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的草样年华
2013-08-07沉香
沉香
留守、离异家庭,现在并不鲜见。这些特别的家庭对孩子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孩子也在这其中,完成自我成长。这样的故事像溪边的鹅卵石一样俯拾即是,但它们在生活流水的冲击下,被描摹出了大小不同的形状。下面是两位同学不同的关于“家”的故事。能不能让你有所感悟呢?
自贡荣县长山中学张家庆的故事:
(当别的小孩快乐地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被留在乡下,像荒草一样孤独生长。父母不在身边的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一直以来,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与呵护,留守儿童往往被贴上“孤苦伶仃”等标签,但下面这个女孩,却在自己的留守生活中,收获了快乐和幸福。)
她叫张家庆,一名活泼开朗的中学女孩。
当她还是1岁多的牙牙学语的小孩时,父母就离开家去外地打工了。父母将她寄养在长山镇上的姨妈徐静雨家。这一寄就是十来年。
在姨妈家,还有一名男孩,张家庆叫他哥哥。哥哥的生活轨迹和张家庆相似,他的父母随张家庆的妈妈一起在宁波打工。另一名年纪稍小的男孩,是姨妈的亲生儿子荣哲。三个孩子之间没有任何隔阂,相处得很融洽,偶尔有小打小闹,那都是天边的一丝云,不一会儿就会散去。生活中大多数时候,他们仿佛是罩在姨妈巨大羽翼下的三个幼崽,相互扶持,快乐无忧地成长着。
他们互相关心。有一次,弟弟在屋外玩耍时被同学的家长教训了一通,哥哥听到后很生气,别人怎么能欺负自己弟弟呢,他顾不得换鞋,穿着拖鞋就冲出门,去帮弟弟讨公道。别看哥哥还是个学生娃,可他长得壮,再加上1米8的大个头,往那儿一站就有气势,果然唬住场面,成功护住了弟弟。
平时,姨妈总是有意无意地“偏袒”两个年长的孩子。张家庆说,姨妈买回家的东西,会多分一点给自己和哥哥。有一次,张家庆吃了分给弟弟的东西,被弟弟发现后,两人吵了起来,谁知姨妈不仅没有惩罚她,反而教训弟弟,要他让一让姐姐……这样的事情多了,于是弟弟少不了埋怨“妈妈好偏心”。
生活上,姨妈对小家庆的关爱没得说,在其他方面对她的爱也是只多不少。还记得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张家庆生病了,发烧,体温高得吓人,达42摄氏度,张家庆一度被烧糊过去。姨妈吓坏了,特别着急,生怕她出点什么事。慌乱间听闻一个亲戚说,要滴家里人的血给她吃,这高烧才退得下来。姨妈当即咬破自己的手指,把血滴在张家庆的嘴唇上,喂给她。后来烧当然是退下去了,姨妈的“偏方”起到多大的作用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偏方”里,有浓浓的亲情和关爱。
照顾小孩的吃穿住行是辛苦而琐碎的事,何况是三个孩子。为了带这三兄妹,姨妈没有外出工作,专门在家照顾他们。
三个小孩聚在一起,就像一窝麻雀,总是叽叽喳喳闹不停。姨妈虽然性格毛躁,但多数时候都很宽容。唯有一次,张家庆把满是泥浆的石块捡回家,和哥哥玩叠石块的游戏,弄得家里到处都是泥,姨妈才惩罚了他们。
姨妈的辛苦,三个孩子看在眼里,他们很懂事,常帮姨妈分担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比如,哥哥煮饭、扫地,张家庆洗碗,弟弟拖地,三人分工得当,尽量让姨妈少操一些心。
他们还懂得感恩回报。去年,姨妈的生日那天,三个孩子居然忘了这回事,等到学校放周末,星期六,三个孩子合伙买回一个蛋糕,要为姨妈补上一个像样的生日。看着懂事的孩子们,姨妈感动得哭了。
问张家庆,姨妈有没有做过让她感动的事。她想了想,认真地说,姨妈照顾了她13年,就是一件最让她感动的事。
在姨妈的一手操持下,孩子们有条不紊地上学、生活。张家庆一点也不像一个孤苦无依的留守儿童,她快乐,她幸福,亲情的温暖似乎从没离开过她和哥哥弟弟的身边。
自贡富顺县北湖实验学校阿兰的故事:
(与留守儿童一样,重组家庭的孩子也会面临诸多问题。在一个新的家庭环境中,如何自处和与家人相处,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难题。这种难题,就被下面这名女孩碰到了。)
阿兰是个说话声音细细的女孩,举止带着一丝羞怯。看上去年纪很小,可她马上就要升上九年级,面对严酷的中考。
对有些人来说,有时生活比考试更加严酷;成长这本大书,即使一读再读,也有让人纠结不懂的地方。家庭生活对于阿兰来说,就是一本晦涩难读的书。
阿兰生活在一个同母异父的组合家庭,亲生父亲早在她两岁时就去世了。她那时很小,脑海中还存不住任何印象,因此,长大后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不是太深。但阿兰是个感性的孩子,她喜欢阅读抒情、叙事类的文章,每当看到文章中描写感人至深的父子或父女之情的片断时,她便有些想父亲。想起父亲时,只有拿起照片看一看。看得多了,阿兰便发现,照片上的父亲跟他弟弟,自己的三爹长得很像。除此之外,父亲便与阿兰的现实生活没有任何交集。
阿兰还有一个亲生姐姐,和一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小弟年纪尚轻,还不了解自己的家庭构成,阿兰也是在年纪稍长一些后,从姐姐口中得知了自己的身世。
在这样的家庭里,阿兰变得很敏感。三姐弟的相处也不似其他家庭的兄弟姐妹,总是叽叽喳喳,笑笑闹闹。她细心地察觉到,姐姐发火的时候很凶,会一下变得跟平时不一样;而弟弟很叛逆,当他做错事时,她不知道该不该告诉母亲,怕自己“打小报告”会引起姐弟之间的矛盾,为这个家再添一丝缝隙。
阿兰还比较内向,有事愿意闷在心里,既不找同学也不找父母倾诉。阿兰发现,自己在学校比在家里快乐一些,每天与同学讲的话也比与家人讲的话多。因为下午放学回家后,老是只有自己一个人,其他人都不在,弟弟在外玩耍未归,姐姐上高年级,要读书很晚才回家,而父母在外工作,都很忙。渐渐地,阿兰连放假都喜欢待在学校不回家,她说,虽然作业很多,但是在学校感觉轻松,很开心。
父母都很忙,阿兰平时跟他们沟通不多;阿兰也试过与父母多些沟通和了解,但两代人的想法有分歧,沟通进行不下去。对于父母的工作,阿兰也所知甚少,只知道他们是建筑工人。母亲性格暴躁,一点小事就会怒火冲天。对于母亲的教育方式,阿兰不是很能接受,因为母亲在教育人时,总给她一种说脏话、骂人的感觉,而如果自己未遂母亲心意,或者用与母亲所教不同的方法去完成一件事,母亲就会认为她不听话。而现在的父亲呢,对阿兰生活上还是很照顾,但阿兰觉得,“他就像是一般的亲人,相处比较客气”。
每次弟弟班级开家长会,父母都会去;而自己的家长会,在她上了中学后,父母只去过一次,其他时候,都由舅妈代劳。阿兰有点难过,父母对她和弟弟的态度,让她尝到了“被区别对待”的苦涩滋味。
阿兰想把作文写得更深奥一点,可是写不出来;想与父母多一点沟通了解,但是彼此有分歧……似乎生活总是这么不容易,但阿兰很少埋怨。她既有自己的想法,也很独立,生活上的事,早已习惯自己打理。她在家里很安静,没事时就拿出姐姐的报纸和书籍翻一翻,或是打开手机静静地听歌。日子就这么静静地流淌而去。
这就是阿兰眼中的亲情和家,它多了一些克制,少了一些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