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陇县:“金惠工程”助农增收
2013-08-07李志刚
李志刚
金融惠民工程又称“金惠工程”。2010年9月,陕西陇县被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确定为全国第二批“金惠工程”试点县。试点工作开展两年多来,陇县按照“政府主导、人行推动、金融机构、政府涉农部门落实”的思路,建立各种农村金融教育培训服务站点,将阵地延伸到村组,内容镶嵌到对村民的金融服务活动中,开展了“一行一特色”金融知识培训,使“金惠工程”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提升了农民群众金融知识水平和依靠金融增收致富的能力,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全国六十七个试点县中五个荣获“金惠工程”优秀成果一等奖单位之一,受到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吴晓灵的表扬。
一、主要做法
(一)完善工作机制,保障试点有序开展。陇县成立以主管金融工作副县长为组长的协调小组,拟定了实施方案,实行季度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志愿者管理办法》等六项制度,设立专门办公室,招募了以涉农金融机构基层网点负责人、试点村负责人、大学生村官、农村金融教育培训服务站负责人为主体的100余人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先试点后推广,确保了“金惠工程”在陇县有序开展。
(二)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提高金融知识普及面。将人民币反假、征信、支付结算、银行卡、理财、保险、金融惠农惠民政策、小额信贷等知识宣传整合为以“金惠工程”为载体的统一宣传培训平台,通过举办农村金融教育培训、农民工银行卡、刷卡无障碍示范街区、金融知识宣传月等启动仪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乡村公交车、陇州大讲堂、村组会议、当地劳务输出人员技能培训会、进村入户集中培训等方式,加大对农民、镇、村组干部及金融机构信贷员金融知识宣传培训,提高了教育培训普及的广度和深度。
(三)依托金融服务活动,开展“一行一特色”教育培训。陇县农行在12个镇、89个村组农家商店建起“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站”,安装“支付通”,确立了“农行+商户+银行卡”的新型农村金融教育培训服务模式,将金融教育培训延伸到农村最基层的村组一级,寓金融培训于金融服务中。农合行结合信用村镇建设活动,依托27个信用村设立“金融知识进农村辅导站”,将金融知识培训镶嵌到信用等级复审、村民大会、人口学校、农业科技下乡培训中。陇县邮储银行利用代理发放农村养老金的便利条件,选择9个村组网点,设立“农村金融知识宣传点”,安装“商易通”,寓金融知识宣传于养老金支付办理中。人行依托“晋星升级”包抓村和平安校园建设联系点,建立“农村金融教育示范点”,引导农合行将支农再贷款投放与农户接受金融知识教育培训紧密结合,普及金融知识,实施信贷支农。通过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提高了农民群众获取金融服务的能力。
(四)实施进村入户集中宣教,探索可复制模式。针对农民居住分散,在村组集中办班培训组织难度较大的现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0个村,由志愿者、包片信贷员、村负责人分级包抓,充分利用农闲时间、村组会议、集市、庙会等场合,通过播放音像资料、组织农民讲授金融知识、现场答疑解惑、受理银行卡、惠农卡贷款申请业务,进行点对面、点对点的培训,将金融知识送到田间地头及农民的生产生活之中,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并将首批试点村的教育培训活动及时进行总结完善,将现成模式复制到第二批试点村。
(五)储备志愿者人才库,增强志愿者素质。挑选了4名业务骨干参加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志愿者(师资)培训,组成一级志愿者队伍。通过与政府部门联系沟通,招募了以村组干部、致富能人、大学生村官、农合行基层网点、金融教育培训工作站点负责人等为主体的100余人志愿者队伍,对二、三级志愿者进行了集中培训。将全县50多名大学生村官登记,作为志愿者后备力量,为开展农村金融教育培训活动储备了人才。
二、“金惠工程”对当地农村经济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一)农民获取金融服务能力提高。农民依靠金融支持发展意识明显增强,涉农金融机构2012年累计投放贷款15.6亿元,较2010年多投放5.2亿元,重点支持了奶畜、核桃等支柱产业、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和移民搬迁。贷款农户达到1.91万户,农户贷款覆盖面达到31.5%,户均贷款5.54万元,户均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5.5%,促进了陇县“三农”经济发展。
(二)推动普惠金融快速增长。2012年末,陇县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累计发放793笔,8322万元,较2010年末增加6456万元,增长3.5倍,累计扶持创业者1581人次,带动就业14345人;涉农贷款余额达到12.47亿元,增长34.5%,其中:农户贷款余额为10.21亿元,新增2.85亿元,增长38.7%;累计发放惠农卡、富秦卡、家乐卡9.67万张,贷款授信3.9亿元。农村新增ATM机16台,POS特约商户112家,支付通520户,网上银行客户5138户,农村金融教育培训站点达到122个。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40元,较2010年增加2170元,同比增长47.996,较全市多增长1.5个百分点;全县贫困人口人均增收671元,增长61.4%,脱贫人口19068人,脱贫致富步伐加快。
(三)现代金融支付工具运用成为农村新风尚。2012年,陇县农村地区金融工具运用以及银行卡刷卡率呈现迅猛增长态势,“家乐卡”富秦卡”、“惠农卡”发卡量较试点前增长了56.896,全县人均持卡1.1张。由于银行卡的快速增长,推动了POS机数量增长1.2倍,“支付通”增长了3.9倍,“商易通”增长了50%。银行卡已经成为大多数农民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金融工具,农民学习金融知识的热情空前高涨。金融知识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支付通”、“商易通”、“银联卡”、“POS机”、“ATM机”、“刷卡”电话银行、网银这些金融词语也逐步成为农民群众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通过农村金融服务站点办理农村养老金余额查询、现金支取、转账等业务4.48万笔,金额近911万元,接受金融知识教育培训的农民近10万人次。
(四)涉农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积极性提高,政银企农关系进一步融洽。通过农村金融教育培训活动的开展,广大农户信用意识显著增强,有效推动了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止2012年末,全县共建立农户资信档案5.6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91.8%,已评级农户4.35万户,占评级农户的77.6%。全县创建信用镇1个,信用村总数达到27个,占总村数的17.1%。评定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1500户,当地农户诚实守信意识进一步增强,社会信用环境进一步优化。金融机构将新增贷款的91.5%发放在当地,贷款主要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化经营、特色农业壮大和农户移民搬迁、婚丧嫁娶、等生产生活。金融机构将信用农户贷款授信额度由2万元、3万元、5万元分别提高到5万元、10万元、15万元,“富秦家乐卡”最高授信可达20万元,新增农户贷款收息率达100%。涉农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的提高和实力的增强,促进了陇县农村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三、几点体会
(一)农村金融教育培训服务站点是实施“金惠工程”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阵地。针对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少,金融服务覆盖率低,农民渴望金融服务的现状,陇县设立各种教育培训服务站点,开展相关金融服务,农民利用金融工具和小额信贷来满足自己生产生活中资金需求的同时,不知不觉掌握了相关金融知识,这种依托金融服务活动开展的金融教育培训,既有实用性又有针对性。为确保这些负责人能够安全、熟练、准确地办理所承担的相关金融业务和及时宣传金融知识,陇县对这些商家进行专业培训,并依据业务量给予相应奖励,以调动负责人对当地农民开展金融知识教育培训服务的积极性。这些金融教育培训服务站点已成为实施“金惠工程”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阵地,这些负责人已逐步被发展成为“金惠工程”志愿者,成为农村金融教育培训活动中坚力量。
(二)金融服务活动是激发农民学习金融知识的有效途径。设立的金融教育培训服务站点,志愿者长年累月坚守农村艰苦地区,与当地农民建立了亲密无间的鱼水关系。通过日复一日的为群众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增强了金融宣传教育的感染力和金融知识渗透力。通过服务站点负责人手把手的教农民使用银行卡、支付通、商易通,让农民掌握了支付结算工具的运用方法;通过手把手的教农民掌握人民币防伪标志,使农民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保卫自己的劳动成果;通过手把手的教育培训宣传,使农民朋友知道了“信用”是个人的“经济身份证”,“享受幸福人生”,要从“珍惜信用记录”开始;手把手的教育培训使农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方便快捷地获得了信贷资金支持,感到金融教育培训不再“空对空”,金融知识也不再枯燥无味,遥不可及!依托金融服务开展的金融教育培训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学习掌握金融知识、金融技能的兴趣和热情,成为实现“金惠工程”预期目标的重要途径。
(三)金融教育培训服务站点是农村地区一支支永不撤离的金融知识培训宣传队。在农村设立服务站点后,金融服务离农民不再遥远,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需要金融服务,需要金融技能、金融知识,均能及时求助金融服务站点,通过这些志愿者寻求金融帮助并得到满足。金融服务站点为农村地区一支支永不撤离的“金融知识宣传队”,深受农民喜爱。2011年8月份,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冯峰在陇县温水地区调研后,对陇县在村组设立农村金融服务教育培训站点给予“陇县通过农村金融教育培训,促进农村金融服务站设立和发展是金融教育与金融创新相结合典型案例…”的肯定性批示。“金惠工程”已初步成为农户获取更多金融服务和金融信贷扶持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