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2013-08-05张冰
张冰
自2007年至今,甘肃高职院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率稳步提升,但随着全国范围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许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方向发展,弱化了高职毕业生的技能优势,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优势不再突出。
高职生就业现状调查
截至2012年年底,甘肃省有高职高专职业院校22所,占全省普通高校总数59%。高职高专在校生达16.16万人,占高校总在校人数37.48%。毕业生达到4.56万人,比1999年扩招时增长了7倍。截至2012年9月1日,甘肃省2012届高职(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20.42%。
为了解甘肃省高职院校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的具体情况,考虑到样本的普遍性及针对性,笔者在2012年10~12月期间,对甘肃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警察职业技术学院、兰州外语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高职院校的2012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发放328份,涉及74个专业点,回收调查问卷321份,有效调查问卷321份。占回收问卷的100%。在有效样本中,男、女毕业生比例分别是56.7%和43.3%。调查问卷从五个方面展开: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就业分布、就业意向、求职过程、就业指导。
毕业生就业去向状况
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调查结果表明,学校高职毕业生工作落实率仅为70.4%,有21.8%的毕业生根本没地方可去。
多元因素致就业率差异大,部分学校办学定位偏向。调查中,对比不同性别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男性毕业生的就业率为73.6%,明显高于女性毕业生就业率11.2个百分点,说明在就业过程中性别歧视仍然存在;公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74.4%,高于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13.9%。调查中涉及高职毕业学科七大类,结果表明,甘肃高职毕业生中工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为81.2%;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率最低,为59.1%;其他学科毕业生就业率依次排名为理科、经济类、建筑类、公安类、文史类。39.6%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只有64.6%的毕业生对所签约单位表示满意。
毕业生就业分布状况
西部经济发展导致输出型就业模式有所改变。高职毕业生就业分布是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就业单位所在地区看,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地区是西部地区,占64.6%,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输出型就业模式有所改变,本地对毕业生的“消化”能力增强。
西部地区加快城镇化发展,但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差异明显。近年来,甘肃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加快城镇化步伐,就业岗位增多,调查中根据就业单位所在地划分,73.3%的高职毕业生就业集中在省会城市和其他城市或县镇,只有11.3%的学生选择在农村就业;企事业单位、民营和私营企业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76.6%的毕业生的月薪在1500~2500元,就业分布与薪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薪资水平较低。
毕业生就业意向状况
理性就业观念增强。面对逐年增大的就业压力,高职生开始重新认识社会、审视自我,调查发现,毕业生认为影响就业的最主要因素中,55.9%的学生选择发展前景,20.5%的学生选择专业对口,有57.9%的高职毕业生愿意到中小企业工作,57.2%的高职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工作。只有32.6%的学生选择工资待遇,14.9%的学生选择工作环境。
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地域、岗位、单位性质。调查中,有56.1%的学生认为大中城市是最理想的工作地点;73.3%的高职毕业生就业集中在省会城市和其他城市或县镇,只有11.3%的学生选择在农村就业。59.5%学生认为最理想的工作单位性质是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55.8%的毕业生最理想的工作岗位仍然是管理岗位,只有17.5%的高职毕业生最理想的工作岗位选择服务岗位和操作岗位。
创业意愿正在增强,就业服务信息不畅。对自主创业的看法上,有80.7%的毕业生表示愿意进行创业;30.2%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是对政策的了解,74.1%的毕业生对创业的程序及所需条件不太清楚;32.7%的毕业生认为在创业问题上自己最缺乏的是信息,29.2%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是创业技能的掌握。说明政府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倾斜及市场服务机制的健全完善仍需加强。
毕业生求职过程状况
已经就业毕业生的求职过程分析。调查表明,已就业的毕业生求职时间在半年以内的占66.4%。59.7%的毕业生求职费用在500元以上,17.3%的超过1500元以上,费用主要用于参加招聘会、交通费、印制简历和公关。近一半的毕业生在确定就业单位前到过3·5家单位求职。
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和困难。求职中最困扰的事情:缺乏社会资本、就业信息不对称、就业政策受限制;最有影响的因素:工作经验;最需要的信息:需要更多公司介绍和招聘信息,希望公司员工能现身说法,增强感性认识。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调查状况
高职院校普遍进行就业指导。调查发现,毕业生接受的职业咨询或者得到的就业指导主要来自于学校老师、自己上网搜寻;就业信息、择业技能和择业心理辅导是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最需要学校提供的服务,分别占到37.4%、27.7%和25.5%。对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满意度调查中, 45.5%的毕业生认为一般,比较满意和很满意的比例也比较低。80.4%的毕业生对学校就业网站的满意度基本认可,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只有29.6%。
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调查中,83.5%的学生认为学校安排实习的时间和机会充分; 89.7%的毕业生认为实习经验对求职有帮助,希望增加社会实践课和实用性的课程。在就业指导方式上,有50.5%的毕业生选择经验交流,76.9的毕业生希望大学一年级就开始进行就业指导,说明学生意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一半左右学生缺乏职业生涯长远规划。调查显示,只有35.2%的毕业生表示自己清楚未来五年的计划,47.4%的毕业生不了解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步骤。33.3%的毕业生认为学校职业生涯辅导工作应该提供谋职技巧,23.1%的认为应该提供职业探索演讲或座谈会。
提高甘肃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与建议
教育、科研和服务地方经济是高等教育的三大重要任务。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提高质量,发展内涵的新阶段。从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学生多角度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是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必要途径。
政府加大投入,完善制度保障 政府及教育部门结合地区发展优势,积极落实推进高职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加强宏观管理和调控,营造公平、合理、宽松的就业环境。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健全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对于高职院校所需职业教育经费要列入各级市、州、县财政年度预算,确保及时到位。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政府各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同时要专款专用,进行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以媒体舆论宣传和引导为抓手,努力转变轻视职业教育的社会观念,积极营造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社会舆论氛围。
构建和谐市场服务环境,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政府继续深化人事和户籍制度,规范人力资源市场,改革加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招聘新员工的信息公开化、过程及结果的制度化进程;构建高职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平台,达成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和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信息互通共享,完善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随着兰州新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开发区的获准建设,甘肃高职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各院校要紧紧围绕传统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布局结构调整,自觉承担起为建设兰白经济圈、打造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和河西新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培养人才的历史任务,认真分析自身的性质特点、服务面向和办学优势特色,找准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加快发展同甘肃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密切相关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
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 甘肃省高职教育的发展应充分借鉴我国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发挥职教集团作用,深化校企合作模式,逐步由“借力”向“合力”方向发展,在合作的内容及形式上更加细致地进行研究及创新,构建共同利益平台,不断提升合作的层次,形成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融合体。推进“大职教”教育理念,实行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双规并行的教育模式,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创新行业、企业、学校合作、工学并行的运行机制。通过“订单式”培养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及教材的开发;企业提供定岗实习,共同进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将课堂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考取为社会行业协会、企业共同认可的相关职业资格认证,具备一定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拓宽就业渠道,在培训定岗期间企业支持学校兼职教师、学校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开展员工培训,达成学校、行业、企业三方共赢,有效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缓解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社会压力。
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学校要指导高职毕业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职业倾向,正确规划职业生涯,努力践行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并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为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奋斗。
根据学生学习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特点,笔者认为应将就业课程贯穿于学生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自我认知教育”课程,在大学二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大学三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指导学生时刻做好充分的择业心理准备与调试,运用就业技术技巧,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双选活动,及时择业,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
提升职业素养,以创业带动就业,全面增强高职生综合素质 作为现代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职业能力、职业意志、职业人格及信念。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创新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打破就业“瓶颈”问题,有效实现顺利就业;身为利益相关者,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全面增强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