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省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的实际测度与空间分布研究

2013-08-12范柏乃卞晓龙

行政与法 2013年12期
关键词:省域经济社会自治区

□ 范柏乃, 卞晓龙

(浙江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58)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的转型阶段。 党的十八大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要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和谐统一。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是对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的要求,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则集中体现社会文明的重要地位。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推动“五位一体”布局的重要抓手。 党的十八大在肯定前十年各项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 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前进道路上仍有很多困难和矛盾。 要想有效解决前进道路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就必须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必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我国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文献述评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始于国外学者对经济与环境关系的探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第一次环境革命爆发, 人们开始辩论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逐渐转向对环境的关注。[1]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经济学家发表报告《增长的极限》,引发了广泛争论,增进了人们对经济与环境关系的认知。1987年,联合国在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该报告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0年,联合国提出了人类发展指数, 并且每年都发表一份不同主题的《人类发展报告》,以人为本与社会发展成为人类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协调是指系统之间或系统组成要素之间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一种良好态势。 国内研究者从社会变迁、[2](p25)系统论、[3]哲学[4]等多角度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了概念解释, 都认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指经济和社会两个领域之间各要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服务于人类发展的过程。因此,要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行分析, 就必须构建相关的指标体系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测度。

在构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时, 不同研究者对指标维度划分和指标遴选标准不同。 在归纳总结后发现,经济维度的指标一般用以反映生产水平、产业结构、生产效率、能源消耗、进出口贸易等层面,社会维度一般包括科教文卫、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收入消费、生态环境等内容。国内研究者选择的评价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类:[5](p131)第一,指数评价法。该方法通过计算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或者协调发展指数来分析发展协调程度。杨立勋划分了6个领域计算社会发展指数,选取了9个指标计算经济发展指数。 比较分析了深圳市2001-2003年的社会发展指数和经济发展指数。[6]第二,指标体系评价法。 该方法通过构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标体系,考虑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协调程度。具体方法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定性分析法。研究者一般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寻找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指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和应解决的问题。朱庆芳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采集了我国1979-2003年间的统计数据, 根据运行趋势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六大问题。[7]另一种是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是将原来众多具有相关性的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指标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计算各指标在提取的主成分上的权数, 得出综合评价函数。 潘安娥和杨青筛选了14项指标,采集武汉市1996-2003年的统计数据,提取两项主成分计算综合得分。[8]第三,协调系数法。该方法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指标体系评价法的深化。 在构建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指标赋权,计算经济和社会发展得分,构建协调发展模型,得出协调系数。于博等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赋权, 计算系统发展协调度和系统协调发展趋势指数,分析了青岛市城市资源、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9]毛慧慧等使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构建发展协调度模型,分析了海河流域水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10]另有一些学者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分析方法也进行了有益探索。 刘兆顺和李淑杰根据系统控制论中的系统演化理论,建立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稳定性评价模型,对中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11]杨玉珍和许正中以DEA模型为分析方法,采用河南省1990-2007年的数据进行测度。[12]崔述强侧重人口因素和人的发展角度, 探讨了定基指数方法用来分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可行性。[13]

国外学者在研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时采取的方法大致也可分为三类:第一,新古典增长模型。它的基本假设和分析方法沿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思路, 故被称为新古典增长模型。研究者将环境因素引入到模型中,分析自然资源使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England考虑到自然资源的不可替代性,认为应该促进技术进步,减少人口增长,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从而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14]第二,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发展起来的, 该理论放宽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假设并把相关的变量内生化,从而可以由模型的内部来决定经济的长期增长率, 这些模型被称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一些经济学家将环境或污染引入模型中,分析了在自然环境约束下,经济与社会可协调发展条件问题。 此类研究也认同技术进步在保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EKC假设。Bandyopadhyay在为1992年的世界发展报告所做的背景研究当中, 得出了一些可测的污染指标与人均GDP之间呈倒U曲线的结论。[15]由于该曲线与库兹涅茨曲线类似, 因而被后来学者称之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设。基于这一假设,研究者大多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社会环境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后续研究中, 学者们在采集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数据分析后发现, 社会环境指标与经济指标的关系存在多种可能性, 而非单一的倒U型曲线关系:Soumyananda Dinda 研究认为二者之间呈现倒U 关系,[16]Tae-HyeongKwon分析发现二者呈同步关系,[17]Ariaster研究发现了呈U型关系的情形,[18]Birgit Friedl 和Michael Getzner的研究则表明二者亦可能是N型关系。[19]

国内外关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论著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目前有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一是很多研究者在遴选指标时个人主观作用太大, 未能有效地化主观为客观;二是在应用指标体系进行实证考察时,偏重数据的纵向比较,缺乏省域之间的横向分析。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差异巨大, 省份之间的横向比较可以为促进区域协调提供参考。

二、我国省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的实际测度

(一)我国省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遴选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概念涉及到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运作的多个方面,因此,指标体系应当包含经济、社会两个维度并合理划分领域。通过邀请来自于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环境保护和管理等领域的12位专家参加头脑风暴会议, 整理得到了90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通过隶属度分析、相关分析、鉴别力分析三轮实证筛选,得到了衡量经济社会发展度的36个指标,其中,经济指标16个、社会指标20个。由于不同省、市、自治区统计口径不一,统计指标存在一定差异,本文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和代表性原则对指标进行了适当删减和替换。最终确定了29个指标,其中,经济发展度指标14个、社会发展度指标15个。在对专家进行深度访谈咨询的基础上,将29个指标划分为两个维度、八个领域。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省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二)我国省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标权重分析

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 变异系数法是一种直接利用各项指标所包含的信息计算权重的客观赋权的方法。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取值差异越大越能反映被评价单位的差距。 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公式如下:

根据构建的我国省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体系,通过查阅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政府工作报告等,采集了31个省、市、自治区2011年的统计数据。 其中一部分评价指标是原始数据,其余评价指标的数据是经过简单计算后得出的。得到我国省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

表2 我国省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标权重体系

(三)我国省域经济社会发展度、综合发展度、发展协调度的实际测度

⒈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处理。 由于各评价指标的量纲不同,需要对评价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本文采用效用值法进行无量纲处理。为使结果更加简洁直观,规定效用值的区域范围为[0,1],即评价指标最大的效用值为1,最小的效用值为0。在进行无量纲处理时,把“正效用指标”和“负效用指标”区别对待,无量纲数据处理计算公式为:当为正效用指标时,,即越大,效用值越高;当为负效用指标时,即越小,效用值越高。社会发展度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处理方法与此相同。

⒉我国省域经济社会发展度测算。 我国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度的评价函数如下:

把无量纲化后的数据代入上述评价函数, 可得到31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度、社会发展度和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度。为方便对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比较,将发展度最高省份设为1,计算各省相对发展度。结果如表3所示(按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度由低到高排序):

表3 我国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测度结果

⒊我国省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测算。 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的测算采用离差分析法和几何平均数法实现。从统计学意义上讲,两个系统X与Y(或两个变量X与Y)的协调度体现为和的离差,两者的协调度越高,和的离差越小。我国省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由评价维度(两个评价维度)、评价领域(八个评价领域)和评价指标(29个评价指标)三个层次构成。在离差系数测度模型中,调节系数K值取2,得到我国省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离差系数测度模型:

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的计算结果必须通过一个具体的等级标准加以衡量, 这样, 才能形象地表达其含义。在对15名专家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各种综合指数的分级方法,按照发展协调度的大小,将我国省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评价标准划分为 “优质协调 (协调度0.90~1.00)”、“良好协调 (协调度0.80~0.90)”、“中级协调(协调度0.70~0.80)”、“初级协调(协调度0.60~0.70)”、“勉强协调(协调度0.50~0.60)”、“濒临失调(协调度0.40~0.50)”、“轻度失调(协调度0.30~0.40)”、“中度失调(协调度0.20~0.30)”、“严重失调(协调度0.10~0.20)”、“极度失调 (协调度0~0.10)”10个等级标准。我国省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发展协调度仍采用最大值设为1的做法):

表4 我国省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测度结果

三、我国省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一)经济发展度空间格局分析

对我国省域经济发展度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为了说明分类的合理性, 本文采用判别分析方法进行检验。 对聚类结果交叉验证后显示, 有两个案例被误判,对原始案例中的93.5%进行了正确分类,分类结果是合理的。根据最终聚类中心,将分类结果从高到低划分为五类。我国经济发展度最高的为西藏地区。西藏虽然发展水平较低,但发展速度很快,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均位列全国前茅。西藏选择了低能耗、高产出的发展模式,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高,单位GDP电耗为全国最低,成本费用利润率位居全国首位。 西藏逐渐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快速、高效的发展模式,经济发展度为全国之最。

我国省域经济发展空间分布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我国省域经济发展度水平不高。31个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度的平均值为0.4685,低于平均值的省、市、自治区有20个,经济发展度高于0.6的仅有6个省、市、自治区,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人均指标得分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发展速度缓慢。 多个省、 市、 自治区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进出口总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值偏低。一方面,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发展成果不足;另一方面,各省、市人口基数庞大,人均数值不高。第二,沿海城市经济发展度高于内陆地区。辽宁、天津、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市经济发展度相似,且明显高于内陆地区。 沿海城市占据天然的海运港口优势, 开放较早,经济基础扎实,一直领跑着中国经济。上海依托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和庞大的经济总量在沿海城市中实现了最高的经济发展度。上海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处于全国先进水平。人均GDP、人均进出口总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接近全国最高水平。辽宁、天津等省市虽然在经济总量、 产业结构等方面与上海和北京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但从全国范围看,辽宁、天津等省市依然占据着较大优势。第三,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度高于周边地区。北京是北方以及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的人均GDP、人均进出口总额、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居于全国前列。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单位GDP电耗两项指标也较为理想, 其余经济发展指标则得分偏低。 北京主要依靠多年积累的经济发展优势实现了较高的经济发展度。上海是东部的经济中心,发展定位为国际化大都市。 上海是我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积累了大量的经济资本,贸易渠道通畅,产业基础雄厚。作为长三角的中心,经济辐射影响着江苏、浙江等省份。上海在我国国际国内贸易往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经济发展度位列前茅。重庆着力将自己打造为中西部的发展中心。近些年来,重庆的一系列发展规划都在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 重庆的高经济发展度得益于较快的发展速度和发达的第二产业。 重庆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GDP增长率、进出口总额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对经济发展度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心城市集中着较多的经济、政治、文化资源,占有独特的经济发展优势,经济发展度自然高于周边城市。

(二)社会发展度空间格局分析

对我国省域社会发展度进行分析时同样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法。对聚类结果交叉验证后显示,有三个案例被误判, 对原始案例中的90.3%进行了正确分类,分类结果是合理的。根据最终聚类中心,将分类结果从高到低划分为五类。 我国省域社会发展度空间格局分布显示出两个特征:第一,我国省域社会发展度处于较低水准。31个省、 市、 自治区社会发展度平均值为0.2768,有25个省、市、自治区社会发展度低于平均值,社会发展度高于0.3的省、市、自治区只有6个,我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社会发展度偏低。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偏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城镇登记失业率偏高,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第二,社会发展度居于前列的6个省、市、自治区呈点状分布。东部地区上海、浙江两省市发展度最高,北部地区北京、天津两市最高,西部地区西藏最高,南部地区海南最高。除上述6个省、市、自治区外,其余25个省、市、自治区都被划归为低社会发展度一类。上海、浙江两省市在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上占据优势地位。 两省市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指标上得分较高。北京在社会发展方面卓有成效,人均教育经费、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每万人医生数为全国最高,城镇登记失业率为全国最低。城乡居民收入、城乡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都处于全国前列。然而,北京的环境问题却不容乐观,三项环保指标得分均处于下游,给社会发展度造成了不利影响。西藏注重发展民生、缩小收入差距、保护环境,实现了良好的社会发展。西藏在教育经费投入、城镇登记失业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指标上得分领先。废水排放总量、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均为全国最低。 突出的环境保护工作为西藏的高社会发展度做出了巨大贡献。 海南属于较为均衡的社会发展类型, 除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每万人医生数、废水排放总量、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四项指标得分偏低外, 其余指标得分均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社会发展整体状况良好。

(三)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空间格局分析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仅有海南的社会发展度高于经济发展度, 西藏经济发展度与社会发展度相等,其余29个省、市、自治区均为社会滞后型的发展模式。我国省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度平均值为0.3726,有20个省、 市、 自治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度低于平均值。仅有9个省、市、自治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度高于0.4,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度水平不高。测度结果显示,只有西藏、海南、上海、江苏四个省、市、自治区仍处于失调状况,我国其余省、市、自治区都已经摆脱了经济社会发展失调的困境。 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四个省、市都被划归为优质协调地区。这主要得益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兼顾各方,虽然少有特别突出的发展成果,但始终保持着多方面协同并进的发展趋势, 很少出现指标领域间的大起大落现象。在西南地区,西藏属于发展特例,是全国唯一一个严重失调的省份。 虽然西藏的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发展度均位居全国第一, 但高发展度的背后却是指标间的极度不平衡。 西藏的经济发展维度和社会发展维度均存在部分指标遥遥领先, 其余指标大幅落后于平均水平的情况, 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的提升。 东北地区协调发展状况良好,黑龙江、吉林为优质协调地区,辽宁为中级协调地区。华北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较好,除北京属于勉强协调外,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四个省、市、自治区均为良好协调。东北、华北地区良好的协调状况同样得益于统筹兼顾的发展模式。华东、华南地区的发展协调度并不理想, 主要问题在于东南沿海各省的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江苏、上海、 广东的社会发展度大大落后于本省市的经济发展度,浙江、福建两省的社会发展度与经济发展度之间也存在较大落差。 西北地区整体协调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间。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为优质协调,宁夏、新疆为良好协调,青海、甘肃属于中级协调。西北地区人口基数小,政策扶植力度较大,可以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四、推进我国省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启示

历史经验表明,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仍有大量问题需要解决。从测评结果出发,可以得到推进我国省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四点启示。

(一)重点发展民生,藏富于民

经济发展成果必须真正为民所享才能实现发展的目的。当前,我国人均收入增速远远小于GDP增速,社会保障事业亟待发展。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存在着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城镇失业率提高、教育医疗投入不足等一系列问题。2013年1月18日, 官方首度发布近十年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从2003年到2012年,均已超出0.4的国际警戒线。发展民生,就是要努力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扩大对教育、医疗、社保的财政投入力度,切实保障民生。从短期来看,发展民生将直接提高各地区的社会发展度水平;从长期来看,民生事业的发展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身体素质,对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环境保护

我国产业发展模式一直难以摆脱高能耗、 高投入的困境。高能耗的发展模式造成了生产成本过高、经济效益不足的后果,更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严重的环境污染对社会发展以及协调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经济发达地区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当地发展的桎梏。连年发生的恶性环境事件为我国现有的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忽视环境保护的发展模式无疑是饮鸩止渴,难以为继。而调整产业发展模式,改变既有的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结构,可以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三)重视科教事业和人才培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达省、市一般集中着大量的科技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但大部分发达省、市的人才优势没能得到有效发挥。北京、浙江省、天津的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GDP 比重的得分分别为0.4024、0.2599、0.5334。上海、浙江省、天津、广东省、江苏省的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得分分别为:0.4961、0.2126、0.2372、0.2208、0.1777。发达省、市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但科技转化率不高。因此,经济发达省、市应增强科技竞争力,提高科技贡献率,这样,既可以创新发展模式,也能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经济欠发达省份应创造条件吸引科技人才,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本地区的创新力和生产力,也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科教事业的进步,既可以提高经济发展度,改善产业结构,降低污染和能耗,又可以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社会发展度。

(四)注重宏观整合,促进区域协调

根据测评结果我们发现, 处于同一区域的各省、市、自治区协调度往往类似。因为同一区域的各省、市、自治区地理条件、 经济条件、 社会条件存在很大相似性,发展模式也彼此受到影响。东部、中部、西部、南部地区各有独特的先天优势,应加强区域整合,推动区域整体间的流通和发展,加强区域内的经济分工,实现社保统筹,打破地域保护主义,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这样,就会逐步提高区域内部整体协调程度。

[1]游德才.国内外对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进展:文献综述[J].上海经济研究,2008,(06):3-14.

[2]韩明谟.社会系统协调论——关于社会发展机理的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3]白雪梅.社会协调发展的测度方法[J].统计与决策,1998,(01):6-7.[4]张宏.哲学层面上的社会协调观[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3):3-8.

[5]张红岩.青海省藏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6]杨立勋.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研究[J].特区经济,2010,(04):26-30.

[7]朱庆芳.从指标体系看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02):33-36.

[8]潘安娥,杨青.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07):118-121.

[9]于博,刘新梅,郑响理.青岛市城市资源、基础设施与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和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04):149-153.

[10]毛慧慧,王勇,董琳.海河流域水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定量评价[J].干旱地区资源与环境,2011,25(10):44-46.

[11]刘兆顺,李淑杰.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系统稳定性分析模型与应用研究[J].软科学,2010,24(04):76-82.

[12]杨玉珍,许正中.基于复合DEA 的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统计与决策,2010,(07):82-84.

[13]崔述强.基于定基指数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方法探讨[J].统计研究,2011,(05):64-66.

[14]Richard W. England.Natural capital and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Economics[J].2000,3(34):425-431.

[15]Shafik N,Bandyopadhyay S.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time series and cross country evidence[M].Washington:World Bank Publications,1992:9.

[16]Soumyananda Dinda.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Hypothesis:A Survey[J].Ecological Economics,2004,49(04):431-455.

[17]Tae-HyeongKwon. Decomposition of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Trend of CO2 Emissions from Car Travel in Great Britain (1970-2000)[J].Ecological Economics,2005,53(2):261-275.

[18]Ariaster B. Chimeli,John B.Braden.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5,63(02):366-380.

[19]Birgit Friedl,Michael Getzner.Determinants of CO2 emissions in a small open economy [J].Ecological Economics,2003,45(01):133-148.

猜你喜欢

省域经济社会自治区
自治区方志办、自治区档案馆工作座谈会召开
江西省初步建成教育省域网骨干网
走进神奇的汉特-曼西自治区
加快大数据创新应用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中国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研究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
改革开放三十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