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机电研究所:深化政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2013-08-08米文龙
文/米文龙
北京机电研究所:深化政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文/米文龙
北京机电研究所所长王德成
北京机电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原属于机械工业部,1999年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中央企业,现隶属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是我国机械工业锻压、热处理、模具等行业的技术归口单位。北京机电研究所主要从事金属塑性成形技术与装备、金属热处理技术与装备、真空热处理技术与装备、模具技术、汽车内饰件成形技术及装备、精冲技术及装备、金属超塑性技术、工业控制及自动化集成系统等多专业的研究开发工作,多年来凭借着雄厚的研究基础和综合性的技术优势取得了一大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在联合开发和成果转让过程中,北京机电研究所与国内众多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友好合作,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北京机电研究所也非常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知名大学、研究院所和企业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完成了数十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在产学研的道路上,北京机电研究所可以说是走在了国内的前列,所以在本期的产学研栏目中,本刊记者就特意采访了北京机电研究所的所长王德成研究员,下面就由他来带领大家走进北京机电研究所。
北京机电研究所的概况
首先王德成所长向本刊记者简要介绍了北京机电研究所的情况,“北京机电研究所从事塑性成形、热处理、模具等技术领域的研发已有50多年的历史,具有雄厚的研究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并取得了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建所以来共获得国家奖26项、省部级奖108项、国家专利126项,4名专家获通用汽车中国科技成就奖。现有职工三百余人,其中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60%。其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国家突出贡献专家6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36人,高级工程师48人。目前,北京机电研究所设有6个职能部门和8个业务中心,这8个业务中心分别为锻压工程技术中心、热处理工程与工艺技术中心、真空热处理技术中心、汽车内饰模具与装备技术中心、精密加工与制造中心、行业技术服务中心、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和精冲技术中心,其中锻压工程技术中心是我们所最大的一个业务中心,也是技术产业最集中的一个业务中心,可以说对我们所贡献最多的就是锻压专业。”
说到这里,王德成所长也谈起了他和锻压专业的渊源以及他对锻压行业的认识,“其实我本人从大学学习一直到现在工作也没有离开过锻压专业,我本科就读于吉林工业大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研究生就读于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方向是机械可靠性工程,而毕业后借助原来材料和机械工程的专业基础,我也一直在持续进行着材料加工方面的科研开发与管理工作,比如我现在就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承担着国家04重大专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总体组副总师的职责。通过该方面的管理与策划,我更加了解了铸锻焊热等专业方向的前沿技术及装备攻关任务,也切身感受到了来自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发电设备制造等四大领域对金属塑性成形装备的高端前沿需求。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每年专项都向全国征求项目建议,在这些立项建议里面,两个专业任务最多、需求最广,一个是锻压专业,另一个是焊接专业。
国家04重大专项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和发电设备制造这四大领域所需要的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80%以上立足国内,从现在的进展看,立足国内最容易实现的就是锻压装备。而在锻压装备里面,更接近一点的是冲压装备,像汽车覆盖件的冲压线,仅济南二机床一家企业,其2011年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就达到了76%,全球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42%。金属塑性成形是金属加工里面专业最大、国际基础最好的一个方向,而在这里面,像板材成形、回转成形、精密成形这些方面我们北京机电研究所都有很好的基础。比如我刚才提到的国家04重大专项,我们北京机电研究所就承担和参加了其中的二十余项课题,在转制科研院所中名列前茅,参加了这其中十大标志性装备中两项装备(一个是一重牵头的大型开合炉,一个是北方重工集团牵头的3.6万吨垂直挤压机)的研发。”
精冲技术中心的主要技术及产品
王德成所长向我们介绍,精冲技术中心是联合国工业开发署援建的国家精冲技术开发服务中心,是集工艺、设备、模具及精冲件生产为一体的国家级科研、生产基地。具体工作,涉及以下几方面:
⑴精冲模具。精冲技术中心具有一支复杂精冲模具的设计与制造队伍,拥有全套模具加工设备与检测仪器,可以设计制造复杂结构的精冲模具。
⑵精冲压力机。开发的Y26系列精冲压力机,应用内阻尼静压导轨专利技术制造,具有精密的导向精度和强大的抗偏载能力。Y26-315A与Y26-630A两个型号已投入运行。
⑶精冲润滑剂。开发的F-Ⅰ、F-Ⅱ、F-Ⅲ系列精冲润滑剂,可适用于各种板料厚度和材质的精冲工艺润滑。
⑷精冲件生产。精冲技术中心拥有全自动精冲压力机、钢板厚度精轧机、去毛刺机等齐全的精冲件加工设备和各类材料检测、产品检测仪器,可根据顾客图纸,自行设计和制造模具,自行组织加工生产,年产能达1000万个。产品涉及汽车、摩托车、纺织机械、家用电器、建筑门窗等制造领域。
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的主要技术及产品
接下来王德成所长又向本刊记者介绍了北京机电研究所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的主要技术及产品,具体包括:
⑴冲压与锻造成形工艺设计和模拟。建立了冲压与锻造成形工艺开发、仿真、优化系统,以Pro/E、AFDEX等CAD/CAE软件为基础,构建了锻压成形工艺模拟和模具设计平台,提供了锻压新工艺开发的重要手段,开发了铝合金复杂零件流动控制成形、齿轮精密成形、大型管件精密成形以及车轮辗旋联合成形等技术。
⑵冲压自动化生产线成套技术。基于冲压成形工艺的优化,提供包括成形工艺、模具、冲压自动化生产线连线成套技术,在北新建材集团等企业得到应用。
发展思路及规划
在谈到北京机电研究所取得的这些成果时,王德成所长也向本刊记者介绍了北京机电研究所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他是这样说的:“我们所实际上是从工艺起步,作为事业单位时,我们是一个工艺技术的开发类研究所,转制后我们由从事工艺技术开发向设备和成套装备的开发、工程集成、技术服务方向延伸和转变。目前我们在保持工艺技术特色的基础上,坚持向设备和成套装备的开发、工程集成、技术服务方向发展,在这一点上我们和国际上知名的成形设备供应商的发展路线是一样的。去年我和几位同事去了欧洲几个国家访问,考察了西马克梅尔、米勒・万家顿、舒勒等几家国际知名的成形设备供应商,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有工艺技术这么一个杀手锏和核心,这也使得从冶金企业里的成形设备一直做到汽车行业里面的精密成形设备,这一条线完全是打通的,现在我们也在走这样一条路。正是有了工艺技术这个核心,我们才有能力向设备和成套装备的开发、工程集成、技术服务方向深化和延伸。只开展工艺研究的时候我们只是工艺供应商,现在我们又在不同程度上扮演了设备供应商、成套装备供应商、工程承包商以及技术服务提供商等。不管我们怎么走,我们都不会成为我们国内用户企业的竞争对手,我们永远是它们的合作伙伴,而且是技术合作伙伴。通过技术这个杀手锏或者利器,为我们这些用户企业提供市场竞争的能力、手段。”
对于北京机电研究所未来的发展和规划,王德成所长这样说道:“在未来的发展中,不管怎么转变,我们所以工艺开发为核心这一决策不会变,以工艺开发为主线,向锻造、冲压类企业提供持续服务和技术保障的定位不会变,也就是说,我们所为行业里的设备制造企业、零部件的生产企业长期服务的血缘关系不会变。我们的美好愿景是在锻压、热处理业务领域,强化以工艺为主导、设备为载体、服务为基础的集成化体系和综合性优势,成为我国锻压、热处理技术创新的国家队、企业技术升级整体解决方案的最佳提供者。
为突破瓶颈制约,拓宽市场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所的锻压业务在未来需要实现‘四化’:主机系列化、辅机成套化、工艺特色化、集成自动化。实现‘四化’是我们所锻压业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四化’战略既考虑到我们所锻压技术与装备的长期发展需求,也可以缓解近、中期的发展压力。”
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对于当前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及未来的发展,王德成所长也谈了几点他的看法和建议,“产学研合作既是老话题,又有新内涵。原来叫产学研,现在其实已经发展到了政产学研,我觉得要想推动政产学研的合作达到最佳效果,应该实现以下几点:第一,落实合作机制,尤其是各方长期合作的利益分配机制,这实际上是合作机制的核心,也是推进的一个长期动力和保障;第二,合理配置资源,政产学研各方组成一个联盟,在每个层级上、每个方面都应该有与之合作相应的资源,包括资金、资产、人员等,如果没有相应资源的合作,实际上是很难持续下去的;第三,打通技术到产业的通道,原来光一个高校、科研院所,它只完成技术开发环节,不能把技术的深化和产业化结合起来,如果政产学研合作后还是只完成一项成果,不能打通技术到产业的通道,那么最后成果很可能同样会半途而废。打通从技术到产业的通道,让科研人员、产业人员找到它们在技术和产业方面的成就感以及经济回报方面的成就感,才能使得政产学研的合作持续推动下去。否则我们能创造出很多成果,获得国家奖等,但只能在那空放着,却不能创造生产力和社会效益,这是很可惜的。
另外,加速成果转化这方面我觉得急需要改善,从1956年建所到现在,我们创造了很多成果,有的持续多年发挥着作用,但也有一些成果,研究的时候属于国际领先水平,但多年下来却发挥不了成效,如果这些成果有一定比例能够实现产业化,转化为生产力,那这些成果必将在促进行业的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