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PP评价的高职专业教学质量保证系统构想
2013-08-08崔元刚
崔元刚
(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交通分院,江苏 无锡 214046)
一、引言
在高职专业教育中,说起限制教学质量提高的原因,我们常听到来自各方面的不少报怨。比如,教师报怨生源质量差,或者是专业培养方案不适合,教学管理规则不合理;学生报怨专业前景不好,学习无趣味,教学效果差,考评流于形式;教学管理人员又报怨师资力量不够,学生素养差,教学条件差,上级不重视;企业报怨毕业生职业能力差,学校专业教学脱离工作实际……。零碎、纷扰的报怨,也许给人以相互扯皮、推诿的负面印象,给专业教学质量保证带来难度。但俗话说“好船使得八面风”,好船工善借八面来风,能让船破浪前进,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报怨可看成“八面来风”,善加利用是可以成为推动质量提高的正向力量。可以看出,无论是校方、学生,还是社会企业、行业,都十分关注专业教学质量的问题,保证专业教学质量是各相关方共同利益的交集,我们可以把这些报怨看成来自各方面的教学评价意见,从这些评价意见中分析出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让这些“报怨”成为专业教学质量改进的缘起和推进力量。
当下的问题是,我们如何采纳来自不同方面的专业教学评论意见,引导专业教学的设计人员、执行人员、管理人员、学生,以及社会企业行业专家全员积极且有序地参与到专业教学质量保证工作中去,而不是像传统的那样,以一成不变的专业培养方案、管理规范为教条约束教学活动,用僵化的指标计量教学效果,以此作为奖惩的依据,导致教师求无过、学生求考过,大家的聪明用于如何应付评估考核,利用规则投机取巧、追逐功利,而对吸收改进意见、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没有积极意义。
二、专业教学质量保证系统目标构想
课题探索的高职专业教学质量保证系统,能有序收集专业教学各方面的意见,协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使专业建设决策更科学,能全面调动各因素的积极性,把教学活动导向良性循环。质量保证系统体现以下的特征:
1.保证系统引导专业教学利用条件、把握机会,满足学生和社会行业、企业需要,体现社会责任。
2.保证系统引导各相关因素积极、有序参与,能化解因素间的矛盾。
3.保证系统引导专业教学具有适应性。引导专业教学适应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群技能素质要求;适应同专业但素质起点多层次、兴趣指向多样化、生涯发展需要有差异的学生。
4.保证系统具有可调整性,引导科学决策、自我改进、不断优化。
三、基于CIPP评价的专业教学质量保证系统模型设计
专业教学是多因素影响的活动,这些因素包括学生、教师、社会行业企业、学校专业教学及管理、上级教管部门等。专业教学活动是又一个有序的过程,我们把专业教学活动归纳成由专业定位、专业规划、教学实施、教学检测四个环节连接的连续过程。四个环节是对各相关因素信息收集处理的枢纽,信息的收集处理又成为各环节的决策前提。从专业教学的某一活动环节看来,信息不仅包括上端环节对下一环节的督导信息(正向评价),还包括其下端环节的反馈信息(反向评价),这些信息或者意见就是专业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评价。这样由教学评价把四个环节联系在一体形成如图1的专业教学质量控制环。
图1
由四个环节连接而成的专业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流向各环节的教学信息有所变化,该环节的教学决策应随之变化,所以各环节教学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在专业教学质量控制环中,我们引入CIPP评价模式作为专业教学信息的收集处理工具,如图 2。斯塔弗宾(L.D.Stufflebeam)提出的CIPP评价模式,由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结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构成,是一种决策改良导向的评价模式。
图2
我们在专业目标定位环节进行背景评价,评定需要、问题、资源和机会,便于调整专业定位。在专业教学设计环节进行输入评价,对专业教学方案、计划方案、计划的可行性和效用性进行论证,以便优化调整。在专业实施环节进行过程评价,对专业教学活动过程不断地监督、检查和反馈,以根据当下的专业教学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行为,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在专业教学效果检测环节进行结果评价,对目标达到程度所做的客观评价,用以验证专业教学活动的效果,诊断专业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构建基于CIPP评价的专业质量保证系统,让教学评价贯穿专业活动全过程,引导专业教学决策更为合理。
四、专业背景评价及目标定位
对于高职专业建设,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首要环节,确立了适合的目标才有可能引导专业教学活动有序进行。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应有其依据,有必要对专业建设背景的整体状况做出评价。专业定位对应背景评价,专业定位的背景包括当下社会相关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学生特点、学生求职及生涯发展需求、学校及教学条件、上级教育行政管理意见等方面。
1.对社会经济发展及相关行业企业需求的评价。评价当前社会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和社会职业结构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评价地方产业结构布局,存在的规模、发展前景。进一步调查相关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群、用工需求、用工素质要求、技能质量要求。
2.对职业教育行政管理的评价。研究收集职业教育管理的文件,评价上级行政对职教发展改革的决策、提出的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在专业教学上可能的投入、资源分配,从中发现机遇或者问题,作为形成和调整专业定位的依据之一。
3.对学校职教特色和教学条件的评价。总结学校专业教学的历史积累、特点;评价学校专业教学的教学设施、设备条件是否能满足教学;评价当前校企合作能力、合作前景;评估学校的对专业投入及产出;评价专业建设的发展空间、社会认同、学校的发展和可持续性。分析其他相似学校专业建设遇到的问题和经验教训。
4.对选择本专业学生的背景评价。评价选择本专业学生学习基础、自信心;评价学生及其家长对教育需求、生涯规划的多样性;评价当前学校专业在读学生的状态、效果、意见,当前在企业顶岗实习学生的状态、效果、意见,收集并分析本专业毕业生对学校专业教学的建议。
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专业建设,目标定位的立场总是不一致的,甚至相互矛盾,但只有在对上述专业各方面背景情况充分调研,才能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有一个比较理性的判断,并以此作为选择和形成专业目标的基础,才能得到合适的专业定位。一般来说,对于当前高职专业教育定位应兼顾社会效用和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适应学生多样化需求,适应多层次学生的多元选择性,为学生的生涯发展提供更加灵活、宽泛的基础,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五、专业教学计划及输入评价
为达成目标,应精心计划专业教学,制定专业教学方案、计划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环节的下一个环节,在该环节进行输入评价。高职专业教学设计主要包括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
1.对课程体系的评价。评价课程体系是否与专业定位相适应;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是否有助于学生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设计的可行性,是否理顺专业各门课程内在联系并符合教学规律。
2.教学资源评价。评价校内教学设施、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能力,能否适应职业教育的产教结合、工学结合需要,满足教学方式、方法的需要。图书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能否满足教学需要,并不断更新,适应专业教学的变化发展。
3.教师队伍评价。对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教学团队进行评价,评价各类教师比例是否合理,能否相互配合、特点互补,形成一个完善的团队。评价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诊断教师的不足之处。评价教师培养计划的适用性。
4.专业教学制度。评价制定专业教学管理制度是否适应专业培养计划、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律、管理规律;评价借鉴其他院校先进的理念和做法时是否充分考虑了本校的专业建设现状;评价专业教学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制度运行是否顺畅;评价以学分制为中心的学业评价制度、职业资格培养机制、高职教育向高职后教育过渡制度、生涯规划指导制度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价教师教学管理及绩效评价制度、教学督导制度能否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
六、专业教学的过程评价
专业定位和计划不可能在事先设计时做到十分周全,专业计划实施环节中进行过程评价,对专业教学过程作连续不断地监督、检查和接受反馈,便于专业开发小组、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及时了解计划实施的进展及有效性,发现潜在问题,以便修调专业定位和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1.评价专业教学工作能否顺利执行,评价专业教学实施过程中,专业课程体系的各课程是否能相互联系、配合、衔接。
2.评价各课程建设的有效性。课程是否实用,能否与职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课程是否有利于接受,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课程是否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评价学生当前学情。评价学生的学习基础、意见、态度、困惑、愿望。通过平时观察、检测、讨论、答辩等方式,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优势或不足之处,选择对学生更合适的指导方案(或补差,或引导进一步发展)。事实证明,与奖惩无关的无功利式的教学过程评价,更能发挥正向发展的影响力。
4.评价专业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是否建立了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能否做好对学生发展方向、生涯规划的指导,对心理问题进行疏导。
七、专业教学结果评价及反馈优化
结果评价是对专业目标达成程度所做的评价。真实、准确、全面地对专业的教学结果进行测量,以验证专业定位、专业计划的适用性,验证专业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对于专业教师,反思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失,以对专业教学进行改进。对于学生个体,以此为鉴,以便对学习调整及补漏。以往的评价中,以考试分数、及格率、优秀率为指标,会使师生只重视应试,忽略技术、思想、智慧。
1.学生学业评价。通过课程考核、课程设计、课程论文、毕业答辩、顶岗实习报告、就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考试等方式评价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
2.教师专业教学的绩效评价。通过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教、督导评教等不同视角来进行专业教师教学业绩评价。专业教学绩效评价应考虑到专业教学团队中各成员的不同特点,各人有各人的特点,各自体现其自我价值,评价标准理应有所区别。
3.专业教学效果的评估。对专业教学规模,职业技能的培养水平,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水平,问题学生转化,毕业生就业质量,专业建设理念、思路、特色、美誉度、示范作用等方面进行评估。
八、保证系统运作的一些问题
1.系统如何吸引全员参与质量保证。为了更好地服务好学生、社会企业,顺应职教形势,有利学校发展,学生、家长、社会企业行业、教育专家的参与非常重要。专业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应科学设计如何让相关各方参与进来的机制,与相关各方形成良好的互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决策水平,提高质量系统的有效性。
2.评价信息收集、处理的可操作性。为各教学环节设计的教学评价收集、处理方法应有可操作性,专业教学质量保证系统每一环节机构的管理机制要清晰,应明确信息收集的目的,收集什么,谁收集,如何收集,谁处理,如何处理,如何进行民主决策等。
3.系统对学校管理制度的适应。专业教学质量保证系统不仅要适应系统内因素的变化还要及时适应外部管理规定的变化,与学校的全面质量管理体制融为一个有机整体。
4.系统的维护。设法提高系统的“自诊断、自修复”功能,能在运行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自身的持续改善,使质量保证系统“程序”更加简明有效和科学合理。
[1][美]约瑟夫·M·朱兰,A·布兰顿·戈弗雷,焦叔斌.朱兰质量手册(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美]W·爱德华兹·戴明.戴明论质量管理(Deming on Quality Management)[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3]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张德伟.日本中小学教学与评价一体化原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