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遥远的来信

2013-08-10

博览群书 2013年4期
关键词:知青祖父生活

○ 陆 昕

遥远的来信

○ 陆 昕

在我的收藏中,有上百封在东北军垦时,知青们给我写来的信。在这些已经有些破碎的信纸上,仍然留着那个时代的岁月烟痕:如信纸栏线边上印着李玉和、杨子荣等的画像,或栏线上方印着各营团单位的番号,或印着伟大领袖的多种指示。读着这些信,我不禁回想起知青们写信时的情景:连队的帐篷或屋里最多时住七八十人,少时也有二三十人,却常常只有一两个灯泡,昏暗的光线下一切都模模糊糊的,有时只有煤油灯照明。当然也没有桌子,只能趴在铺上,纸下垫块木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居然收到了上百封信,有些信还长达四五页。一想到这里,心底便一阵又一阵感动。

我感动的原因是,这些信里的讲述,凝聚了我们的生活、友爱、理想和真情。没有真正在艰难困苦环境中生活过的人,很难体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愿望,更不用说感受到“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燕,心念旧恩”的意境。近40年的光阴逝去了。当年的人,有的已经长逝,有的不知何在,有的远隔重洋,时或还能一见的老友越来越少。人在老去,往事也越来越模糊。如今这些当年写来的信,就越发珍贵。

这些信珍贵的原因,不仅因为是当年兵团生活、知青心态的实录,也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东北军垦兵团从生到灭以及知青下乡的悲剧命运,尽管只是从很小很小的一个侧面。

在这些信里,有两封信很值得一说,一封信是祖父寄来的,朋友们觉得祖父的字写得好,劝我捐出来当字帖。我同意后,他们就拿去贴在了墙上。另一封信是母亲从干校寄来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注意卫生保持健康,一共写了60多条,如什么季节穿什么衣服,衣服怎么洗,换下来的衣服怎么放、怎么收,饭盒怎么刷洗,水果怎么削皮,怎么洗头洗脚刷牙漱口,注意剪手脚指甲,收拾东西时怎么分门别类,以及如何服用各种常见药物,事无巨细,周到严密。这封信也被朋友们看到了,他们诧于母亲的细致,又劝我捐出来当全宿舍的卫生手则,于是这封信也被贴到了墙上。

有时朋友相聚,当我告诉他们,我还留着他们的信时,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留它干嘛?有什么用?!”更有人自告奋勇,要帮我烧了它。可我想烧了信,就是烧了过去的生活,而生活是烧不掉的。何况回头看看,这段过去,无论从政治生活还是个人经历,都已成为抹不去的烟云。既然如此,就以它最真实的面目,展露于世间,使当世者知之,后来者鉴之。

(所收信中有李德生来信一封。李德生非知青,东北人,干部,时任兵团一师保卫科科长。为人正派,在知青中甚有口碑。录其信,是为说明当时兵团转为地方后的情形。)

昕:

我们为完成我团的伐木任务,于11月23日夜里11点半离开赵光,24日早晨到达齐齐哈尔市。齐齐哈尔的人衣服穿得比较朴素,不像哈尔滨人那样流气。我们先到这里的古前饭店吃饭,但人太多,于是又到火车头饭店。一进门,就看见墙上的菜谱,一共写了五十多道菜。就打算在这大吃一顿!又听说12点半才能炒好菜。等菜的时候,我们又来到齐市风流一时的百花园和齐市第一百货商店,还来到齐市最大的饭店龙江饭店,到里面我们问有没有西餐。服务员却说你到后面问问可能还有稀饭。所以我们只能含笑而去,又回到火车头饭店。这时已经1点了。两点半我们就要上火车了,所以我们急着要菜。这时桌上只有三四种菜。我们再一看,大菜谱的旁边又有一个小菜谱,上面只写了几种不起眼的菜。我们等了三个多小时,只等来了几种炒粉条。我们再一看,旁边排队买馍头的人,比馍头还多。所以我们只能草草吃一顿就走了。这次总算知道东北城市的市面了。

25日早4点我们来到了阿里河。阿里河是四面高山围绕的小集镇,镇上只有汉族和鄂伦春族。七点我们乘汽车驰进了原始森林。在途中我们遇到了一个山洞,山洞的风景很美。这里有高山峡谷和参天大树,还有那不怕寒冷像绒球似的红绿色的鸟。山洞内怪石林立,很多人和黑龙江文工团在里面签名作诗作纪念。因为这里的风景是任何公园都没有的。接着我们的汽车又向森林深处开去。

在森林里我遇到了孙智顺,他也上山了。这里的生活说得上是铺冰卧雪,非常艰苦。前几天1师六团伐木队伐第一棵树就砸死了一个人,所以我们的工作是万分危险的。

友,如信

71.12.4

(如信:周如信,七四年左右转插河北,后去学校工作。)

陆昕你好:

我上山已经好几天了,现在我不想干了。一是想家,二来这里太危险,前不久就砸死一个人。请兄弟帮一下忙,打个电报,电文是:母病重,速归!

这里有木耳,十元一斤。你要不要?来信告我。

72.12.9

友 智顺

(智顺:孙智顺,七六年后返京,进工厂。)

小昕,好!

现在春天已经真正来到了北大荒,草已露出地面,树也抽出了嫩芽,风还很大,但已不那么凉了,生活、工作都一派繁忙景像。我连已进入“一打三反运动”,可以说轰轰烈烈,连队似乎变得好起来。

前几天我连传达了一个兵团文件,改工资制为工分制,具体怎么办,不知道。

你我在陶然亭玩时,你背的那几首诗,我很喜欢(当然更喜欢你我在山上那一刻了),抽空写一下帮我寄来。

德涛

1973.5.8

(德涛:董德涛,七八年返京,曾下海经商,已故。)

陆昕,你好!

来信接到,回信迟了,很不该。

你来信中抒发了自己的心情,大概是觉得书虽然读得不少,学习环境也很好,却总感思想上不充实。原因何在呢?我冒昧讲一下,读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我以为在这方面,你是存在着缺失的。

还记得咱们一起看《脚印》这部电影吗?你是多么欣赏这部影片呀!在你的解说下,我头一次看就产生了深刻印象。这部影片反映知识分子的改造,主要人物阿尔丹之所以有曲折反复的成长过程,是实践斗争的产物。“天下实践的道路最长。”这话说得多好!你所以觉得思想空虚,就是脱离了三大实践,你还是早回来好!

马克思说过,使人生具有真正意义的,不是权势的显赫和表面的喧嚣,而是为全人类造福!

小立

73.7.26

(小立:王长立;曾于连队任农工排排长,七六年返京,入工厂,任厂工会主席。)

下面是三封家信,分别是母亲、祖父、妹妹所寄。因也是当时时代及生活的反映,故录之于下。

大约从73年开始,祖父从北京师范大学山西临汾干校返京后,常在家中教我念一些古文。开始,他希望我能继承他的训诂学,但我实在接受不了这门高深的学问,而喜欢古代文学。过了一段时间后,祖父也就顺着我的兴趣,教我读古文。他选了《左传》中的文章,如春秋四大战、《郑伯克段于鄢》等;《史记》中的文章,如《刺客列传》《游侠列传》等;《文选》中的《七发》《典论·论文》《前后出师表》《别赋》《恨赋》《前后赤壁赋》等。而且祖父还常在讲课前,将全文用小楷一丝不苟地抄录在稿纸上,并且在重要的地方做注,然后拿着稿纸给我讲。这段时间内母亲给我来了一信,信中涉及了当时的情形:

知道你跟爷爷学习古汉语,我很高兴。你现在正是头脑清楚,记忆力好,又无家庭等分心,的确应抓紧时间刻苦读书,给自己打下基础。古文底子差,就先攻古文。我中学时学过《古文观止》,其中一些文章到现在还难忘,希望你学出成绩。另外,家中的书(古典小说)一律不许借人。什么书也不借人。

妈妈

祖父给我的信件中,除了谈及我办病退返京的事情外,更多谈到他那时的思绪感情。如:

入暑以来,感到体气衰弱,上月犯感冒。病愈以后,腰酸腿软,体力较差。此自然规律,焉可抗拒。但最大的幸事就是不久你回到我身边。……我近来常常在家,懒于出门,更对金代元遗山“老来行路先愁远”的诗句有所体会。你这次东北之行,胜利成功,并锻炼了你的社会经验……可是我一离开你,就感到孤寂。每中夜不寐,月光徘徊于窗牗,万籁无声,则低徊系念,不能遏止。想到我的一生,你的前途,我的过去,你的童稚时代,真如浮云流水,瞬隙即逝。我老矣,更希望假我以年,得十载相处,就是最大的福气。我每接到你的信札,都反复诵读,以愉怀念。不错,你最近文字表达通畅,文简意赅,字体颇像我……

祖父书 八月三日

又,……我只有一个希望,就是你回到我身边,我俩可以耽读子史,寓目典籍,研讨许慎《说文》,《法言》、《切韵》,以此娱我晚年,指薪永传,如此而已。

在我即将离开东北返京前,接到妹妹发自北京的信:

亲爱的哥哥,你好!

自从我给你寄去上封信后,一直在等你来信或电报,说明哪天到京,却一直没有消息。我又想你可能要来一个突然袭击,自己提一个包就回来了。等啊等啊,每天我从工厂回来,走在路上都要想,是否你已经回来正在家里等我。可时间一天天过去,仍不见人,也没有消息,心里不免着急,晚上经常梦见你。

我们现在在工艺木刻厂实习,将来就分到这个工厂工作。我们是搞硬木家俱雕刻的,现在已经学习了一个月,学到放寒假为止,大概到一月底,我就能雕刻一些小花草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现在我更加想念你。也许你现在也正在想我,写着家信吧?尽管我们相隔千里,心却是连在一起的”。

小燕

75.1.2

每当读完这些书信,心中自然百感交集。对于这一段岁月,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人们,已经、正在和将要给予各式各样回忆、纪念和评议。而我只觉得,逝者长已矣,活着的人们,生活却还在前行,还在继续,所以我仿佛永远能望到茫茫荒原上那些已经渐行渐远的足迹……

(本文编辑 谢宁)

猜你喜欢

知青祖父生活
祖父瓷
知青岁月
我以我血荐轩辕——祖父的英烈事略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沉淀过的知青岁月是首歌——第一届长三角知青文化出版工作联席会议侧记
把根留住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鸡犬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