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级齿轮轴裂纹分析及控制
2013-08-02南京高精齿轮集团有限公司江苏210012钮堂松
南京高精齿轮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 210012) 钮堂松
公司在为某钢厂板材轧机配套生产减速机过程中,一件直径1050mm、齿宽500mm左右、模数为24的Ⅱ级齿轮轴(见图1),经过渗碳淬火后,在磨齿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裂纹。为找出裂纹产生原因,本文从热处理工艺、磨齿工艺、组织形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图1 Ⅱ级齿轮轴形状
1.试验分析
Ⅱ级齿轮轴技术要求:材料为17Cr2Ni2Mo钢,渗碳淬火、回火后有效硬化层深3.7~4.2mm(550HV),齿面硬度57~61HRC,心部硬度33~42HRC。
Ⅱ级齿轮轴制造工艺流程:锻件毛坯→正火→粗车→无损检测→滚齿→渗碳→高温回火→去碳层→淬火→低温回火→喷丸→精车→无损检测→磨齿。
渗碳工艺为:在650℃和880℃下各等温2h,然后在930℃渗碳(采用循环渗碳工艺),渗碳后炉冷至860℃保温2h,出炉坑冷至零件表面温度在400℃以上,再进炉高温回火10h。
淬火、回火工艺为:650℃等温2h,再加热至810℃保温6h油冷,200℃低温回火24h。
2.宏观分析
裂纹的宏观形态分布如图2、图3所示,可以看出裂纹具有以下特点:
图2 裂纹的宏观形态
图3 有裂纹齿面的另一面
(1)裂纹仅处于磨削后的一侧齿面,且集中处于齿面根部磨削量较多的部位,另一侧磨量少的部位和其他部位均未发现裂纹。
(2)裂纹都集中在齿面的同一方向,而另一方向表面没有裂纹,形态呈弯曲状和少许网络状。
一般情况下,磨削裂纹只存在磨齿加工的齿面上,有时呈平行条状,有时呈弯曲网络状,其方向一般垂直于磨削方向,其宏观形态大致相同。
3.烧伤检查及材质分析
将齿面清洗干净后进行酸蚀烧伤检查,结果如图4所示,裂纹处的齿面有比较严重的淬火烧伤,而无裂纹的齿面均无淬火烧伤特征,在靠近齿根处只有轻微的回火烧伤。
图4 不同部位的烧伤情况
齿轮轴材质成分见表1。试验结果表明齿轮轴的各种化学成分均符合JB/T6395—1992标准。
表1 材质17Cr2Ni2Mo化学成分(质量分数) (%)
4.齿轮轴热处理质量检测
(1)齿面硬度检测 Ⅱ级齿轮轴裂纹处渗碳层表面硬度50.5~52.0HRC,不符合技术要求;另一侧无裂纹齿面硬度57.5~58.5HRC,有效硬化层深3.9mm,符合技术要求。
(2)裂纹处渗碳层表面硬度梯度 如表2所示,裂纹处硬化层深约3.20mm,不符合要求。
表2 裂纹处渗碳层表面硬度梯度
(3)金相组织检查 非金属夹杂物按GB/T10561—1989评定,非金属夹杂物为1级。在带有裂纹的齿上取样,无烧伤的一侧表层渗碳层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少量残留奥氏体和碳化物,碳化物呈断续的网络趋向分布(见图5),按JB/T6141.3—1992评定,马氏体2级、碳化物2~3级、残留奥氏体1级,均符合要求。中心组织为粒状贝氏体和少量低碳马氏体(见图6)。
图5 齿面无烧伤处渗碳组织 400×
图6 中心组织 500×
在另一侧有裂纹和烧伤处的齿面打磨抛光浸蚀后观察,淬火烧伤组织为淬火马氏体,回火烧伤组织为托氏体和索氏体。裂纹贯穿于淬火和回火烧伤区(见图7),经放大后其淬火和回火烧伤的过渡区组织如图8所示。
5.断口裂纹微观形态检查
在淬火烧伤处切取试样,浸蚀抛光后检查,表层有0.07~0.08mm淬火烧伤层,下面0.8mm处为回火烧伤层。裂纹由表面淬火烧伤层开始向中心扩展,贯穿于回火烧伤层后呈“人”字形,深度为1.0~1.3mm,平行于表面沿晶扩展(见图9)。
图7 齿表面烧伤区组织和裂纹形态 100×
图8 淬火烧伤和回火烧伤的过渡区的组织形态 500×
图9 表层白色为淬火烧伤区,黑色为回火烧伤区 50×
裂纹起始部位和裂纹尾部如图10、图11所示,裂纹起源于表层淬火马氏体区,穿过回火烧伤区,尾部处于渗碳、淬回火后的马氏体区。
图10 裂纹起始部位形态 400×
图11 裂纹尾部形态 400×
6.试验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Ⅱ级齿轮轴化学成分和金相组织合格,没有发现其他冶金缺陷,无裂纹齿面的表面硬度和硬化层深度合格,而裂纹处表面硬度和有效硬化层深度不符合技术要求,说明由于裂纹处变形较大,造成磨量增加而使得表面硬度下降和有效硬化层深度减少。
齿两面的齿根部位磨削量明显不同,磨量较多的一侧出现裂纹,而磨量少的另一侧无裂纹。裂纹出现在较严重的淬火烧伤部位,说明磨削量较大的一侧,由于砂轮与齿面剧烈摩擦,产生很高的温度,随后被切削液迅速冷却,使得齿面局部淬火,产生很大的热应力和组织应力,引起塑性变形。同时砂轮在剧烈摩擦时会产生强大的拉应力,当这些应力的合力超过材料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纹。从断口微观形态可以看出,裂纹处的齿面确实存在磨削烧伤现象,这与金相组织和硬度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微观检查结果断口沿晶断裂也与磨削裂纹以沿晶断裂为主相吻合,以上综合分析,说明裂纹的产生与磨削有关。
7.磨削裂纹的预防措施
要减少磨削裂纹的发生,一方面要保证齿轮轴热处理的内在质量,另一方面要选择适当的磨削工艺。当然其他方面因素也不容忽视,如材料的冶金质量、齿轮轴的磨齿条件和环境等。
(1)热处理质量控制。一方面要保证金相组织,如碳化物控制在1~3级,保证获得弥散分布细颗粒状碳化物;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为1~4级,获得细针隐晶马氏体,避免产生粗大针状马氏体,同时要控制残留奥氏体数量,防止齿轮轴在磨齿时产生组织转变,产生较大的组织应力。另一方面,通过优化热处理工艺,提高各方面均匀性,减少热处理变形,从而减少磨量。此外,低温回火温度要适当,保温时间要充足,改一次回火为二次回火;淬火后,齿面喷丸强化,减少氧化脱碳,以获得良好的表面强度和应力分布,从而提高热处理质量。
(2)磨削工艺控制 磨齿时产生的磨削热,使齿面磨削区域局部产生很大的热应力和组织应力。为了减少磨削热,减小切削力,尽量消除磨齿工序前后的冷热温差,重点考虑选择中软硬度的砂轮;改进磨削工艺、减小切削量,改善冷却条件,防止磨削温度升高。同时,校好磨齿基准,减少齿面两侧磨量不均,控制磨齿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