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来一加”大有作为

2013-08-11王爱华

共产党员(辽宁) 2013年20期
关键词:低收入小孩家庭

文/王爱华

(作者系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委“两新”组织纪工委书记、组织部办公室主任)

到村任职有半年时间了,按照区委的统一部署,近一个月,我其实只做了一件事,“地毯式”地走访了新庄镇陈墩村低收入家庭。一个月的时间,走田埂、进农家,访民情、听民愿,哪家穷去哪家,哪家难进哪家。走访中鞋子上满是泥水、泥巴,裤子上沾满了草籽、刺球,衬衫一遍一遍被汗水浸湿,但通过近距离、面对面与141户低收入农户的交心交流,听到许多肺腑之言,感受很深,引发我很多思考。

141户低收入家庭,到底低在哪?贫在哪?差距在哪?虽都贫穷,但致贫的因素却不尽相同。伏在案头,细细想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属于财政“兜底”对象。这部分基本是老弱病残人口家庭,既没有青壮劳力,也没有营生技能,生活十分困难,甚至举步维艰。政府对他们全部“兜底”、应保尽保、别无他法。第二种类型,不属于政策“兜底”,但离人均纯收入4000元的脱贫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第三种类型,属于年人均纯收入在4000元上下、处于扶贫线边缘的家庭。这三种类型,也代表了贫困的等级,而作为一个挂钩帮扶干部的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他们脱贫致富的只有第三种类型。

走访中发现,第三种类型的家庭都有1-3名劳动力,致贫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孩子较多。农村的“生儿传宗接代”观念根深蒂固,不生到男孩不罢休思想普遍存在,导致大部分低收入家庭都是3个小孩以上,由妇女在家接送小孩上学,同时照顾未入学小孩,靠丈夫一人在宿豫城区或者新庄镇上做零工。比如陈墩村岗庄组李永春,38岁,5口人,3个小孩(2个女孩1个男孩)全部在读书,低收入农户,由于家属要照顾3个孩子没法出去工作,家庭经济的重担全压在他一个人身上,靠他自己在宿豫区打零工勉强度日,李永春告诉我们,他妻子好胳膊好腿的,就是因为送孩子上学,哪儿也不能去,白白浪费了一个劳动力。二是因病因灾。患“三高”、癌症、腰间盘突出、肝病、骨质增生等疾病,需要治疗及长期吃药;突发车祸,家庭失去劳动力。比如岗庄组的杨云,丈夫因车祸死亡,带着两个小孩生活;墩北组的陈法洋,妻子患有膀胱癌……因病致贫的户数占低收入户总数一半,这些家庭都有一个呼声:想出去赚点钱,但是走不开,工厂离得比较远,还要按时上班,根本无法保障工作时间。三是因残疾。不少低收入户中聋哑、智障、肢残等因残致困户,因残疾不能外出打工,只能在家照顾小孩,比如陈墩村岗庄组的李先来家,有3个小孩,大的上初中,二的上小学,小的上幼儿园,妻子下肢有残疾,靠李先来一人打零工维持生计。

总结出这三种类型的低收入家庭贫困的原因后,我想,要使这些家庭脱贫,唯有解脱出他们的劳动力资源,通过他们自己的辛勤劳动,不仅仅在几亩土地上想办法,还要靠打工致富,当务之急就是要在农村大力发展“三来一加”(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定做和农副产品加工)项目,这些项目对就业群体劳动技能要求较低,老人、妇女都可以干,而且投资少,见效快,技术简单易学,不需要固定的土地厂房,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采取分散到户的方式,能够实现在农村留守人员家里利用闲暇时间,做点手工项目,不影响照顾家庭小孩,这样可以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走访中,陈墩村支部书记丁春龙告诉我,陈墩村以前有个“三来一加”项目——南华工贸手套厂,2006年在陈墩村落户,解决了陈墩村40余名留守妇女的工作问题,让她们实现在家门口赚钱。梨园组的侍平就是当时手套厂的熟练工,今年34岁,家里6口人,2个小孩,丈夫在本地打零工,她在手套厂手艺好,每月工资有1300元,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丈夫的工作压力。2008年新庄镇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手套厂为了扩大规模搬到了镇工业集中区,侍平既要照顾两位年迈的老人,又要接送小孩上学,没办法到镇工业集中区上班,现在一家6口人的生活都要靠自己的丈夫维持,生活十分困难,属于低收入农户。像侍平这样的原因成为低收入家庭的很多。在同群众聊天中,看着他们脸上期盼的表情,感受到他们听说我们给村里争取到项目后的喜悦,更加坚定了我们发展“三来一加”项目的决心,这一富民举措在农村大有作为。

猜你喜欢

低收入小孩家庭
我国已有6200多万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预警范围
山西六类低收入群体可获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户均1.4万
汤敏:低收入人群手里不是没有钱,企业要制造让他们买得起的产品
家庭“煮”夫
云小孩(上)
懒小孩
娶低收入老婆
恋练有词
绝对小孩
绝对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