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封面”絮语

2013-08-08潘小庆

档案与建设 2013年1期
关键词:脸面宝库艺委会

潘小庆

封面,旧称书皮,常被比喻为“书的脸面”。

封面,作为书刊的脸面,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目前广受重视和关注——众所周知,书刊不仅是文化产品,同时具有商品的属性。

事实证明,那些让人心旷神怡的书刊封面,往往能明快地反映其主题,能向读者恰到好处地传递其书刊的性质、风格等信息,会让人情不自禁地产生共鸣。但是,应引起注意的是:某些书刊由于过分地强调了书装设计中的“商品广告”性,或夸大其词,或故弄玄虚,不惜偏离书刊宗旨,设计出一些充满生理感官刺激的封面,而显得庸俗不堪,既丧失了书刊应有的文化品位,也玷污了文化市场。

书刊,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具有更多的人文内涵。

《档案与建设》,作为我省的一份已创办30年、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优秀核心期刊,如何有一个恰如其分的封面,是我面临的课题。

为了体现“档案,是真实记录社会发展和历史演变的信息宝库”,我选取了“老城墙”和“精装书”作为主要的“形式符号”——那久经风雨、似隐似现的砖墙,谁能无视其“历史的沧桑”?那沉甸甸的“画册”,真真切切,既象征了后人的精心“编著”,同时让人感受到其“丰富的内容”——打开和尚未揭示的页面,无不包涵了“期刊”所要表达的“特色”和“风采”……这些,也正是“档案人”的本职所在——尽心尽力打造不负使命的“信息宝库”!

封面,它天地虽小,容量很大。它所具备的独特艺术语言,就是文字、线条、色彩……有意味的组合,写意与写实结合,具象与抽象结合——道理很简单,美化在于“巧”,“一见钟情”之后,还必须“耐人寻味”。

书装,犹如衣装。穿衣戴帽,讲究的是“适合”。谁都不愿意自己张冠李戴,不伦不类。俗话说“浓妆淡抹总相宜”,对不同内容、不同读者的书刊,我们应尽可能地体味其中的不同感受,以便在书装设计中赋予其个性与生命,做到物有所值,百花齐放。书装设计者所承担的责任,就是“为图书做好嫁衣”,如此而已。尽心尽力了,也就问心无愧。

潘小庆,历任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江苏省书装艺委会主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艺委会艺术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脸面宝库艺委会
有脸面的颜值
脸 面
发力育种产业 打开资源宝库
脸面
彝家之乡
牛兰学当选河北文研会散文艺委会副主任
中医文献是中医宝库的主体
当代音乐宝库中的瑰宝:爵士乐
王家训人物画欣赏
第八个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