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艾德瓦尔多·索托·德·莫拉的建筑细部
2013-08-13罗莹路
罗莹路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学系,上海 200240)
0 引言
谈到葡萄牙建筑师,大家最先想到的也许是阿尔瓦罗·西扎或是阿雷斯·马特乌斯兄弟,而对这个在2011年获得建筑界至高无上的荣誉——普利兹克奖的老人或许很多人并不熟悉。艾德瓦尔多·索托·德·莫拉(以下简称德·莫拉)1952年出生于葡萄牙波尔图市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和妹妹都是医生,母亲负责照顾一家人的生活起居。与作为律师的哥哥不同,德·莫拉从小就对艺术充满了兴趣。他早年在意大利的一所学校学习,然后进入波尔图美术学院(波尔图大学建筑学的前身)就读。在艺术的领域中,他一开始就对雕塑很感兴趣。但是,与一个叫唐纳德·贾德的美国极少主义雕塑艺术家在苏黎世的会面促使他完成了从艺术到建筑的转变。
作为一个葡萄牙建筑师,德·莫拉的成长历程见证了二战以后整整一代欧洲建筑师的成长,也见证了欧洲现代建筑发展的轨迹和脉络。但他并没有在全球的建筑浪潮中迷失自己,而是承担起了继承和发扬葡萄牙地方建筑的责任。
千百年来,葡萄牙建筑经过几十代人与大自然的相互磨合与妥协,逐步形成了今天这样具有明确特征和地域性的系统建筑——简洁的墙面;水平舒展的屋顶;建筑与地形之间紧密协调;细部的连接方式直截了当;雪白色的墙面上很少开窗;前后各有庭院,辅以院墙围合,墙内围合着一颗翠树……这些都是葡萄牙建筑的共性。而欣赏德·莫拉的建筑,我们会不停的被感动。他的建筑在继承了所有葡萄牙传统建筑的特性之外有一种特有的内在张力。通过对材料的细心选择和天赋般的巧妙组合并置,使得建筑具有一种谦逊的吸引,一种永恒的历史感,而精致的细部设计更增加了建筑的永恒性和私密性。
纵观德·莫拉的多个作品,迄今为止,我们可以将他的作品类型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1)独栋住宅阶段(见图1);2)由独栋住宅到文化建筑的过渡阶段(包括古文化建筑的修复工作)(见图2);3)文化建筑和商业建筑阶段(见图3)。而最能体现德·莫拉细部设计的作品就集中在第二个阶段。例如,米拉马尔住宅、拜昂住宅、马亚住宅、SEC文化中心和圣玛丽亚多勃罗修道院等。这些建筑有着共同的形式特征:拉毛白色抹灰墙面;同时将粗糙花岗岩、玻璃、钢材、木材和砖材等多种材料组合并置;屋顶甚至建筑整体的强烈水平运动趋势……
1 细部设计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因为经常塑造精致典雅的建筑细部,很多人喜欢将德·莫拉与密斯相比,甚至将其形容成“新密斯主义”。对此他也并不避言,德·莫拉曾在一个访问中说过“我发现自己对密斯越来越着迷了,有一种对他的解读方式是将他看作是极简主义者,但实际上他总是在古典主义和造型主义之间徘徊……”。但是,与密斯相比,德·莫拉的细部设计更加具有亲密性,更具有历史感和雕塑感,也就使得细部所营造出来的室内外空间具有更好的私密性。身处其中的人自然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领域感,这是密斯的细部设计所不能营造出来的;与密斯的建筑细部的戏剧性相比,虽然他们的建筑都有着相同的结构形式和构成:大面积的墙体,清晰的板柱体系,精致的细部设计,尤其是多种材料的对比应用等等,但是德·莫拉的建筑细部则透着更多的谦逊和亲和,却都有着沉重的历史感和非凡的地域意义。以博姆·热苏斯住宅为例,住宅前后二层都有平台伸展,平台外墙用灰色花岗岩砌筑,粗糙的外表本身就延续了葡萄牙地区传统建筑厚重的建筑墩台,同时与二层立面通透玻璃的对比更强化了材料的特性。我们可以注意到,在花岗岩墩台上,设计师并没有按常规的处理手法,以整齐的边界转角,而是创造了一个两层叠涩的檐口,这样的设计所带来的好处是给予了花岗岩体量明确的建筑界面,制止了其无边蔓延的趋势,体现了建筑的有机塑造,并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形成对话。有意思的是,用以叠涩的石板本身却还似未经雕琢一般。正是这样微小的细部设计——在德·莫拉其他的大部分作品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处理方式提升了作为建筑材料的石材本身的意义。这就正如他的细部哲学所表达的涵义一样,他将细部和装饰设计看作是一种皮肤,建筑的情感皮肤(见图4)。
图1 阿拉比迪山住宅
图2 SEC文化中心
图3 波拉·瑞格博物馆
图4 博姆·热苏斯住宅
在德·莫拉的博阿维斯塔大道住宅的设计中,更是体现了这种将细部作为建筑的另一层皮肤的理论。整个住宅都是依托于一面特别的花岗岩墙体。顺着墙体的方向进入场地,可以发现这面特别的墙体上有着许多古老的窗台和檐口,这些都是从一所女修道院和一座以“睡美人”著称的废墟中搬迁来的。这些古老的窗台檐口和产自场地本身的花岗岩被随机的排布在一面米黄色拉毛抹灰的混凝土墙上,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双墙体系。双重墙体上部同样盖以深蓝色的石板,以此来宣布这件雕塑品的明显的人工痕迹。然而,这些近似拼贴的细部设计在德·莫拉的处理下却变得充满了静谧感和亲切的历史感。花岗岩墙体作为附加面并不承受任何荷载,甚至于它自身的重量还要依靠混凝土墙来承担,但是这种类似于皮肤的墙体因为有了精致的细部设计而成为深入建筑本质的元素,不再是附加的部分。我想,这不能不说是皮肤哲学的又一次发挥作用(见图5)。
2 细部设计作为其“皮肤”哲学的意义
莫拉的建筑经常采用比较通透的外观,箱体的形式也为这种设计提供了天然的优势。因为有了通透的外观,使得细部设计显得尤为珍贵。这种大面积的通透和细部装饰的对比不仅增加了空间的叙事性,更有升华建筑意蕴的点睛之用。通透的外观使得空间和细部成了建筑的灵魂,也成了建筑的自然属性,也就是建筑的本质。就好像一个纯净的陶瓷,因为有了瓶口的纹饰才让你更加关注瓶身为什么那么简洁、精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莫拉的建筑因为有了精致的细部设计而使得建筑的表象变得不那么重要,而更注重对建筑最本质的内涵的描述。
葡萄牙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因此那里的先民们经过千百年的优胜劣汰,最终形成了葡萄牙传统建筑中的围院空间。即用矮墙将建筑主体围合起来,同时在建筑的前后各留出一定的空间作为庭院,这种介于室内室外之间的延伸空间对于空间品质的提升至关重要。建筑空间的内敛性相对于开放性的优势表现的也就更加明显(见图6)。因此,当人们在设计师预先设计的行动路线中行走时,会严格的按照设计师所设计的秩序行进,这种空间序列配合简易的梁板体系,也就只有精致的细部设计才能增加空间的游览性和序列感。多个细部的序列式的设计,其实是在试图构建一个拟人的空间,用细部来引导人的视线,进而引导人的行为。“建筑是行为的物化”,那么,不断呈现的细部就是物化的过程要素。
图5 博阿维斯塔大道住宅
图6 阿拉比迪山住宅庭院
3 结语
德·莫拉的建筑细部设计不仅是基于葡萄牙富有特色的历史传统,更是对古老事物的个性化的表达。这不仅赋予了建筑一定的可识别性,同时在空间营造方面也创造了富有序列感和感染力的现代空间。
德·莫拉是一个本质建筑师,正如他所说“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建筑本身的本质问题”。他的每一个建筑都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安静的观望着这个世界,深情的回忆着属于自己的往事……
[1] 斯特凡尼娅·佩林,多米尼克·佩林.世界著名建筑[M].余高红,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 福兰姆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张钦楠,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
[3] 蔡凯臻,王建国.国外著名建筑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54.
[4] 王小红.大师作品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 雅克·卢肯,孙凌波.事物的转化[J].世界建筑,2009(7):95-97.
[6] 若泽·保罗·多斯·桑托斯.由不可见到可见[J].世界建筑,2009(7):53-55.
[7] 克劳迪娅·塔博达,项琳斐.艾德瓦尔多·索托·德·莫拉访谈[J].世界建筑,2009(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