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离群孤雁王宝康

2013-07-31沈平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2013年6期
关键词:美术

沈平子

他是留苏美术家33人中没有作品参展的3人之一

初春北京,大雁迁徙。伴着连日不散的雾霾天气,怀着一颗急切而忐忑的心情,笔者前往中国美术馆参观“20世纪中国美术之旅——留学到苏联”美术作品展,这是为纪念新中国公派青年美术家留学苏联60周年,中国美术馆组织策划的重要学术项目之一,旨在通过上世纪50、60年代30余位美术家留学苏联期间的作业与作品及大量图片、手稿、实物等文献资料,立体地反映他们学习、研究、创作的成果,真切再现那段特殊年代里的火热生活和艰苦奋斗的求艺之路。这也是留苏一代美术家群体第一次集中亮相,400多件作品汇聚一堂,蔚成风采。而我的搜寻重点却放在一个人的身上,那是十多年前在与山东师范学院张鹤云教授通信时,被他经常提及的挚友王宝康,他们同在1942年考入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图案系,从师蒋兆和、李旭英、王青芳诸先生,特别是随万板楼主学习木刻,参加当时的师生联展、印制木刻集等经历,难以忘怀。张先生数次来函回忆艺专旧事,叮嘱我了解有关王青芳、王宝康师生事迹,使我有种重任在肩的感觉。他在十年前致我的信中这样写道:

遵嘱把《美术教育家——张鹤云》一书的“感言”寄给您,原书有王宝康与我的照片。对于王宝康在戏剧学院自缢前后的详情很想知道,但是没有通话,顺便您可探讯,待见到您时可详谈。他是我唯一的挚友,如同手足。舞美系有位刘元生您可找他问问。我与王宝康在1945年合资买到一套昭和版的《世界美术全集》一直放在他屋子里。我们在一起有许多照片,他爱照相。另外他从苏联回国后在烟台画了许多画,这些东西丢失很可惜。文革前舞美系的师生对他都很熟悉。……

按照张先生的嘱托,我曾拜访过刘元声先生及其他几位曾经的同事,查阅过有关王宝康的资料、档案,也在中央戏剧学院东教学楼的舞台美术系走廊中欣赏到有王宝康签名的油画人体作品。我知道他也是当年留学苏联美术家群体中之一员,所以抱着无限的憧憬,幻想着能够一睹他的更多的绘画作品和资料,然而反复穿梭于美术馆两层展室之中,仔细观看了每一位画家的每一件作品和相关资料后,除却在几幅旧藏照片合影中发现了王宝康的身影外,绘画作品是一件也无,意料之中又有些怅然失落①。我在张先生寄赠的几种书册中都读到过刊印的王宝康所摄照片、所绘肖像作品和与友人的合影,望着他当年意气风发的面容,遥想这样一位勤奋上进、富有艺术才华者最终过早地离群而去,感受到世间的艰辛坎坷,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哀,更是一个特定时期内国家上演的悲剧片段。在《鹤云感言》中张先生回忆了青年时代的几位朋友,对他们都在“文革”中死于非命,赍志而殁,做了那个时代的殉名者感到悲痛,“他们的先我而去,使我多少个日日夜夜神思不安。这原因是我们当年曾发过誓:共同革命,共同在美术事业上努力,谁如果先离开这个世界,活着的一定要写文章纪念。时间过去多年,我却始终没有实现这个誓言。现在,当这本书即将出版的时候,我愿此书能带着我苦涩的虔诚,寄托我的哀思。但愿他们的不幸永远化作历史的烟尘,让逝者于九泉安息。” ②十年之后,张先生也驾鹤西去,这些短略记述的文字和留存于画册中的影像,给人以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笔者不揣浅陋,将多年来搜集资料整理成文,意在告慰前辈,请教读者,不当之处尚祈指正。

他是沦陷时期国立北京艺专办学最后一届毕业生

王宝康,别名金艺、徐涛,1923年7月10日(农历癸亥五月二十七)生于北京,这是一个破落的封建大家庭,也是一个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书香门第,伯父都是科举出身,父亲最小,是唯一的“大学毕业”,有着维新思想。兄弟姐妹共七人,大哥受到祖父的爱,二哥得到父亲的宠,排行第三的王宝康则与乳母一家生活共处,过早地品尝了人间冷暖,养成倔强、孤僻的性格。在他十一岁那年,父亲病逝,家道随之破落,大家庭解体,家庭生计苦难,不得已,出售了城里的老房子,母亲带着子女迁到南城居住,就读于东华门孔德学校的王宝康也就离家住宿校舍。该校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教授李石曾、沈尹默、马幼渔、马叔平等名教授于1917年底创办的一所新型的学校,注重学生自由发展,这从该校的校歌中可以体会出:“孔德,孔德,他的主义是什么?是博爱,是研究人生的真理,是保守人类的秩序,是企图社会的进步……”。学制为初小4年,高小2年,中学4年。1924年增设大学预科2年,同年又成立了幼稚园。学生男女兼收,初期入学者多为创办者子女,李大钊、刘半农、齐如山等人的子女也曾就读于此。该校的教育宗旨是不仅把学校办成读书的场所,还要使她成为人格培养的摇篮,要熔冶“思想的人”、“情感的人”和“实际创作的人”为一炉。废除对学生的体罚,重视实践,重视国语、法语、美育、音乐、美术。学校基础设施齐全,有各类科学试验和文体活动场馆。教师水平极高,国文老师有沈尹默、周作人、钱玄同、冯至等,法文教师有李霁野,美术教师有王子云、卫天霖、王青芳,讲授图画、手工等课程,王青芳的“万板楼”就是与国学家钱玄同先生所用备课室相邻工作间的大门洞改造而成的,这样的教育环境,培养了王宝康对美术的爱好。著名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戏剧家马彦祥、作曲家吴祖光、美术家蔡威廉、演员于是之等都曾在该校就读。

抗战爆发北平沦陷那年,他考入了北平市立第二中学读初、高中,上学期间,自幼素好美术的他,开始从事广告副业以谋贴补学费,得经济上的自立。1942年高中毕业后,他本来想投考医学院,未能录取,于是转入国立北京艺专图案系,同时被录取的同学还有张鹤云,师从蒋兆和习素描,图案教授为李旭英。当时沦陷区生活已经日趋贫困,艺术教育受到日伪控制,课业教程难以正常实施,校风不振,学习空气低落,学生显得异常散漫,且学习艺术毕业后出路狭窄,为了维持家庭生活,他不得不找一个可以吃饭的路子,于是又于翌年考入北大农学院农艺系,成为1944-1945年间同时在两所学校就学的奇闻。

有关王宝康在国立北京艺专就学时的资料不多,只是在1943年6月26日举行的万板楼主王青芳师生联合木刻展览中得见他的名字在内,该展意在倡导木刻艺术,计有王青芳、闻青、玄璈、焦荣吉、徐青之、张鹤云、崔瑃、陈振民、靳铮、简栖、徐承振等出品,在稷园特别展览室展览三日,成为与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校长王石之为沟通中日文化、发扬美术起见,聘请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版画教师平塚运一先生,举办暑期创作版画讲习会,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多家报纸广为刊登报导及展览特刊,如介绍王青芳“从身艺坛二十余载,作鱼绘马为人赞许,木刻石刻尤为社会所称道,每日刻板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刻有三国志、离骚篇、民国演艺、明清各代名人像传等,并由现在教育家像,及吉祥图案、佛教图像、公教图像等极多,意在万板而不自足的。先生制印亦有独到处,刀笔苍老脱古人法,自称一家法,实为当代艺坛之埋头苦干者,此次出品,多实用化,如信笺像、墓铭像拓、吉祥扇箑格言等,实为从来所未见者。”“张鹤云,系艺专图案科之高材生,工于素描并专于社会素描及图案国画等,此次参加作品,多为人生寓意幽默漫画等章幅,却为多方面的发展者。”“王宝康君、张奇兰女士,从师万板楼主,素日刻苦,成绩颇惊人,此次均有杰品展出”。有评论指出,年初由金力吾、杨鲍(后改名杨大辛)筹办的津京木刻展,取材多向于工人生活层,表现工人的生活,表现的穷而不可再穷;北京各家取材则不尽然,亦有寻向于无产可破的生活层求材料,但亦有刻些风景之类的东西,这也不能说是向不该再走的路子。同年8月,由王青芳编辑油印手拓本《燕京木刻》集印发行,封面设计简洁明快,左侧竖行刻有隶书体“燕京木刻”字样,外饰鱼鳞纹饰框,点名创作的手段为木刻,与书中内容十分贴切。封一以朱墨二色上下套印出“燕京版画”和作者名单:平塚运一、丁延礼、王青芳、王宝康、马立鳌、孙明三、徐承振、徐森霞、张止戈、张鹤云、陈文皋、陈振民、崔瑃、焦荣吉、靳铮、默铸、关继华、张永和。并署:燕京木刻一集出品者三十二年十月拓。中间用蓝色加盖“壹”字,原定每季度集印一册,可惜尚无发见其他版本。因作品中多无作者署名,故此名单,至少让我们了解到作者的组成情况。全册收入作品五十八幅,每页一幅。作品的内容、创作风格多样,有直接描摹古代画像石、瓦当风格的车马农耕、神话故事,也有显然受到国外木版画影响的建筑、舞蹈题材,人物头像、花卉风景、运动劳作、古都遗迹、市民生活应有尽有,反映了这一时期北平生活的现状和木刻工作者的创作水准。

此外,1945年6月间北京刻木木刻会于中央公园行健会举行联合木刻展,数十位青年作者参展。展后由联合木刻展览会编印《中国木刻选》一册,何其巩题签,书前有梁以俅序文一篇。整体图案为一古代彝器钟鼎,以淡兰色印刷,十五页。该书收入孔石、王青芳、王宝康、白川、艾杲、李锟祥、林之、徐侠、唐达、张鹤云、陈文皋、陈葆真、叶未行、杨君方、铭心、默铸等十六名作者的作品的共计二十五幅。主要反映了都市社会风光和下层民众的悲惨生活情景。有此两例,王宝康此一时期从事艺术创作亦可得见一斑了。当然,这只能算是专业以外参与的业余美术创作活动,他的图案设计毕业创作是否保存下来,有待探求。

平塚运一,明治28年(1895年)11月17日出生在日本根县。曾为日本国画会会员、日本文部省美术展览会监查。昭和10年(1935年)在东京帝国美术学院教授版画。其作品技法取自中日古代木刻传统,更钻研各种西洋版画,磨练成为无所不到,无微不至的纵横手腕,形成明净、典雅的特质。此次在北京艺专举办木刻讲座除将历年作品全部公开展览外,还特将为日本国宝的法隆寺百万塔纳经和古来发达于日本的贵重佳作版画及敦煌、西藏等地发见的古版木刻、明清时代的中国木刻版画精品,也携来同时展览。展出日期为6月25日至30日,讲座日期为7月1日至14日,北京艺专、北京大学、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学生踊跃参加,一定程度上对京津地区木刻活动的开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平塚运一于1962年移居美国达33年,在华盛顿等地举办多次画展。昭和52年(1967年)日本授予他勋三等瑞宝徽章。于平成9年(1997年)11月18日心脏病突发逝世,享年102岁。他是日本传统版画唯一的也是最后一位画家,在世界版画界享有很高声誉。

王宝康于1945年7月抗战胜利之前自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毕业,成为沦陷时期该校办学的终结者。以后教育部接收北平教育机构,特设北平临时区大学补习班,由陈雪屏负责。伪北京艺专被编为补习班第八分班,以邓以蜇为主任,至1946年7月结束。再由徐悲鸿应教育部聘北上接收复校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开始了该校办学的新篇章。

自北京艺专毕业后,王宝康继续着在北大农学院的学业。就学期间,经黄海介绍于1946年9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从事学生运动,并通过绘画、演剧进行宣传,在各项活动中表现积极,圆满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如1945年9月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伪专科以上学校在校生、毕业生甄审办法”。当时北大农学院被编为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的“第四分班”,强令等待甄审。地下党开展了反甄审斗争,因为关系到广大同学切身利益,大家同仇敌忾,奋起反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使运动取得胜利。1946年春天,在北平地下党的统一部署下,农学院也组织去张家口解放区的参观活动,学习到革命理论,参观了学校、工厂,与各方面的代表人物进行了座谈,受到了晋察冀边区党政领导的接见。王宝康随团参加,对其人生观的确立影响甚大,当看到了解放区的木刻创作后,激发出对新兴艺术的热情,曾有投考军艺的志愿。1947年“5·20”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剧团演出《凯旋》等反内战活报剧等等,都有他的身影。1947年9月他自北大农学院毕业后到青岛国立山东大学农学院农艺系作助教,1949年2月离职返回北平,由朋友介绍加入华北大学第二文艺工作团工作,负责演出宣传。以后华大三部合并到新建成的中央戏剧学院后,初在该院话剧团工作,以后调到舞台美术系任教。

他是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中国留学生支部委员

新诞生的人民共和国为了尽快培养新型的美术专业人才,推动美术教育、外国美术史等专业教学走上正规化道路,采取了选派留学生到苏联学习和请来苏联美术专家举办训练班等举措。中央戏剧学院在20世纪50年代初,也注意培养高级戏剧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选派青年教师赴苏联学习导演艺术、舞台美术,赴德国学习德国戏剧等,同时聘请外国专家来学院执教,系统地讲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及专业教学法,对培养外国戏剧人才起到了很大作用。

王宝康受中央戏剧学院推荐,于1954年9月至1955年8月在北京俄文专科学校学习,同期学员有马运洪、冀晓秋、周本义及学习话剧导演的徐晓钟。这些人大多经过学院选派,再经过严格的政审选拔和文化考试,注重品学兼优,有过长期革命和工作的经历,且在国内学习、工作时专业优秀者自然是首选。按照当时教育部制定的选拔程序,他们在学校推荐的基础上先考文化课,内容包括政治和语文,文化课合格后再进行专业考试,两项合格后成为预备生,进入北京俄语专科学校集中学习,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俄语,同时接受体检和忠诚老实运动的审查,前后经过近一年的准备后,按照组织要求赴苏联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目的性和针对性非常强。王宝康赴苏学习的最初安排是“以提高剧场艺术家的业务技术的三年制”研修生课程学习,在最终确定选课前,王宝康曾致信先期抵达列宾美术学院攻读舞台美术专业的研修生齐牧冬,了解那里的学业情况。齐牧冬当即十分热情地回复一通长函,详细地对选择专业、学习课程、生活需求等做了说明,从中可以读到那群青年学子的勤奋刻苦和对祖国的挚爱,是份极为难得史料。原信如下:

王宝康同志:

来信收到,大学生一般问题,周正已作较详细的回答,我想谈一下研究生的问题。

我的情况是这样,刚来时也准备完全和研究生一样,准备一年后进行哲学考试和业务考试,如通过则从第二年起即进行毕业创作,准备硕士学位的考试,第二年、第三年完全是字工作的,这样做对我来说困难很多,假如说第二年初就要进行哲学考试,那么现在我就要化下很多时间去准备哲学(给准备的书籍,我已寄给罗工柳同志)很多书不精通,甚至没读过,再加上俄文不好,我是很难想象,另方面我的绘画基础不好,化上整三年时间也难赶上苏联研究生的水平,素描还不太困难,油画(живопись)的颜色我们是很贫乏的,要用我今天的水平去作研究生的硕士学位考试创作,是很难通过的,就是延长一年也不顶事,因为这里的研究生水平要求很高的,去年本校毕业的,相当优秀的同学,《水来了》的作者,还没考上研究生呢,同时苏联说也不能因为中国研究生而降低要求,因此学校委员会决定我在“为提高剧场艺术家的业务技术的三年制”班级里学校,具体的就是第一年同四年级一起,第二年五年级,第三年进行毕业创作(大学生的毕业创作),这样的处理时很合适的,但这是特殊的临时性的处理,是不是以后中国研究生如不够格的都是那样处理呢,不知道。假如你也能和我一样的学,学校方面允许的话,那倒是很好的。假如不能够那样,倒不如改大学生,不过这要你自己考虑,我不知道你的绘画技术水平怎样,这的同学建议说,假如你的油画、素描水平和罗工柳差不多,那还是成为大学生好,去这儿六年毕业那是很不错的,非常结实。当然前提是能在我这样的三年制班级里学习,研究生不仅是技术上赶不上的问题,基础不好,勉强学三年获益不大,拿我个人来说,刚来时要和研究生一样学,我正急得想上吊,俄文不行,技术不行,还要考哲学,哪里来那么多时间?这些报导供你参考。俄专很难改动,到美术科后科向留学生管理处的徐主任要求,他也知道我今天的情况。

学习是紧张的,但完全可以胜任的,而且逐渐的就能较愉快的进行学习了。

生活上没什么需要,不必带什么味精等等,平时画画穿的较好的布衣可以带些来,旧内衣内裤等也都可带来穿,穿破了当抹布,画油画需要很多抹布,旧抹布还很难找呢,因此每当穿破一条短裤内衣时还蛮高兴呢,“抹布又有了”!

可以准备一条运动长裤,准备滑冰,锻炼用。

最好能有一部《俄华大辞典》,学校发的中号字典很实用,但假如另外能找到一本小的袖珍字典,那则更妙,放在口袋里,随时随地都可以查,这样对学校俄文帮助非常大,如果有,请你也代我买一本(钱找我爱人胡青拿,你认识她吗?)实在太想望有一本三吋的小字典了。

俄文业务单字学不学都可以,我们的单字主要是美术上的单字,来到这里来学也不迟,但俄专学的基础俄文要掌握很好,特别是常用的动词,要能用,要熟记。

你可以找一下西欧剧场史、戏剧史、服装史等中文版,研究生有这些课,我现在没有中文很困难。俄文的翻译剧本很需要,可收集一些或向文化部请求,因为我们去向剧场学习看不懂戏,很难学到东西,我们的创作一下子看俄文剧本也是困难的,这些书可以合起来购置,不必每人一套。

舞台美术是完全和绘画系一样学,四年级开始分班,有指导教授。去年我们向文化部请求了一笔用费购置用具,您们要和美术的同志合起来,完全一样就可以了。画衣做普通蓝粗布的就可以了,太好了反而穿不出来。颜料可以不必带,这里又便宜,又好。

去到莫斯科后,苏联高教部将会给你们开介绍信,你们的系应该是“Театрально-декаративная живопись”(剧场布景绘画)这就是舞台设计的课系,去年为了这名称,搞了好久周正还分配到使用艺术学院去了呢。去俄专确定系别的时候就要弄清楚来,免得麻烦。

研究生需要几张自己的创作或者写生、素描,到校后校方需要看的(大学生不必)。

现在我的功课还那样,除了每天五小时的素描、油画外,每周有俄文8小时,戏剧史二小时,服装史二小时,其他时间半数是进行创作(设计剧本),除了创作外,我化很多时间去学俄文,我的俄文进展很慢,你怎么样?

过二个月我将和四年级同学一起下剧场实习二个月,大学生是去集体农场写生二个月。

六月份可能有美专的二年级老同学回国来体验生活,他们会找你们谈的,罗工柳他们都认识。

零零碎碎就写到这里,请原谅我写得比较零乱。

热烈的握手。

问马运洪、冀晓秋、周本义同志好,并请原谅不另写了。

齐牧冬 30/Ⅲ

王宝康接受了齐牧冬的建议,根据自身的业务能力来衡量,认为无法胜任如齐牧冬那样的“为提高剧场艺术家的业务技术的三年制”学习,希望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争取学习原来系里决定的“绘景”专业,经报请学院领导,并会同俄专及文化部研究决定,变更为舞台美术“戏剧技术与戏剧布景”本科专业课程学习。1955年9月,他与第三批赴苏学习美术留学生12人一道踏上北行的列车,从满洲里出境,穿越无边的森林和广袤的大地,经过七天七夜的旅途,到达莫斯科,再继续前行,到达涅瓦河畔,在那里,开始了崭新的留学生活。

在20世纪50年代,根据国内外形势的需要,中国派遣留学生去苏联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及文化艺术,从1953年到1961年,曾前后分7批33人学习美术,其中除李葆年进入穆希娜高等工艺美术学院、李春进入莫斯科大学学习外,31人都在圣彼得堡(时称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该院全名“列宾绘画雕刻建筑学院”,设绘画、雕塑、建筑、舞台美术、美术史论5个系,是俄罗斯历史最为悠久的最高美术学府。其中罗工柳、伍必端、王克庆、齐牧冬、许治平在国内已是青年教师并有工作经验,主要前往苏联研修,学制3年;其余作为本科生入学,绘画(油画)、雕塑、舞台美术专业为6年制;美术史论专业为5年制。

有关王宝康留苏生活的记录几乎不存,只在他后来填报的多种履历表中得知曾经担任过苏联列宾美术学院中国留学生党支部书记及列宁格勒中国留学生党总支书记。从相关资料介绍中,我们能获取这批艺术学子当时学习、生活的一些情况,作为其中的一员,他当时的情况也就相应有所映现:在本科教学上,前3年为基础训练,高年级进入导师工作室,但造型能力训练的课程几本贯穿学习全程。绘画专业学习的基础科目是素描和油画。教学任务是训练学生认识和表现自然物象的技能,掌握艺术表现的规律,主要内容除解剖外,从头像、胸像到全身人体、人像循序渐进,并且以长期作业训练为主。此外,马列理论、政治经济学、哲学、美学、世界和苏俄美术史以及外语,课程完备,使留学生们体会和认识到苏联教学体系的严整和严格,尤其是体会和认识到“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的真正意涵。

为配合教学需要,每到仲夏时节,本年级专业教师就带领学生下乡,进行野外写生实习,使学生们又充分的时间走向大自然,舒展年轻的激情。他们或沿着黑海、走向雅尔塔、索契、高加索地区,或沿着第聂伯河、伏尔加河,踏访名师曾经走过的足迹,他们陶醉在对阳光、大地、森林、河流的尽情描绘中,带回了大量散发着自然生命气息的风景作品。通过写生实习,他们认识了学府之外更广阔的的社会,认识了性格开朗、豪爽但意志坚韧的苏联人民,认识了苏联社会发展的现实,这是重要的思想收获,在他们的创作观念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外参观苏联各大城市中的博物馆、画廊,临摹各时期名家绘画作品,出席学术讲座,欣赏印制精美的画册等,积极参加学习期间的各种活动,包括参加共青团和党组织的活动,参加前往集体农庄和工厂的社会实践,参加苏联人民的各种庆典活动,也自发组织各种文娱活动,他们在苏联期间得到祖国对他们的关心与慰问,他们也关心着祖国的建设。正是通过丰富的实践,他们在政治、思想和业务上逐渐发展起来。

在毕业创作上则有更为严格的规范,重要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创作方法”。从形式上看,创作教学的要求是“开放”的,教师鼓励学生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留学生们利用假期和毕业创作时间大都回到了祖国,回到自己的家乡(地区),作为创作的基地。而国家对这批留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视,这从文化部教育司《请为归国实习的留苏学生王宝康、马运洪同志安排实习问题》文件中可见一斑:1960年5月31日该司发文给中央戏剧学院,希望学院及早设法安排他们的实习条件,其中王宝康“将于今年6月回国实习,以四个月的时间收集“万水千山”的舞台美术设计资料,到长征路线若干地点写生,收集材料,并在剧场进行一个戏的舞台美术设计的实习,今年十月回苏联。”舞台美术系给学院的答复为:“经我们研究计划:一,王宝康同志设计实习计划到天津人艺设计一个舞剧‘卡杰灵的女儿,写西班牙15世纪农民暴动的故事。关于收集‘万水千山设计资料一事,要请文化部向‘长征路上有关方面予以联系,给予协助。”这种安排结果直接上报文化部教育司。

全体中国留学生的毕业创作和论文都通过答辩,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和导师的好评,向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优秀的答卷。留学生的毕业创作原件留在了他们的母校,成为母校艺术藏品中一笔独特的中国艺术财富,堪称美术交流的佳话。2012年中央戏剧学院注重加强与世界知名艺术院校和组织的深度合作,与包括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国立绘画、雕塑与建筑艺术学院在内的多所院校签署合作协议,建立常规交流机制,半个世纪前的文化艺术交流,得以薪火相传,王宝康、齐牧冬、马运洪诸人的毕业作品,也当成为显现这段中俄(前苏联)友谊的珍贵物证,供后来者观瞻铭记。

王宝康于1961年10月毕业,他在毕业自我检查(鉴定)中写道:1、政治上接触面较广,对当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有进一步的认识。2、业务方面(1)经六年系统学习初步掌握了专业主要课程的规律性、专业基础提高,对西欧俄罗斯及苏维埃的艺术发展,有一个概况的理解,简历了较巩固的信心。(2)通过较系统的政治理论课程学习,理论水平提高。同时认识到自身的缺点:革命意志不够坚定,革命自觉性不强,所表现中游思想。55-57年个人主义上升,政治热情有低落。这种自我剖析,可以看出他在国外进行学习时对政治表现与艺术进取之间的纠结心态。返国后,他继续在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任教,“这时他担任了院党委委员,舞台美术系党支部书记、政治协理员、副系主任等领导职务,工作很繁重,但他还是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他亲自上课,积极编写教材,绘制教学示范作品,经常工作到深夜,有时放弃休息,努力为培养党的文艺干部而积极工作,忠诚党的教育事业。”③正是由于这些留苏美术家们既传授在苏联学习到的造型技能和技巧,更在整个基础教学的组织上严格要求,建立规范,使中国美术院校教学的基础得到提升和巩固。

他是“文革”初期以死抗争保全人格不受屈辱的美术家

1966年9月28日这天,正是中秋节的前一日,国庆节的前三日,在北京东城区东棉花胡同中央戏剧学院东北角锅炉房内,王宝康用一根铁丝上吊自尽,表达了对其人格侮辱的最大抗争。他毅然诀别了相依为命的母亲和亲友,告别了终身喜爱的美术创作,以年仅43岁的生命代价绘制了社会舞台悲剧的惨烈图景,留给后人以警醒,以深思。

他的自杀原因有两个方面,首先是他的人品好,政治上过硬,工作能力强,受到党委重用,也就是党委书记李伯钊的重用,担任学院党委委员及舞美系支部书记、政治协理员、系副主任工作,在主持系里工作时难免得罪过人,待“文革”运动一来,随着“彭罗陆杨”的倒台,李伯钊也受到迫害,王宝康也就跟着倒霉,被关入牛棚。当时他的母亲住在22号院宿舍,因为是地主出身,被街道斗争,而王宝爱康是个孝子,他没有结过婚,只跟母亲过,母亲被揪斗对他是个打击。其次,关在牛棚中的人,大多受到过下跪、被烧画、砸石膏等等的迫害,他是自尊心很强的人,认为心灵上受到了非常大的屈辱和伤害。王宝康去世后,文稿、作品及遗物均遭散失。只有几幅大的油画作品被留在系里,那是留学苏联时的人体油画,至今悬挂在东教学楼走廊中,任来去匆匆的师生们偶然驻足品鉴。其他小幅风景画、速写、素描、剪纸等已流落社会,难得重睹。

1978年10月,在王宝康逝世十二年之后,为落实共产党的干部政策,由院方主持召开为其平反昭雪大会,“把强加在王宝康同志身上的一切不实之词予以推倒,恢复名誉。我们要把这笔账记在林彪‘四人帮身上,这是他们犯下的累累罪行之一。”黄强在《浩荡东风催战鼓,我辈拭泪赴征程——回忆王宝康同志》一文中,对王宝康在教学和创作上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他学的是素描、油画,然而对国画、戏曲特别是京剧表演艺术、曲艺、古典诗词以及民间艺术,都有较深的造诣和爱好。他的艺术才能是多方面的的,他的艺术素养是植根于祖国的土地,是来自于人民又服务于人民的。” 他曾参与筹建、创办了我国第一个舞台美术专业,并致力于舞台美术系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我国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舞台美术设计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舞台美术创作方面,他进行了不少的创新尝试,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试图创作出具有我国的民族特色,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舞台形象。他在《阿依古丽》、《红色宣传员》、《西班牙女儿》、《火焰山的怒吼》等舞台美术设计中,常以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和瑰丽大方的色彩,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④

这位由国家亲自培养的一代英才,还没能发挥出应有的光和热,却似离群孤雁般过早地脱离了留苏习艺的团队,离开了这个他挚爱着并为之献身的祖国。

王宝康在小学四年级时有篇题为《雨后》的作文,发表在《孔德校刊》,是目前所能查见的为数不多公开发表的文字,抄录在此,寄托哀思:

《雨后》

前几天下了一天小雨,空气也新鲜了许多。雨后我和我哥哥在假山石上乘凉,望见那树叶如同洗过澡一般的碧绿,那牡丹花也在微笑,一会天上月亮从云中露出来,星星也出来了,星就如同青石板上钉金钉,月亮又在和花笑,月亮的光照在新落下的雨水上,如同金银水一般,真是美丽。小狗在那里和月亮谈话。

癸巳清明节于京城残墨斋

【注释】

①另外未见作品展出的两人分别为马运洪(列宾美术学院舞台美术系,六年制)、李葆年(列宁格勒穆希娜高等工艺美术学院,六年制),均为1955年第三批学员。

②收入赵维东等主编《美术教育家——张鹤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张鹤云(1923-2008),河北丰润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945年毕业于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毕生后从事高等美术教育,曾任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山东省文史馆馆员。该书涵盖了他在学术、美术教育、书法、绘画诸多方面的业绩。

③《为王宝康同志平反昭雪》,中央戏剧学院政治处,1978年10月13日。

④黄强《浩荡东风催战鼓,我辈拭泪赴征程——回忆王宝康同志》,《戏剧学习》1979年1期,127页。

【插图】

1、张鹤云与同学王宝康(右)鲁汀(上)1945年摄于北海公园(选自《美术教育家张鹤云》)

2、王宝康为张鹤云作速写像(毛笔水墨)29x21 1948年秋(选自《张鹤云书画探索录》上册)

3、王宝康等向单位领导汇报学习情况的信件局部(1955年)

4、留苏期间同学合影 左起:郭绍纲、邓澍、王宝康、冀晓秋、周正、马运洪(周正家属藏)

5、程永江整理、批注的照片(程永江藏)

6、舞剧《西班牙女儿》,王宝康、马运洪。孙振东设计,天津歌舞剧院1961年演出 (选自全国舞台美术展览会办公室编《中国舞台美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

7、《为王宝康同志平反昭雪》文件

猜你喜欢

美术
小学生优秀美术作品展
凭据是否伪造
罗浪美术作品选
美术篇
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何方是出路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
封底:国外太空美术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