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山地区地震勘探采集技术研究

2013-08-07田根海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13年3期
关键词:面元工区浅层

田根海

(中国石化胜利石油管理局 地球物理勘探开发公司,山东 东营 257086)

0 前言

哈山地区位于新疆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的东北部,在构造上位于和什托洛盖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结合部,乌夏断阶带和哈山构造上。

工区地表岩性复杂多变:

(1)工区南部以白垩系地层出露为主。

(2)中部和北部山区,主要为石炭系出露。

(3)东部主要是第四系出露,激发、接收条件较差。哈山地区低降速带厚度变化较大,中部和北部山区低降速带最薄,一般为几米。

(4)南部和东南部低降速带较厚,部份区域达到六十多米。

由此可见,工区深层构造复杂,逆冲推覆构造发育,存在速度反转现象。

1 工区技术难点

工区地表和地质条件都很复杂,地表岩性多变,包括白垩系、石炭系和第四系等,激发、接收条件都比较差,吸收衰减严重,信噪比低。深层构造复杂,逆冲推覆构造发育,信噪比低、成像困难[1]。

2 采集技术研究

工区资料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信噪比低、浅层分辨率低、深层成像效果差。要提高信噪比和深层成像效果,必须提高覆盖次数;要解决浅层分辨率的问题,必须提高浅层覆盖次数,同时采用小面元采集。因此,本次观测系统应具有以下特性:

(1)高覆盖:提高整体覆盖次数,获得较好的深层资料;有效提高浅层覆盖次数,解决浅层资料差的问题。

(2)小面元:通过采用小面元来提高中层、浅层资料品质[2]。同时,通过真地表设计技术,改善能量分布的均匀性,提高成像效果。

2.1 优选观测系统

2.1.1 覆盖次数

通过上文分析,本次地震采集要同时兼顾浅层[3]和深层的覆盖次数,即“提高深层覆盖次数,有效提高浅层覆盖次数”[4]。

要提高三维观测系统的覆盖次数,可以通过提高纵向覆盖次数和横向覆盖次数来实现。提高纵向覆盖次数可以通过增加排列长度、减小道距和炮排距的方法来实现[5];而提高横向覆盖次数,可以通过采用多线多炮的观测系统,同时减小接收线距、炮点距和束线距来实现。衡量覆盖次数相同或相近的观测系统的优劣性,可以通过分析其炮检距、方位角分布是否均匀来实现。

通过对设计的不同观测系统的属性分析[6],作者最终选择24线9炮的观测系统,道距50m、炮点100m、炮排距300m、束线距900m,面元25m×25m、覆盖次数为126次。针对浅层,通过加密炮排,使炮排距为150 m 来提高浅层覆盖次数。该观测系统具有高覆盖、小面元的特性,并且炮检距、方位角分布均匀[7]。

从所得的资料看,加密后深层资料信噪比有所提高,但不明显,因此,加密前的观测系统(126次覆盖)能够获得较好深层资料;加密后浅层资料信噪比有较大的提高(见图1),这说明针对浅层加密炮线的方法在该地区是适用的。

通过对浅层资料进行定量分析:

(1)在0m~500m的偏移距上,加密前理论覆盖次数为1次~4次,加密后为3次~6次。

(2)在0m~1 000m 的偏移距上,加密前理论覆盖次数为8次~12次,加密后为16次~20次。

从实际资料看:

(1)在0m~500m的偏移距上的剖面上,加密前实际覆盖次数为2次~3次,加密后为4次~5次,资料质量有所改善。

(2)在0m~1 000m 的偏移距上,加密前实际覆盖次数为8次~12次,加密后为16次~20次,资料品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2.1.2 面元

小面元采集有利于提高资料的成像效果及分辨率[8]。尤其在构造复杂的地区,如果面元过大,面元内的反射不能同相叠加,从而降低了成像效果和分辨率。

哈山地区地表岩性变化大,地下构造复杂,因此,小面元采集有利于提高成像效果。从实际资料看,25m×25m 面元采集的资料明显好于25m×50m 的面元采集的,尤其是浅层,同向轴连续性明显增强,分辨率得到提高(见下页图2)[9]。

2.2 基于真地表的束线设计技术

工区地表起伏较大,基于真地表束线设计,通过优化炮检点布设,从而使能量分布均衡、CRP 覆盖均匀,提高成像效果[10]。在理论上水平地表激发时,能量分布相对均匀,但采用真地表激发,目的层部份区域能量较弱,通过真地表进行炮点偏移后,能量分布得到明显改善(见下页图3)。从全区布设看,通过真地表布设后(见下页图4),目的层CRP分布均匀性变好(见后面图5)。

2.3 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激发方式

工区内可控震源激发效果较好,但是工区地表起伏较大[11],部份区域可控震源无法施工。根据地表起伏情况,在不同的区域采用不同的激发方式:

(1)在地表起伏不大的戈壁砾石区,采用可控震源进行施工。

(2)在地表起伏较大的山区,当可控震源无法施工时,采用井炮进行施工,以确保资料品质。

同时,根据地表和资料的变化情况,在不同的区域提前进行考核试验,优选激发参数,做到“试验指导生产”。

3 取得的效果

通过以上技术的应用,本次勘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浅中深层资料信噪比高,地层接触关系清楚,尤其是中深层,新资料信噪比明显高于老资料,浅层分辨率高于老资料(见后面图6)。

图1 加密前后剖面对比Fig.1 Encryption before(left),after(right)profile comparison

4 下一步采集建议

作者本次采用的真地表设计,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激发方式等技术,取得较好的效果,在以后的采集中可以借鉴。但是,在观测系统方面[12],还有需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4.1 覆盖次数

(1)浅层覆盖次数。本次勘探要求获得较好的浅中深层资料,设计时针对浅层进行加密炮排,浅层资料较老资料有较大的提高,但仍有提高的空间。

(2)横向覆盖次数。本次采集横向覆盖次数为6次,通过抽取不同横向覆盖次数的剖面进行分析:①当横向为3次覆盖时,同向轴连续性较差,资料信噪比较低;②当横向为4次和5次时,同向轴连续性明显增强,尤其是中浅层;③但当横向覆盖次数由5次增加到6次时,资料变化不明显,甚至有变差的趋势。因此,选取该地区横向5次覆盖就可以满足要求。

通过增加横向覆盖次数可以提高资料信噪比,但是,在横向岩性变化较大的地区,不宜采用太高的横向覆盖次数,因为横向岩性变化大会导致资料不能同相叠加,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起到负作用。

(3)纵向覆盖次数。本次采集纵向覆盖次数为21次,抽取不同的纵向覆盖次数:12 次、15 次、18次、21次。从实际资料看,12次覆盖资料较差,15次覆盖的资料比12次有较大提高,15次以后深层信噪比在持续提高。因此,在下一步设计时,纵向覆盖次数可以适当增加。

(4)纵向、横向覆盖次数对资料的影响。在总覆盖次数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抽取不同纵向和横向覆盖次数的剖面进行分析,不论是11×6 次与21×3次、14×6次与21×4次,还是18×6次与21×5次对比,纵向覆盖次数相对高的剖面均好于横向覆盖次数相对高的剖面。因此在该地区,纵向覆盖次数对剖面的贡献大,因为提高纵向覆盖次数(排列长度),有利于提高速度分析精度,提高成像效果。

4.2 面元

从不同面元的处理资料来看,哈山工区采用25m×25 m 面元的采集效果明显好于25 m×50m面元的采集效果。通过对哈山西的资料分析,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因此,在该地区采用25m×25m的面元合适。

5 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对该地区的资料有以下认识:

(1)该地区地表岩性变化快,地下构造复杂,采用小面元、高覆盖的观测系统可以得到较好的资料。

(2)由于地下构造复杂,横向覆盖次数不宜太高,增加纵向覆盖次数有利于提高资料品质。

(3)采用基于真地表设计以及不同区域采用不同激发方式等技术,可以改善资料成像效果。

[1]陆基孟.地震勘探原理[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1993.

[2]邓志军,倪宇东,陈学强,等.复杂山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J].石油物探,2002,41(1):15.

[3]唐湘荣,彭绪洲,陈新球.浅析浅层折射地震资料解释中炮检距的合理性[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0,32(4):341.

[4]王赢,贾烈明,朱艳保,等.可分面元三维观测系统浅析[J].石油物探,2009,48(3):299.

[5]渥·伊尔马兹.地震资料分析[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6]王华忠,徐蔚亚,徐北涛,等.DMO 和叠前时间偏移的共同起点[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2,37(3):224.

[7]DOYEN P M.Porosit from seismic date:A geostatistical approach[J].Geophysics,1988,53(10):1263.

[8]徐基祥,崔化娟.叠前时间偏移解析速度分析[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4,39(2):126.

[9]周怀来,李录明,罗省贤,等.各向异性介质储层数值模拟及波场特征研究[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0,32(4):345.

[10]曹务祥.疏松地表对震源信号的影响与施工方法改进[J].石油物探,2007,46(2):170.

[11]李喆,吴敏宁,何政委,等.基于RS和GIS的自贡市长山盐矿区生态环境评价[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1,33(2):222.

[12]何建军.致密碳酸盐岩缝洞储层地震监测方法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6.

猜你喜欢

面元工区浅层
融合泊松重建的激光语义SLAM系统
浅层换填技术在深厚软土路基中的应用
基于浅层曝气原理的好氧颗粒污泥的快速培养
关于铁路编组站减速顶工区标准化建设研究
精确发现溢流研究及在西北工区现场应用
耀眼的橘红色——河南省焦作市公路局养护工区养护机械队速写
岩心资料在大庆油田中浅层油水层解释中的应用
基于改进Gordon方程的RCS快速算法
煤层气排采产气效果影响因素分析:以延川南工区谭坪构造带排采井为例
浅层砂过滤器在工业循环水使用中的优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