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伯承致丁芒的迟到53年的信

2013-08-08杨学军宿迁市政协文史委江苏宿迁223800

档案与建设 2013年1期
关键词:刘伯承元帅封信

杨学军(宿迁市政协文史委,江苏宿迁,223800)

刘伯承致丁芒的信

一封来自20世纪50年代的书信,是共和国元帅刘伯承写给一名军史编辑的。当这封只有一页纸的书信送到收信人丁芒手中时,时间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写信人早已作古,收信人也是88岁高龄的老人。完全是出自偶然,我为这封跨世纪的书信的送达,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一)

2012年2月29日下午,解放军出版社原社长朱冬生来访,作为宿迁市史志办的负责人,我热情地接待了他。

朱冬生是国内党史、军史研究专家,曾参加编撰《星火燎原》丛书,主编了《世界经典战例》丛书等重要军事著作,参与编辑了许多将帅的传记和回忆录。近年来,朱冬生的精力又集中在新四军军史和新四军900多位县团级以上领导干部传记的发掘和研究上。朱冬生此次的苏北之行,就是围绕《新四军900人物传》的编著工作展开调研的。

一提起《星火燎原》,朱冬生便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来。他告诉我,《星火燎原》编撰工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6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编写一部反映建军30年斗争历史的回忆录文集,编写任务由总政治部宣传部承担,到“文革”前,先后出版了八集(原计划十集)。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后,重新组建的编辑部出齐了全册十集,而这一阶段的编辑工作,朱冬生作为唯一战后出生的年轻人参加了全部编辑工作。

朱冬生说:《星火燎原》的编撰工作是我军军史研究工作中的一个创举。这一编撰工作从征文开始,就得到元帅、将军和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的热情支持,先后收到应征稿件三万余篇,这本身就是一笔丰厚而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一批参加做编辑工作的同志十分辛苦,也十分敬业,例如丁芒同志……

听到“丁芒”这两个字,我的心头不禁一动,连忙问道:你说的是不是咱江苏的那位诗人丁芒?

“是,丁芒应该是江苏出版界的老前辈,也是一位诗人。”朱冬生答道:“我一直在找这位老同志。我们解放军出版社60年的纪念册里收录了刘伯承元帅写给丁芒的信。估计丁芒本人并未见过。”说着,朱冬生送了我一本纪念册。

我打开纪念册,刘帅那刚劲有力的字体便映入眼帘:

丁芒同志:

回忆长征一文,您出力太多。其中关于事例原则问题必须请军委常委诸同志审核才有把握。我看了您最后稿。我仅为干部团渡金沙江增加两句说明史实,余无意见。

致以敬礼!

刘伯承 九月三十日

附回忆长征文请再审

共和国元帅给一位普通编辑的信,实属少见,在信中元帅还亲热地称对方为“您”,则更让人感动。读罢全文不难看出,刘帅是在为自己对文章的些许改动作个说明。自己的文章,改了就改了么,何必如此认真地加以说明?足见刘帅的民主作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送走了朱冬生,我立即开始寻找丁芒的行动,终于在泗洪县诗词协会会长陈恩科那里找到了丁老的电话号码。

电话接通,对方正是丁老。虽未谋面,却感到丁老精神矍铄、思维敏捷。简单自我介绍之后,我直奔主题,告诉丁老朱冬生转送的纪念册里有刘帅写给丁老的亲笔信一事。丁老激动不已,连声说:“太好了!太好了!”他还在电话中介绍了与这封信有关的背景情况:为协助刘帅撰写回忆录《回顾长征》,丁芒曾多次拜访刘帅,聆听他的指教,并按照刘帅的要求到总参作战部观摩了沙盘推演。这一切,丁芒至今记忆犹新。但关于刘帅写信的情况,他从未听说过。

刘帅的这封亲笔信,不仅对军史研究有着史料价值,也是我军上下团结、亲密友爱革命传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反映出老一辈革命家对党史军史研究严肃科学的态度。对于丁老本人来说,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丁老表示,他已决定将这封信的复印件赠送给南通的“丁芒博物馆”,供后人观赏学习。

丁老嘱咐我,务必代为感谢朱冬生,并把自己的情况转告他。丁老还对我聊了一会儿当年编写《星火燎原》的事儿。他无意间提到了一位我十分熟悉的长辈,也是我父亲的同班同学,当年与丁老一起编写过《星火燎原》的军旅作家王愿坚。这一下,轮到我激动了。这世界,真小!

当天晚上,我在博客上写道:情寄诗书渐入心,未曾谋面已知音。倾谈半刻嫌天小,从此家山多一岑。

(二)

几天之后,经过我的转寄,刘伯承元帅的这封信(复印件)走完了53年漫长历程,终于到达了终点— —收信人丁芒的手中。

这封信的产生背景,丁老的《代笔<回忆长征>前后》作了详细的披露。

1959年,年轻的大尉军官丁芒承担了为刘伯承元帅代笔《回顾长征》一文的任务。在北京城内一条胡同里的住宅中,丁芒生平第一次拜见刘伯承元帅。刘帅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戴着副黑框眼镜。当时只有34岁的丁芒,蓦然见到这位仰慕已久的“常胜将军”,激动不已,反而有点拘谨。立正敬礼后,刘帅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示意他坐下。刘帅大概已知他的来意,一开口就直奔主题:长征虽然只是过去的一次军事行动,实质是中国革命的一个大转机、战略上的大转折,是革命部队顽强的生命力的集中显示。说着又站起身来,转向壁上的地图,手指在万水千山间寻觅,然后停在一处— —大渡河。他说:当时敌人营长在河这边有个野老婆,每夜他都乘船过河来住。红军抢渡大渡河,就是用的敌营长这条小船……

为了写好这篇重要的军史回忆文章,刘帅作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让有关负责同志向丁芒介绍了长征的总轮廓,并在沙盘上作了详细推演。

作为这篇文章的署名人,刘帅给文稿执笔人写信,本是十分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这封信为什么迟迟没有到达收信人的手中?换言之,是什么力量使这封信沉睡了半个世纪呢?丁芒的回忆文章揭开了谜底。

在1959年反右倾运动中,丁芒被定为右倾分子接受批判。那天,总政宣传部党支部召开大会批判丁芒。正批得热火朝天,突然值班室的同志推门喊道:“刘帅家里来电话,找丁芒。”

我已是阶下囚,当然不让我去。编辑部的黎明踊身一跃:“我去!”接完电话回到会场,他一脸兴奋,却又装出义愤填膺的样子,可着噪子高喊:“我要揭发:丁芒居然在刘帅家里冒充处长!这是一个铁证!可见丁芒卑鄙到什么程度!”会场像着了火,一片哗然。有人要黎明详述。他这才说:“是刘帅的警卫员打来的,说找丁处长接电话。”事情很清楚,我从来没有也不屑冒充什么官,罗帅、邓子恢副总理、张云逸大将……的秘书、副官,都叫我“丁编辑”,稍熟后就叫“老丁”。刘帅家只去过一次,凭编辑部介绍信去的,也没见过那位警卫副官。想必是他自作聪明,以为总政的人能来见首长的起码也得是个处长,为了礼貌,不便直呼其名,就随便给我安了个头衔。要核实也很简单,向对方再问一下不就解决了吗?可惜的是:挨批斗的人从无申辩的权利,加之我生性庸懦,不善言词,当被“噎”得张口结舌之际,一句话也冲不出来。何况如果申辩,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得受五雷轰顶式的“打态度”!于是黎明这一捕风捉影的“栽赃”就成了定论,把我的人格一槌砸扁,连同其他更多的污蔑之词,都因此变得合理、坐实了。至于刘帅的警卫副官为何打电话给我,说了些什么?当时是不会让我知道的。

丁芒在《星火燎原》编辑部时的留影

丁老凭着记忆判断,刘帅的警卫副官(参谋)打来的这个电话,应该与刘帅的这封信有关。另据批判会召开的时间判断,刘帅的这封信的写作时间应是1959年的9月30日。丁老在文章的结尾写道:

一面读信,像一边读着刘帅留在我心中的身影,读得泪眼模糊,心潮奔荡。刘帅那时是在回顾长征,我读刘帅的信,也在回顾我一生的“长征”,我怎样从这位常胜将军身上,从跨越万水千山、战胜千苦万难的长征指挥员身上,汲取力量,塑我坚志,高歌前进,走好我八十八岁以后的这一段人生末尾的路程呢?

作者与丁芒

(三)

帮助丁芒老人收到刘伯承元帅53年前写给他的亲笔信,我如释重负。其实故事并没有完。如果说,丁芒老人能收到这封完全在意料之外的珍贵来信是两代军人缘分的美满结局,那么,我与丁芒老人的这两代诗人的缘分则刚刚开始。

2012年2月份的故事过去了将近半年,我突然接到一封来自泗阳县的邀请函。对方是全国第四届丁芒文学艺术研讨会组委会,邀请我出席9月21日在泗阳举办的这次活动。我十分爽快地接受了邀请,并按照邀请函上的要求,给同时举办的“嘉隆杯”泗阳杨树文化文学作品大赛发去了参赛作品— —七绝《咏意杨王》。对我来说,这是一次与丁芒相见的绝佳机会。同时我也坚信,组委会能对我发出邀请,肯定与丁芒的关照有关。这一点很快得到了证实。9月2日,一个陌生的电话从淮安市打来,对方是研讨会组委会的负责人韩耀。他告诉我:丁芒老师让他再次邀请我到会,并希望我出任文学大赛的评委。由于他给出的时间与我在南京的一个活动有冲突,我婉言谢绝了,但我坚定地表示21日的活动我一定会参加。

9月20日下午,在泗阳县新世纪大酒店,我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丁芒、樊玉媛夫妇。丁老拉着我的手,连声说:感谢你,欢迎你,祝贺你!坐下身来,丁老解释道:“所谓感谢,是感谢你为我传递了刘帅的亲笔书信;所谓欢迎,是欢迎你来参加这次与我有关的研讨会;所谓祝贺,是祝贺你在这次文学作品大赛中荣获诗词类一等奖!”

一等奖?我很茫然。丁老说:“想不到吧?我们也想不到!这次大赛的终评是在我家里进行的,包括我在内的几位评委只看到作品,却不知作者的名字。评出结果后,再由组委会拿回来对照编号,确定获奖者。当组委会向我通报评选最后结果时,才知道你得了一等奖。真是缘分啊!”

这样的感叹,在同是终评委的冯亦同(著名诗人,省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与会代表)口中又一次发出。在第二天晚餐上,我到冯老桌前作自我介绍,他听到我的名字,眼睛一亮:“你就是杨学军?你就是那个在刘帅与丁芒之间传递书信的杨学军?”我不好意思地笑笑,他接着说:“缘分啊!你在无意中得到信息,促成了柳毅传书般的大事;丁老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主持评选活动,从几十篇初选作品中,独具慧眼,把你的作品评为一等奖。这不是缘分,又是什么?”

在22日举行的颁奖会上,冯亦同用诗一般的语言向与会者讲述了以丁芒和我为主人公的故事,激起大家的共鸣和热烈的掌声!

也许是有意识的安排,在会上为我颁奖的嘉宾是— —丁芒!

这真是:执手唏嘘笑已迟,比肩斗胆论相知。此生多舛读难懂,过眼还原一首诗。

猜你喜欢

刘伯承元帅封信
隐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进步 尽管百般艰辛
给我写封信吧
通城起义:罗荣桓元帅之路第一功
这封信值得更多人看到——探寻《见字如面》背后的故事
奇怪的信
记叶剑英元帅的一次垂钓
刘伯承治校三法
刘伯承带兵思想探讨
元帅与士兵
刘伯承过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