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生产补偿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3-08-10田海霞游潇潇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田海霞 游潇潇 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一、粮食生产补偿的内涵及目标
1.粮食生产补偿的内涵
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是指国家为了为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保证粮食安全,通过现金或转移支付方式对粮食生产、流通环节采取补偿政策。粮食补偿是国家发展农业生产的最直接促进手段。
国家实行粮食生产补偿一方面是因为农业生产的自身弱势性,粮食生产受到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粮食生产的回报率较低,另一方面,国家实行粮食生产补偿也是为了缩小城乡差距,防止城乡贫富差距扩大,同时,粮食补偿政策也是在国际粮食补贴环境下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保证粮食安全。
2.粮食生产补偿的政策目标
当前,世界各国都积极推行粮食生产补偿政策,虽然侧重点不尽相同,但都是其国家宏观调整的重要手段。总的来说,粮食生产补偿目标是稳定农业生产秩序及维护农业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稳定粮食价格,平衡粮食市场供求,保证粮食安全,调动农业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
我国实行粮食生产补偿针对我国粮食储备量出现下滑,粮食供应的增长速度逐渐低于粮食需求的增长,农民负担逐年加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而出来的惠农政策。其目的同样是为了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保护粮食安全。
二、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补偿的构成
现阶段,我国实行粮食生产补偿,从构成体系上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粮食直接补贴:粮食直接补贴是国家为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按照一定标准对农民实行的直接补偿政策。补偿的品种包括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其目的是国家为防止价格波动对农民收入造成影响,粮食直接补偿从2004年开始全面实施。
农资综合补贴:农资综合补偿是政府对农民在购买粮食生产原料(化肥、农药、柴油等)提供的补偿措施。补偿品种包括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其目的是补偿农民在购买农业生产资料中由于价格上涨造成的支出增加,降低农民生产成本。
良种补贴:主要是针对粮食生产中对优良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其目的是鼓励农民积极推广使用优良农作物品种,推进科学种粮。良种补贴包括水稻、玉米、油菜、棉花等。
农机具购置补贴:是国家对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购买农业机械给与的补贴,其目的是为了鼓励农民在生产的过程中推行机械化种植,提高农业种植效率。
最低收购价政策:是国家为了保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市场供求平衡而实施的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是国家在必要时对短缺粮食品种,在该粮种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
三、我国粮食生产补偿的实施情况
1.粮食直接补贴政策
我国从2002年开始对粮食生产直接补贴进行试点工作,到2004年在全国全面推广,推广以来,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当前粮食直接补贴主要由粮食风险基金提供,在推广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按照农业税计税面积计算进行补贴,即确定保护价与平均价的差额,乘以收购量得到的总额再除以耕地面积,得到每亩应该得到的补贴。这种补贴方式主要集中在安徽、河南、黑龙江、吉林等省市。这种补贴方式是按照农民实际拥有计税土地为基准进行补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是按照粮食交售量为标准,计算补贴标准,即按照平均收购量以及保护价和市场价差额来计算补贴。这种补贴方式接种在贵州、湖北、浙江等省市。这种补贴方式弥补了按计税面积补贴的缺陷,但价格水平与补贴两难以确定。
三是按照实际种粮面积计算补贴标准。该补贴方式以农民实际种植面积为依据,多种植就可以多得到不出,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
2.农资综合直接补贴政策
从2006年起,为弥补农资价格上涨对粮食生产支出的影响,我国逐渐对农民购买农资原料进行补偿,政策实施以来,补贴范围逐步扩大。同时,通过近几年的实施,农资综合补贴逐步由原来的定量补助制度向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转变。根据农资商品的市场价格变动情况适时调整补贴金额。
3.良种补贴政策
我国良种补贴政策从2002年开始实施。2004年全面推广,补贴区域扩大到13个粮食主产省区,粮食补贴作物的品种也扩大到大豆、玉米、小麦和水稻四种粮食作物。目前良种补贴己覆盖大豆、小麦、玉米、水稻、油菜等作物。
4.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
从2004年开始,我国实行农机具购置补贴,该补贴政策出台以来,农民购置农机具的数量和种类大幅增加,农业种植机械化程度得到很大程度提高,不仅提高了农民收益,而且国家粮食产量也得到提高。
5.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2004年国家出台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不断提高,政策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对稳定市场、促进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维护种粮农民利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我国粮食生产补助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补助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补贴对象缺乏明确针对性
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实施以来,补贴对象主要以流通环节为主,补贴传导链条较长,往往造成补贴资金沉淀于流通环节,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中的实际补贴资金较少。同时由于对补贴对象没有进行明确的划分,也往往导致补贴没有实际效果,如上文提到的以农业税计税面积为标准的补贴政策。
2.地方政府对粮食生产补偿投入性较低
当前粮食补助主要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共同承担。地方政府往往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的产业作为首要目标,而象粮食生产这种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的产业,地方政府投入的精力和力度不够。不仅仅在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而且补贴力度也不够。
3.粮食生产补贴方式单一
一方面,国家在粮食生产补助上没有仔细分析补贴结构问题,粮食直接补助和农资综合补助等更能促进农业生产的补偿方式投入过小,另一方面,我国实施的粮食补贴方式单一,补贴主要集中于农产品价格和农民收入两方面的支持。
4.粮食补贴执行成本高、效率低
从粮食补贴款的发放依据来看,粮食补贴是根据各个家庭所有的耕地计税面积为标准按每亩进行补贴的,粮食补贴额与实际播种面积大小和粮食产量高低脱钩,粮食补贴额与粮食生产者贡献不相匹配,无疑使粮食补贴的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在粮食补政策执行过程中,粮食补贴中的很多项目补贴给了中间的流通环节,而并未真正补贴给农民,粮食补贴执行成本过高,效率偏低。
五、完善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建议
1.合理确定粮食补贴对象
为提高粮食补贴实施效果,应提高粮食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的比例,并将补贴款直接拨入发放粮食生产者账户,提高补贴资金的运行效率;为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应加大对粮食科研、教育的补贴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培育粮食流通市场,减少国有粮食企业利用自身的垄断权力压低收购价,抬高销售价以攫取垄断利润的情况;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与价格挂钩的不固定补贴政策,补贴额度与粮食产量、种粮面积及市场价格挂钩,刺激粮食生产。
2.扩大粮食补贴的投入主体,提高补贴额度
为缓解地方政府对粮食补贴投入不足情况,可通过行政手段提高地方政府对粮食补贴的投入积极性,从而保证粮食补贴地方配套投资到位率。从长期来看,需建立农业投入的长效机制,完善农业投融资体制,拓展农业投资渠道,缓解日益增长的财政压力
3.优化粮食补贴结构,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补贴政策
为提高粮食补贴效果,应不断优化粮食补贴结构,加大对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有较大影响的粮食补贴项目,如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在补贴发放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中间环节的效率漏损,并制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补贴政策,保证政策的联系性和可持续性。
4.完善粮食补贴发放方式,提高政策的执行效率
在补贴资金发放方式上,应将粮食补贴额与实际播种面积大小和当期粮食产量高低挂钩,而并不应该采取与前期的耕地计税面积挂钩的补贴方式。在加强补贴资金管理的同时应建立严格的约束机制。
[1]平恒.完善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研究[J].中国倍界,2011(06).
[2]钟枉.美日韩粮食补贴政策变化对我国的启示[J].调研世界,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