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一般法则”与“特殊性描述”的辩证关系
2013-08-02广东省四会市教育局教研室526200吴国华
广东省四会市教育局教研室(526200) 吴国华
地理一般法则是把个别的、局部的、分散而具体的地理事物,按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总结、综合,从而得出概括性的结论,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是共性知识,是地理的核心知识。
地理主要有三方面的一般法则:
(1)地理规律类(如分布规律、过程规律)
(2)原理性(如气候因素、要素相互作用原理)
(3)地理方法类(如认识区域特征的方法、比较的方法、读图的方法)
特殊性描述是一般法则下更具体、更细化的描绘(某一区域的某一地理事项),是更具个性的事物或特征,是个性知识。如刚果河入海口没有形成三角洲。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一般法则是地理的核心知识,师生都高度重视,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进行归纳和概括,形成知识网络。而特殊性描述只是某一区域的某一地理事项,虽然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但它只是作为形成一般法则的案例材料,所以师生并不把它放在心上,分析完后就晾在一边。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课堂学的是共性,考试中试题出现的是个性(提供某一区域的背景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彼此之间的脱节,导致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考试作答只能生搬硬套,套答案,答不到点子上。深究原因,是因为地理教学中没处理好一般法则(共性)和特殊描述(个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1. 要善于分析总结哪些是一般法则,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气温是中学地理知识重要组成部分,但统观中学地理教材,并没有完整的章节专门描述气温,而是分散在不同的章节学习。因此,学生对影响气温差异的因素比较乱,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如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可概括为:
① 位置: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纬度因素导致太阳辐射的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
② 大气:包括锋面(冷锋、暖锋)活动和天气(晴天、阴天)状况。
③ 地形和地势:高大地形起屏障作用,因此山间盆地、河谷气温往往偏高;山地同一高度,阳坡比阴坡气温略高;随海拔增高气温降低。
④ 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⑤ 植被: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气温变化小于裸地。
⑥ 水文: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等,反射率低,温差较小。
⑦ 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营林与毁林、兴修水库与围湖造田等活动对气温都有很大影响。
上述因素中,纬度因素导致太阳辐射差异是根本原因,为“一般法则”,其他因素的叠加形成气温差异的复杂性,为“特殊性描述”。
2. 教给学生方法
地理空间尺度有大有小,并有一定的等级,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要对尺度大小进行选择。从一般情况看,随着尺度增大,空间异质性就降低,因为其间很多细节将会被忽略。也就是说,地理空间大尺度上我们应关注空间整体的特性(一般法则),小尺度上我们应关注空间的细节(特殊性描述)。学生要学会把握一般,围绕个体作具体分析,看特殊中有哪些适合一般的,使特殊还原为一般。
【例一】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完成(1)~(3)题。
图1
(1)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 D. 太阳辐射 C. 土壤 D. 降水
(2)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 B. 洋流 C. 土壤 D. 降水
(3)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 B. 洋流 C. 太阳辐射 D. 降水
分析:樱花开放迟早的决定因素是热量。樱花开放时间最大的差异表现为南北变化,自南向北樱花开放时间逐渐推迟,这符合气温变化的整体规律(一般法则)。仔细观察,纬度相近地区(M、N、P)还存在东西海岸、内陆与沿海的差异(特殊性描述)。N附近有暖流流经,热量比M充足,因而开放日期比M早;P为山地,地势比M、N要高,樱花开放日期要迟。M、N、P三地樱花开放日期虽然不同,但决定因素还是热量,遵循整体规律,这样,特殊也就还原为一般。此外,就本州岛来说,是大尺度的,应关注空间整体特性,M、N、P为小尺度,应关注空间细节差异。
3. 注重一般法则和特殊性描述相结合
也即是说地理教学时应先从一般情况出发,教给学生一个作答这一类题目的模式,这就是建模过程。当然这个套路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只有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并找到区别于其他的特殊所在,才是地理答题过程的完整思路。
【例二】读图2,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
图2
分析:大河入海口一般会形成明显的三角洲,但刚果河入海口没有形成三角洲。在这里,仅仅注重一般性法则,已不能圆满解释“特殊性”现象出现的原因。对“他处所无”的地理现象进行阐释,还必须先从一般性法则出发。三角洲是河流流入海洋或湖泊时因流速减低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形成三角洲,应具备以下条件(建模):(1)丰富的泥沙来源。(2)海洋或湖泊的侵蚀搬运能力较小,使得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不被波浪和海流或湖水冲走。(3)河口外海滨区地势平坦,水深较浅。对照一般法则,结合该河流具体情况就可以得出其区别于其他的特殊所在:(1)河流携带泥沙少。刚果河流域为热带雨林气候,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中部为刚果盆地,泥沙沉积其中,到河口处的极少。(2)入海口附近,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泥沙不易沉积。(3)刚果河口的地壳运动显著,地壳的下沉运动使得刚果河口的泥沙随之下沉。
4. 加强地理逻辑思维训练
东北师范大学袁孝亭教授说过:地理内在核心是逻辑,地理之美在于逻辑美,在于推理和乐趣,如何在轻松愉快中牢固掌握知识,其法宝在于逻辑。只有清晰和正确逻辑才能称为知识正确到位。地理逻辑思维其美感在于能使学生尽快掌握知识而不是能较长久记住知识,这也符合地理高考的宗旨。因而,地理教学中无论是一般法则还是特殊性描述都需要用系统逻辑教给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地理略图和黑板绘画,尤其是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讲清地理规律的基本原理,透彻分析地理知识间的因果关系。要让学生在彻底理解地理规律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掌握地理规律,再用自己的语言去概括和表述地理规律。不要让学生在没有理解地理原理的情况下,急于去背诵表述地理规律的词句和理想化的图式;不要代替学生去提炼和归纳一些规律的无意义的“简语缩词”,如洋流分布规律的“北顺南逆”、“南顺北逆”;不要过早教给学生所谓的“窍门”,如用“右手法则”“左手法则”去套南北半球“气旋”“反气旋”的旋转流动规律;更不要让学生死背地理规律的结论。
地理一般法则是教学的核心,特殊性描述是一般法则的灵活运用。教师一定要站位高,把握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围绕个别作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