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数字见证辉煌成就——建县以来的张家港档案事业略记
2013-08-08张家港市档案局江苏张家港215600
严 武(张家港市档案局,江苏张家港,215600)
张家港市档案馆新馆
磨砻淬砺五十载,春华秋实铸辉煌。伴随着张家港建县50周年,张家港档案事业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50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张家港档案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幼稚到成熟,在档案资源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开发利用、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与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也为张家港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发挥了档案的独特作用。
打开历史之门,一条科学发展、惠及民生的轨迹在我们身后清晰可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喜人变化,是一代又一代档案工作者恪守着“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诺言,开拓创新,不懈进取,用节节攀升的数字书写的恢宏篇章。
张家港市档案馆档案史料陈列室
精彩数字一:从“408”到“8691”
1965年,沙洲县档案馆组建后办公地址在杨舍西街,面积为408平米,其中库房仅有264平米。1981年10月建立沙洲县档案局,局馆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1986年12月,更名为张家港市档案局、档案馆。2009年9月,张家港市档案馆新馆落成并投入使用,新馆面积8691平方米,其中库房3500平方米。新馆内布局合理,各种设备设施配备完全,逐步成为一座融“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务信息查阅中心和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五位一体的、集档案保管、信息传播、社会教育、文化交流、服务公众等功能的现代化公共档案馆。
数字解读:张家港市档案馆馆库建设的巨大变化,不仅体现了张家港市委市政府对档案事业的关心和重视,更是档案保管环境日趋安全及档案事业发展氛围不断优化的一个缩影。
精彩数字二:从“4578”到“500万”
1966年底,沙洲县档案馆建立初期,馆内外档案共计4578卷,馆藏档案只有47个全宗4283卷文书档案,馆外档案仅有295卷。至2011年底,全市档案总量已突破500万卷(件),增长了近1000倍。其中馆外700多个立档单位档案总量达477.9万卷(件);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达到211个全宗、24万卷(件),在建的“张家港图片中心”收集的照片档案也已达到11.7万张。整个资源体系囊括了土地、房产、婚姻、知青、独生子女、退伍士兵、史志宗谱等几十个门类,以及“张家港精神”、“张家港名人”、“张家港荣誉”等具有张家港特色的档案资料。
数字解读:档案资源是档案事业发展之本,离开了资源建设,档案事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张家港市的档案资源体系数量庞大、门类齐全、载体多样、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管理科学,已覆盖到关系社会发展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行各业,全面记录了50年来全市各项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信息源”、“思想库”的重要作用。
精彩数字三:从“315”到“14473”
据统计,1970年,沙洲县档案馆提供档案利用315卷、455人次,多为机关团体工作查考服务。“档案的价值在于利用,在于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更在于为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张家港档案人逐步改变“重藏轻用”的思想,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档案服务逐步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加强为人民群众提供利用服务。尤其是近年来,年均查档人数均已突破万人次,仅2011年市档案馆就接待各界利用者11091人次,提供档案资料14473卷(件)次,创下了档案利用的新高潮,为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及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为经济发展和编史修志工作提供了大量档案参考,得到了广大群众及社会各界的好评。市档案馆还紧紧围绕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这个主题,积极发挥社会教育功能,挖掘档案所蕴含的历史内涵、文化内涵和思想内涵,通过对档案信息进行深度加工,编纂出版了《百舸争流》《张家港旧影》《足迹》《张家港碑刻选集》《港城荣耀》等高品位的档案文化产品;通过举办展览、设立网上展厅、举办学术报告会等形式,对广大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大发展。
数字解读:档案利用数量的不断上升,是档案管理部门服务理念转变带来的成效,不仅反映出档案工作在服务内容、服务范围、服务方式和服务效率上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档案工作的认知度在不断提高,更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全社会档案意识以及档案工作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精彩数字四:从“59”到“700”
张家港市档案工作发展初期,全市(县)仅有59家立档单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张家港档案人坚持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开展档案工作,秉承“社会经济发展到哪里,档案事业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不断加强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领域的档案工作,大力发展企业档案工作、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社区档案工作及民生领域档案工作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目前,全市立档单位达700余家,80%以上均达省星级以上标准,其中南丰镇永联村建立了全省首家村级档案馆,杨舍镇建立了全省首家区镇合一的档案馆,市档案馆更是晋升为国家综合档案馆的最高等级——国家一级档案馆。
数字解读:档案工作只有不断融入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中来,才能产生强大的生命力。50年来,经过张家港一代代档案人的辛勤耕耘,全市机关档案工作从机关向二级单位延伸,区镇档案工作从区镇机关向行政村、社区普及,达到组织机构健全、硬件设施到位、档案资料收集齐全,网络管理顺畅。全市档案工作呈现出统筹协调、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逐渐形成层次分明、形式多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档案管理新格局,促进了档案事业与全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精彩数字五:从“15分钟”到“0.001秒”
张家港市民间档案资料捐赠仪式
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档案查阅全靠手工翻找,依靠以往的检索工具,找一份档案,最快需要15分钟,查找速度慢,查全率、查准率不高,满足不了查阅者不断增多的需求,严重地影响了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997年,张家港市档案馆开始启动档案信息化建设,建立了功能齐全、管理科学的档案管理系统。目前,系统已建有400多万条文件级目录以及30余个民生档案的专题全文数据库,并采用最先进检索方式,实现了“海量数据,毫秒查询”。此外,全市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已有653家单位安装了档案管理软件,市镇两级机关档案管理软件普及率已达100%。张家港市在全省率先建立的电子文件中心,累计上载文件达到了13万份,点击率约7.8万人次。
数字解读:电子档案的产生,是档案工作现代化、信息化管理带来的结果,对社会各界更加便捷地利用档案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不仅实现了档案利用基本不需再开库房,保证了档案的实体安全,更重要的是彻底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看守库房式”的档案管理方法,实现了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档案查阅速度,确保了档案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张家港档案事业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劳动,收获了今日的累累硕果。多年来张家港市档案工作一直在苏州市乃至全省保持领先,并在“八五”、“九五”、“十五”期间被评为江苏省档案系统先进、苏州市档案系统先进等。
馆藏谱牒档案
乘风扬帆正当时。党的十八大召开,张家港建县50周年,全市上下决胜现代化建设,必将为张家港档案事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在这方沸腾的热土上,张家港档案人也必将用他们的聪明与才智,以“样样工作争第一”的张家港精神,坚守兰台,勇立潮头,凝心聚力,为港城档案事业谱写更加美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