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东南州农民增收的经济学分析

2013-08-10王元培邹文雯

当代经济 2013年3期
关键词:黔东南州黔东南农民收入

石 虹 王元培 邹文雯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政治经济学原理认为,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构成生产总过程的一个总体。农民的收入是分配的范畴,是由生产决定的。而要进行生产,则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生产是主体与客体的结合,生产的主体就是人或生产者,客体就是生产资料,生产的条件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规模、效能、质量决定生产的规模、效能和质量。增加收入首先就要增加对生产资料和劳动的投入,在一定的区域内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是有限的,黔东南地区的农民只有在黔东南这个区域使用生产资料,而生产资料是否能得到充分利用或者最优利用,是黔东南农民增加收入的极其重要的决定因素;其次就是生产的主体生产者或劳动者的质量。而渗透在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中的科学技术是关键,也是第一生产力。

图1 2006—2011年黔东南农民人均总收入变化图

图2 全国、贵州、黔东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趋势图

一、黔东南州农民增加收入的现状分析

1、黔东南州增加农民收入取得的成绩

调查发现,黔东南农民人均总收入逐年上升。2006—2011年的六年间,黔东南农民人均总收入呈显著上升趋势(见图1),由2006年的2401.3元增长到2011年的5088.5元,增长了111.9%。但各年间的增长率是不平衡的,具体来看,2006—2007年,从2401.3元增长到2738.4元,增长了14.04%;2007—2008年,从2738.4元增长到3225.4元,增长了17.78%;2008—2009年,从3225.4元增长到3454.4元,增长了7.1%;2009—2010年,从3454.4元增长到3933.1元,增长了13.86%;2010—2011年,从3933.1元增长到5088.5元,增长了29.38%。

2、黔东南州增加农民收入的横纵差距

(1)黔东南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与贵州、全国对比(见图2)。2011年贵州黔东南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949元,在全省州、市中排名倒数第二,与农民收入最低的黔西南州相差仅为49元,与贵州平均水平的差距为192元,差距不大,和农民收入最高的贵阳市相差3432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为3028元,差距较大。由此可以看出,黔东南与贵州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距在不断缩小,而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距在不断地扩大。

(2)黔东南州城乡收入对比(见图3)。与贵州黔东南城镇居民收入相比,黔东南农民收入是非常低的,城乡收入差距是在不断扩大的。2006年黔东南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841元,2011年增加为3949元,增加了1.1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6年为8366元,2011年达到了16410元,增长了1倍。近六年,贵州黔东南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两者的差距却由2006年的6525元增加到2011年的12461元。

图3 贵州黔东南城乡收入差距图

由图3可以看出,近年来黔东南农民总收入不断增加,但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仍然很大。

二、黔东南州农民的收入来源

农民纯收入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工资性收入,包括劳动报酬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包括家庭经营农、林、牧、渔的第一产业经营收入,家庭经营第二产业的工业、建筑业收入以及家庭经营的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文教卫生业收入等;转移性收入,包括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城市亲友赠送收入,农村亲友赠送收入,家庭非常住人口寄回和带回收入等;财产性收入,包括土地征用补偿收入,让渡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表1为2006—2011年贵州黔东南农民收入构成情况。由表1和图4可以看出,家庭经营性收入是黔东南家民收入的主要部分。

表1 2006—2011年贵州黔东南农民收入构成情况 (单位:元)

图4 2011年黔东南农民人均收入构成

三、黔东南州农民增加收入的生产力要素分析

1、制约黔东南农民增加收入的劳动资料要素

(1)农业的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民增收遭遇瓶颈。黔东南州地处山区,由于地理条件的约束,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推广困难,耕地机械化水平低下。乡村道路状况差,农产品运输交易难。以贵州黔东南镇远县猴基屯村为例,据调查,该村80%农户的主要收入都来源于烤烟,但是猴基屯村地势较高,比较缺水,且没有水利设施,不利于烟叶的生长,加上猴基屯村交通不便,大部分收好的烟叶运至山下的县城靠的还是人力担挑,这就降低了劳动的效率。水利工程配套的缺失,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偏低,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运输不便,使得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很弱,也造成了黔东南州的农业生产基础薄弱,这些都是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因素。

(2)农业的生产规模小而散,农民增收十分困难。黔东南州土地少而分散,2011年末常用耕地面积为178561公顷,其中水田为134272公顷,分别比2010年下降了0.3%,0.2%。2010年黔东南农民的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68亩,农业生产中耕地非常稀缺。各农户之间的交流合作很少,以小家庭经营为主。黔东南农村是人多地少,土地分散破碎,土质不好,田土荒芜,多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规模小、成本高;投入多、产出少,农民的资本扩张和膨胀发展的能力有限,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

2、制约黔东南农民增加收入的劳动者要素

(1)农村的劳动力素质偏低,农民增收信息滞后。文化素质作为一种附着在劳动者身上的潜在资源,同样也会因其禀赋差异而影响收入,一是影响其对经济发展周期性和波动性的适应能力,二是影响其对生产资源投入和机会成本选择的比较与决策能力,三是影响其创新和创业能力。

黔东南州农村中,44.9%的农村住户劳动力文化程度是初中(见图5)。这就造成农民掌握科技知识和应用技术能力有限,农民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

(2)农民的生活成本上升,农民增收成本提高。近年来,农民在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支出高是农民隐形负担重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高中和大学不在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范围内,学费更是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医疗费的报销比例也是偏低的。在黄平县的调研中发现,当地农民的医保是不报意外事故的,医疗报销在县医院的比例为80%左右,在凯里市的报销比例为40%,如果发生重大疾病想去省里的大医院,就不能报销,这无疑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压力。

(3)农村的城镇化水平很低,农民增收能力很弱。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6.9亿人。但是2010贵州的城镇率为16.14%,截止到2011年末,黔东南的城镇率仅为12.1%,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已有研究证明: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与农村的城市化指标关系非常密切,农村人口每减少1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可以增加211元。黔东南州城镇化水平很低,农业人口庞大,乡镇企业缺乏,就难以体现出小城镇将产业、资金、劳动力、技术进行有效聚集的功能,难以将大量的农业人口转移出去,因而在促进农民收入方面的带动力非常有限。

3、制约黔东南农民增加收入的劳动对象要素

黔东南地区能源、矿产、生物、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资源优势突出。已探明矿产有重晶石、汞、煤、铁、锰、锑等47种,特别是重晶石冠甲中华,保有储量占全国的60%,金矿和石灰岩等矿产也极具优势;水能蕴藏量332万千瓦,可开发的水能资源244万千瓦;生物资源品种多、价值高,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2.2%,有各类植物2000多种,其中药用野生植物400余种,太子参、松茯苓、五倍子,天麻、杜仲等名贵药材驰名全国;有野生动物上千种,草鹗、麝羊,彪豹、毛冠鹿、娃娃鱼、中华鲟等10多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黔东南州自然风光神奇秀丽,人文景观绚丽多彩,民族风情浓郁迷人。以阳河和云台山为代表的山水名胜风光迤逦、婀娜多姿;以凯里、台江、雷山为代表的苗族风情和以黎平、从江、榕江为代表的侗族风情民风浓郁、民俗古朴;还有施秉杉木河、黄平野洞河、剑河温泉、岑巩龙鳖河等景点,构成黔东南多姿多彩的旅游景观。

四、拓宽黔东南州农民增收渠道的对策建议

1、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逐年加大黔东南各县市财政支农资金、农业基本建设资金、扶贫开发资金的投入力度,修建乡村道路,加快推进行政村公路通达工程和乡镇连接公路建设;加大水利建设力度,重点支持节约灌溉、积蓄雨水等抗旱设施建设,及时修复排灌设施,建造一批蓄水能力强的中小型水库,全面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多投入中小型农业机械与设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保证人畜饮水、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工程的投入,间接增加农民收入。

2、调整特色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发展家庭经营性收入中的第二、三产业,调整农业结构,形成“农户+公司”的示范带动模式,发展龙头企业,农产品由工厂来收购,农户与企业进行对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鼓励支持农村微小型企业来做农产品加工。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因为黔东南的森林覆盖率较大,可以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建设西南林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民族医药和农林产品加工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区。建设农产品的工业园区,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家乐”等第三产业,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现代观光农业。促进家庭经营性收入中的三大产业的关联性、协整性。贵州黔东南的每个县市都可以发展一个特色农产品基地,例如麻江蓝莓基地、榕江蔬菜批发基地、三穗麻鸭基地、施秉烤烟基地、黎平油料基地等。

3、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

黔东南拥有发展特色经济的优势,山水风光、历史文化、民族风俗等久负盛名,应挖掘黔东南的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型城镇。此外,应在农村地区兴办非农产业以推动农村工业化,大力发展小城镇工业园区,吸纳较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人口进住,提升和积聚小城镇的人气,推动城镇化进程,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小城镇可以带动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能有效启动和开拓农村市场,能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和农村城市化进程,从而拉动黔东南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尽快在城镇落户并享有城镇居民的同等权益,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积极解决未在城镇落户农民工的居住条件、子女教育、公共服务等突出问题。

4、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一方面,应抓好农民的教育问题,农民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是发展家庭经营性收入中第二、三产业的重要条件,各市县应经常请专家来培训农民的技能,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加大教育投入,保证农村教育的质量。在农村创办技术职业学校,积极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另一方面,黔东南州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和红色文化等优势资源,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数81.9%,民族文化十分丰富。有“千年原生态,万象黔东南”、“苗乡侗寨,长寿家园”、“侗族大歌、世界遗产”、“千户苗寨、天下西江”、“名镇天下,宁静致远”等著名景区文化名牌。可以培训当地农民进行民族文化的宣传,从事民族文化产业。

5、建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民增收

积极推进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各类新型农村专业合作改革,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可以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连接好农户与市场,通过实现农业规模经济,增强区域间的集聚效应,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订单联结的“公司+农户”模式,这样农户可以通过公司与市场实现对接,提高农民的交易地位,降低交易成本;深入发展、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创办各类微、小型企业,做好农产品的加工、运输、销售等业务,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1]王元培:政治经济学原理[M].贵州大学出版社,2008.

[2]贵州统计年鉴[Z].2011.

[3]黔东南州统计局:2007领导干部手册[Z].2008.

[4]黔东南州统计局:2008领导干部手册[Z].2009.

[5]黔东南州统计局:2009领导干部手册[Z].2010.

[6]黔东南州统计局:2011领导干部手册[Z].2012.

[7]黔东南州统计局:黔东南统计年鉴[Z].2010.

[8]王宏、王溪洁:农民增收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求是学刊,2011(3).

猜你喜欢

黔东南州黔东南农民收入
捕鱼节上捉鱼忙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遇见黔东南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补妆
诗书画苑
寻味贵州——黔东南
黔东南州广场体育文化探析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民收入年均增长6.5%
关于促进黔东南州微型企业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