久地保持活力。

4.是非辨析力

大学生在学习期间,接触的外界不良诱惑少,但在创业活动中,环境是非常复杂的。大学生需要对每一个机会、每一个决策做出正确的是非判断。商业陷阱和学习中的错误是无法比拟的,一旦陷入将会无法自拔,甚至付出法律代价。在创业取得一定成绩后,更是要对自己的产品继续保证服务品质,辨明轻重缓急。

以上提到的这些能力,是一个合格创业者应该具备的,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具备的。创业教育应当面向合适的对象,即对有创业条件和潜质的学生进行培养。在创业教育开展前,首先应当对学生进行广泛的创业知识普及,在学生对创业有了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以后,对学生进行识别分类,分层次开展创业深化教育。关注重点主要应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创业意愿。自主创业能否顺利开展,最重要的是取决于创业者的创业意愿。如果学生对创业兴趣不大,很难投入较高的热情,创业初始的艰难也很难逾越。因此,创业教育开始之前必须对学生的创业意愿进行深入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的教育开展。第二,性格分析。创业活动需要创业者具备独立个性,独有的特色才能让自己的品牌具有竞争力和商业价值。但是,个性也存在极端特性,在某些商业竞争中反而会起到消极作用。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必须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了解他们在创业心理上的特色和弱点,并让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进行相应发挥和规避。第三,专业优势。理工类高校学生创业的特点之一就是具备极强的专业发展实力。对于理工类毕业生来说,创业活动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是巧妙而必要的。这不仅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运用,更让学生在就业选择中开辟了一条新路。在创业教育之前,需要通过档案查询、调查问卷、数据统计等手段了解学生在本专业的造诣,如是否具有一定创新成果、是否参与一个创新团队、擅长哪些方面的基础研发等,并可以根据这些结果为学生规划创业道路。

通过对创业者必备能力的总结以及创业人才识别,就可以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保证创业人才培养的成功率。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针对全国近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中有强烈的创业意愿的占到25.93%,有过创业意愿的占到53.02%,反映出大学生普遍有创业的意愿。从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对于创业活动具有足够的兴趣,这将促进创业教育的推广。但是创业教育平台的建立,必须科学合理,才能满足普通高等学校的需求。

虽然创业教育势在必行,但是还要考虑的因素就是普通高等学校自身所具备的条件。目前,我国高校类别众多,层次、等级划分也比较复杂。适合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全国重点高校

“985工程”、“211工程”等百余所全国重点高校条件相对优越,从创业教育条件、师资、普及度等角度都具有绝对优势。重点高校的资金投入力度较大,而且目前全国各高校创业教育学院基本采用的都是双聘教师或者客座教师等师资配置,全国重点高校更有利于找到名师和领域权威。重点高校学生的素质也相对更好,培养潜力较大。但从另一方面来讲,重点高校学生一般具有较高的就业目标,对于创业的认可度较低。

(二)建设有国家大学生科技园的高校

国家大学生科技园是以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为依托,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他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的机构。国家大学生科技园是孵化创新项目转化为实际产业的捷径,从创业环境、条件和资源来讲优势明显。

(三)专业面向实际生产的高校

普通高校的门类和学科分类复杂,一般来说,专业面向实际生产的高校更适宜开展创业教育。一个创新技术团队具备开发产品的先决条件,具备创业的基础,加以创业方法的培训,很容易转化为实际生产企业。尤其是参与竞赛的创新团队,其作品一般面向社会需求的空白领域,仅在包装和工艺上存在缺陷,可以通过合理企业团队运营占据相应的市场。

以土三类高校相比较而言更加有利于创业教育开展,也适合培养创业人才。但是优势并不一定能转化成价值,这就需要在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有一定技巧和方法。第一,创业教育平台建立的首要目标就是定位明确。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战略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学术人才,那么,创业教育这种辅助培养模式就应在这个原则上展开。因此,对于普通高校而言,创业教育是能力培养而不是职业培养。教育的目标应该着眼于让学生获取一定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可能学以致用或者得到启发,不鼓励学生放弃本专业直接进行创业。第二,创业教育要目标长远、提高水平。既然要让创业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就不能敷衍了事,停留在肤浅层面上。创业教育应该培养的是优秀的创业者而不是合格的创业者,这才能让学生从中学到真实本领。“提水平,挤水分”,创业教育无论选择何种形式,只要能让学生从中学习到创业技能,就可以广泛推广创新教育方法。第三,创业教育要注重实践。实践是创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未来自主创业中的主要形式。这可以类比理工类专业知识学习,实验才能用以检验真理和发现真理。高校应该克服困难,为学生搭建真实的创业实训平台和实习基地,让学生的才能得以施展,学习到的知识得以运用。

为了满足以上要求,高校创业教育可以从如下五个方面实际操作:第一,构建完备的创业课程体系,为学生创业打下坚实理论基础。目前,国内部分创业教育开展领先的高校已经先后建立创业教育学院。课程搭配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循序渐进,推动人才合理发展。课程教师由经管类专业教师、成功企业家、大学生创业成功者等组成,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会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如果能对每一位学生跟踪记录并加以辅导,将进一步促进创新性创业人才的健康成长。第二,构建创业大赛体系,浓厚学生创业氛围。创业教育同样需要成果检验。但是介于创业教育的特殊性,高等学校可以推广创业大赛,不但吸引在校学生参与进来,宣传和推广创业教育;更能为创业教育学员建立一个验证学习效果的平台。创业大赛可以采取虚拟资金、沙盘模拟等方式,投入虽少却能得到较高的实际成效。第三,建立学生创业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对企业有感性认识。为了保证理论成果切实“落地”,必须让学生对真正的企业运营建立概念。深化校地、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假期或课余时间到企业或地方实习,感受真实的商业推广流程。每个企业因背景不同、环境不同,管理层次、资金周转、生产流程、销售模式都各不相同,实习将使学生对创业的灵活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第四,搭建学生实训平台,为创业的学生提供场所和启动资金。创业教育必须配合实践。真实的创业环境是无法用理论和模型模拟的,而且由于牵涉到的环节太多,就会产生混沌效应,即微小的条件变化将会产生结果的巨大反差。因此,创业实训势在必行。高等学校应该独立或联合企业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创业启动资金,在校园及周边范围内让学生建立小企业、管理小企业,也可以保证创业环境相对稳定,为未来复杂的创业环境做好铺垫。第五,依托科技园优势,对成熟的创业项目进行孵化。理工类院校学生的专业优势是一笔财富,必须加以重视。对于具有科技园的高校,可以让接受过创业教育并具有研发团队的创业者将科技成果切实落地,对于优秀的创业项目进行孵化。一旦成功,受益者将不单单是创业者,更是高等学校本身,而这些项目也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中的重要产业。

普通高校的创业教育实施和创业活动开展具有一定优势,只要树立正确的目标,采取合理的手段,创业能力将会成为高校毕业生步入社会的重要的能力。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个人理想和目标的新型途径,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有效方式,甚至是毕业生步入社会特定环境下的救命稻草。尽管目前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活动还不尽如人意,但是只要各高校加以重视,科学合理地建立创业教育和实践平台,必将创造高校学生创业的美好未来。

猜你喜欢

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