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面对面”
2013-08-11阿满
文/阿满
这个时代,以互联网、数字化、生物工程等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对此,需要有足够的淡定心理去应对,把科技“还原”为科技本身,不因循,不僵化,更要妥善应对和利用。与此同时,更要注重人文关怀。
“面对面”最有生命力
人们常说,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和一大政治优势,并上升到生命线的高度去阐释。这一生命线怎样才有生命力,答案是选择“面对面”。特别是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面对面”尤其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选择。
我们要问需、问政、问计于群众,就必须深入群众,和群众“面对面”,打成一片,不仅要“身入”,还要“心入”。用这样的群众立场、群众观点和群众感情,群众才能掏心窝子讲利益诉求,提意见建议,话执政得失。如此,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听到真话,察到实情,取到真经,达到深入实际的效果。所以,“面对面”,是真正了解群众所需、所盼、所急的过程,是切实想解决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过程,是发现和总结基层新鲜经验和创造性作为的过程,是优化决策、最大限度避免工作失误的过程。
“面对面”赢得口碑和民心
“面对面”能让各级领导干部的调查研究从“点”开始,从“线”深化,从“面”得出科学结论,因此决策就有了充分的依据、正确的起点和科学的方式。有的问题,是现场办公立竿见影能够解决的,马上会赢得群众的喝彩和掌声。有的问题事关全局、事关根本、事关长远,有了群众和基层的声音,能超越文字和数字的局限,避免盲人摸象的狭隘,可以用广角镜头发现和提炼出来,探索建立长效机制,靠制度和政策彻底解决。各级党委、政府固然可以从上级评价中认定工作的价值和业绩,还可以从不少地区和部门引进的“第三方评价”中看见群众的影子,但是,这些都不如带着满满的诚意,去看群众是不是真满意、真拥护、真支持。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真正坚持了群众标准,给了群众充分的话语权,才是彻底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民生工程”才能成为最有影响力和震撼力的“民心工程”。
当然,当下的“面对面”,不仅仅是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更是要善于运用网络手段。从党中央、国务院开始的示范和表率看,网络问政、网络反腐、网络舆情等同样是直接和广泛联系群众,利用网络技术与群众“面对面”。这种方式是和群众团团围坐、促膝谈心的重要补充,但不能代替置身在群众中,亲身感受他们的苦乐冷暖。
本领和党性是“面对面”的杠杆
对“面对面”,不能简单地看成是一种工作方式方法,是“技术性问题”,还要看到这是一种工作理念和思维,是一种工作标准和价值取向,更要用它来判断和检验对群众的感情与态度。不然,就会变成走过场,演变为一种新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这也是对执政能力的一种考量、执政胸怀的一种检验、执政形象的一种约束和展示。有时候,有的部门或个人怕群众,其中既有对群众的感情和态度问题,还存在一种“本领恐慌”,怕被群众提出的问题问住和吓着,怕群众给自己找麻烦,怕影响所谓的形象等等。所以,真要做到“面对面”,必须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打铁还需自身硬”。
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在辽宁考察时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的要求,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进作风、增强党性的一个着力点,也是衡量党员干部特别是高中级干部的基本规范和标准,更可以作为选择“面对面”的前提和基础。领导干部要坚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作讲诚信的表率;坚持谨言慎行、遵章守制,作懂规矩的表率;坚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作守纪律的表率。对党和群众一样忠诚老实,只有这样,才会有意愿和能力与群众“面对面”,从而把对党负责、对群众负责、对工作效果负责有机地统一起来。毫无疑问,这样做必定能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最炽热的中国心和最强大的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