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绩效管理探讨
2013-08-02邓敏,陈彦
邓 敏,陈 彦
(武汉大学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湖北 武汉 430072)
大型仪器设备绩效管理的目的是使仪器设备最大限度取得好的绩效。武汉大学实验室种类多、设备管理复杂,学校实行二级财务管理体制下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存在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力度与使用效益不相称、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考核机制不健全等情况。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型设备的使用效益,形成规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绩效管理思路尤为重要。
1 武汉大学大型设备绩效考核基本情况
2011年底,武汉大学对175台03类4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进行了绩效考核,其中包括学校全部8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111台和随机选取的其他仪器设备64台。考核的设备分为共享型和科研型2大类,考核内容有7项(见表1),其中附加项包括国家级奖、一区论文、重大社会服务、新功能开发等,但不计入加权得分,只用于推选专项先进机组。
表1 绩效考核内容及其权重系数
参加考核的大型仪器设备年平均使用机时978 h,其中未达到额定机时的有103台,年使用机时≤200 h的22台,最少的年使用机时为16h。
共培训师生11 151人,其中年培训人员数≤20人的大型设备123台。
2011年参加华中地区“协作公用网”的测试总收入293万元,其中收入为零的大型设备114台。
2010—2011 学年度获省部级奖73项、发明专利156项(注:论文和成果可能使用多台仪器,数据有重复计算)。
发表三大检索论文2 385篇,而未涉及论文发表的大型仪器设备有45台。
校、院两级大型仪器设备公共平台开放共享管理的仪器设备使用效益普遍较高,课题组的仪器相对较差;理科学院较好,工科(含信息)学院相对较差。大型仪器设备绩效考核的方式、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和绩效评价的方法(目前为权重法)也尚且在实践阶段,还需进一步探讨和改进。
2 大型仪器设备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购置前期可行性论证不充分
从“211工程”到“985工程”建设,大型仪器设备是学校投入的重点。由于大型设备购置不关联设备拥有单位和个人的经济利益,所以争经费、占设备和重买轻用的现象比较严重。使用部门不能从学校整体利益出发进行前期论证,常出现新购置设备无法使用,或因相关配置不全造成设备不能正常运行的问题。这就要求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要从全系统和全寿命出发,对设备进行经济、技术的充分论证和综合管理。论证的内容包括:
(1)设备在全寿命周期内,为购置或维持其正常运行所需支付的全部费用,包括购置、使用、维修、保障直至报废所需的直接、间接、重复性、一次性的和其他相关费用;
(2)设备是否能适合教学的任务量和研究方向,是否具有开放共享的市场潜力;
(3)是否满足设备购置单位的稳定发展;
(4)是否满足全校设备分布的平衡性;
(5)是否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2 设备共享程度不够高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普遍认可使用科研项目经费购置的设备“谁买谁管,谁买谁用”的设备产权归属,每个实验室都搞“小而全”,缺少开放性的共享网络系统[1-2]。一些实验室长期处于封闭式管理状态,教师也不乐于开放共享“属于自己”的设备,也不愿增加工作量。大型设备因此被所在单位或个人掌管,开放度和共享度很低,其他部门很难借用或共享。
在学校的管理中,对设备管理和使用等部门缺少有效的调配或跟踪监管等管理机制,不能做到有效地调节和及时化解设备使用过程中的供需矛盾。使用部门与设备管理员都缺少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
2.3 大型设备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高校的设备管理和技术队伍在其总体结构上开始向合理化、专业化、年轻化发展,整体素质也有了一定的提高[3]。然而,高校设备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主要有以下2方面的问题:
一是校领导和学院领导关注不够,在人才培养、使用、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缺少客观的测算和公正的评价,在人员培训、人才引进、经费投入等方面也考虑较少,其结果是学院设备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流失。
二是设备维修和管理人员没有把工作与教学科研结合起来。长期以来,高校对这支队伍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必要的激励、培训机制,造成设备管理和技术人员积极性不高、队伍不稳定、发展缓慢,这支队伍的整体水平跟不上设备硬件建设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备的先进功能在教学和科研中的充分发挥[4]。
2.4 设备维修和功能开发经费不足
单位购买大型设备通常只注重用于自身科研项目的功能,而无心仪器设备其他高级功能的开发利用。对于大型设备的使用、功能开发和维护保养等工作,都不能积极主动去做,导致设备使用率偏低、故障率偏高。另外,学校的设备经费支出中用于设备运行的费用以及设备更新改造或维护保养等费用不足,也使大型设备得不到很好的保养和及时的维修,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转。
2.5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探索
为了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需要建立一个综合评价仪器设备的指标体系和一套科学的奖惩制度。这一指标体系应既可考核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使用效益,又能衡量共享管理和其他管理情况,以改进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5-6]。通常,大型设备的利用效益主要由利用率、对外服务、科研成果、人才培养、新功能开发等指标构成,给每项指标赋予相应的分值,就可在一定程度上衡量出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经济效益也是衡量仪器设备综合运用的重要指标。
经济效益评价主要针对有收费项目的设备,考查的基本数据包括:培养人数、实际使用时间、故障停机时间、年设备收入、年运营成本(材料费、人员费、维修费、水电费、管理费等),超期使用年限。还应该考查以下经济指标:测试数据的有效率、利润率、完好率、运营成本指数等。
3 强化大型设备绩效管理
3.1 设立大型设备的开放共享补贴
武汉大学设立大型设备开放共享补贴,用于支持学校教师、科研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承担的重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使现有大型设备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用户可以使用补贴经费支付大型设备的部分测试费用,使大型设备的利用率得以提高。通过收取测试费,使大型设备管理人员的劳务和设备运行费得到补偿,实现大型设备运转的良性循环。武汉大学已经制定“武汉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补贴办法(试行)”,明确了开放补贴的申请、审批、使用和账务处理、奖惩办法等流程,并开发了武汉大学开放共享补贴系统,实行网络化操作。
3.2 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成学科的交叉和相互渗透,各专业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越来越密切[7],这就需要高校探索适合校情、形式多样的大型仪器设备建设与管理模式,改变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的封闭状况。
(1)将一些通用性强、服务面宽的大型仪器设备集中在校级平台,由学校投资建设,依托院系管理,面向全校师生开放服务。以武汉大学为例,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大型仪器设备较多的学院,可建立院级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在优先保证学院或学科内共享的前提下,积极对院外甚至校外开放共享。
(2)鼓励公共平台开展大型设备的共建和托管。通过补贴购置经费或测试费,鼓励课题组将大型仪器设备交给公共平台管理,公共平台提供托管服务。
(3)全面推行大型设备的有偿使用,利用经济手段推进开放共享。测算大型设备的运行成本,确定大型设备的收费标准。
(4)建设学校大型设备开放共享的统一门户网站,并实现与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设备与优质资源共享系统”、科技部“国家大型科学仪器共享网”和湖北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公用网”的数据交换。
3.3 加强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设备管理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是管理者[8]。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仪器设备的运行状况和使用效益,他们应具备对仪器设备的功能开发、使用、管理、维护与维修的技能[9]。学校应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提出具体要求,培养实验技术人员的竞争意识。要加强对实验技术队伍的管理和培训,组织学习交流;对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参加国内外培训与学术交流给予经费的补贴;鼓励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参加项目申报,进行大型仪器设备的功能开发。
3.4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1)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管理效益考核制度。制定科学的大型仪器设备的效益考核评价指标,考核结果在全校范围内布,并与奖励、维修经费、管理人员个人绩效、开放补贴、新设备的购置挂钩,实施对大型仪器设备的目标管理,以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投资效益。
(2)大型仪器设备运行维护及维修制度。要确保大型仪器设备运行良好,一是必须提供足够的运行维护费用,每年应落实一定比例的运行维护费[10];二是必须按照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大型仪器设备,出现故障及时维修,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11]。
(3)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一是定岗定编,对大型仪器设备设定专人管理,使管理人员明确自己的工作范围和职责;二是领导高度重视,制定引导政策,努力增强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责任感,为实验技术人员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三是改进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评聘办法,对实验技术人员的业绩考核和职称晋升,不仅要考核工作量、发表的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更应注重工作质量和工作状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办法,把大型仪器设备的服务和管理水平、使用效率、开放共享程度以及社会服务功能等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12]。
(4)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档案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档案,做好大型仪器设备的信息管理工作[13]。可利用校级平台建立大型仪器设备目录,加大对设备适应性和技术、测试性能的宣传工作,促进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和共享利用。
4 结束语
探索大型仪器设备建设和管理的长效机制,推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科学配置大型仪器设备资源,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将是各高校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的一项重点和热点议题。对于共享网络信息技术、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机制、大型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大型设备管理绩效评价、设备效益评估体系和效益评价方法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References):
[1] 王仁荣,王兰典.河南高校精密贵重仪器使用效益调查与思考[J].实验室科学,2006(3):123-125.
[2] 张磊,郑筠.科研人员绩效评估综述[J].中国科技成果,2005(4):58-60.
[3] 谢焕忠.新形式下高校科技工作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6(10):28-30.
[4] 杨帅,任金妮.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和运行机制创新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2):157-158,162.
[5] 杨帅,韩超,任金妮.高校贵重仪器设备管理机制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2):123-124.
[6] 孟秀转,孙强.信息化的绩效评估、审计与优化[J].软件工程师,2003(11):63-64.
[7] 李小寒,王兴邦.加强政策法规及机制研究,推动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2):10-13.
[8] 文泽军,宾光富,李萍.健康维护理论与现代设备管理关系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6):160-162.
[9] 薛鹏.基于绩效改进的信息化教育装备的管理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10] 阮学锋,镇真柏,雷川华,等.高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价值当量评估法初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2):151-154.
[11] 王凤贵,吕天兵.高校国有资产(设备)减支增效途径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21(6):146-148.
[12] 毕卫民,王连之.构建多元化共享服务体系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6):100-102,127.
[13] 王金爱,王忠,郝英,等.加强大型仪器设备管理 保障教学科研需要[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5):155-15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