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中那些动人的瞬间
2013-07-31辛桦
辛桦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地震发生以来,记者奔走于灾区各个角落,目击着一次次悲壮行动,见证着一个个动人瞬间。
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在打开生命通道的突击现场,在行色匆匆的救援队伍里,在守望相助的灾区百姓之中,人性的光彩打动我们的心灵。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也许只是一声呼喊、半句叮咛,却有一种穿透灾难的力量……
踩着我的脚,上
一大批武警消防官兵、志愿者、记者、当地村民被堵在一片宽约百米的滑坡下面。上头不时有巨石伴着沙土滚下来,扬起漫天灰尘。这是4月21日上午,在宝兴县灵关镇通往县城最后1.5公里的地方。
“大家不要过去了,前面塌方很危险,消防队员有专业设备,你们不要跟着冒险。”喊声来自一个青年警察,人群默默走过他身边。如果没有下面的事情,他也许像这些天我们见过的众多陌生人一样,会被匆匆掠过。
消防队员从下面河道里开出了一条小路,大家可以一个接一个地过去了,但必须拉着从高处垂下的绳索,翻过一道两米高的石壁。记者来到石壁下才看清,刚才那名警察正在这里帮大家攀登。
他保持着一种奇怪的姿势:一只脚着地,另一只脚踩住石壁上一处缝隙,大跨着步,构成一个大大的弓形。
由于绳索与地面之间还有一段距离,这名警察就让大家踩着他的脚往上爬。
他在不停地喊:“别着急,一步步踩实,一个个上。”嗓音已经沙哑,四川话都有点变味了。
轮到记者时,记者犹豫了一下。他好像看出了记者的心思,满不在乎:“没事,踩着我的脚,上。”
眼前这只黑皮鞋已经被前面20多个人踩得变成了灰色,鼓起的鞋头早已压扁、深陷。我一“狠”心,踩了上去。当我身体所有的重量都压到那只脚上时,我很想看看他的面部表情。但什么也没看到,因为我已经借着他的推力,翻到了石壁另一面。
最终记者也不知道他的名字,他的模样却深深印在记者的脑海里:身材瘦小,一身深蓝色警服和一双变形的黑色皮鞋。
有一种勇敢叫“忘我”
4月21日11时30分左右,一面是悬崖峭壁,一面是滚滚江水,大约30名群众正沿着刚刚打通的窄路通过一个塌方区,几名武警官兵在疏导行人。
突然,一波余震袭来。地面颤抖,腾空而起的黄尘弥漫峡谷。头顶上,先是急促的“咯啦”声,再是沉闷的“轰隆”声,撞击着每个人的耳膜。随即,泥土裹挟着石块倾泻而下。
“不好!塌方!”
现场一片慌乱,大部分人四处躲藏,有几个人却被吓呆了,不知所措。
两名武警最沉着。他们一边扯着嗓子大吼“快!快!往后撤”,一边奔到呆立原地的群众身边,拼命把他们往外推。
群众脱险了,呼啸的飞石却击穿了一名武警头上的安全帽,他顿时倒地不起。另一名武警则被倾泻而下的泥石推下了路肩。
这一幕发生在芦山县宝盛乡玉溪村附近的道路塌方区,时间是21日11时59分。
记者后来了解到,这两名武警分别是宋永科和燕凯凯,是执行宝盛乡至玉溪水库抢通任务的武警交通部队少校工程师和士官。
当战友和群众找到伤势较重的宋永科时,他的鲜血已经染红了半人高的草丛。
值得庆幸的是,经过5个多小时的全力抢救,颅脑外伤、颅内出血、左小腿骨折的宋永科已经脱离生命危险;颈椎严重受伤的燕凯凯,也摆脱了死神纠缠。
人生,从一张小饭桌重新起步
4月22日中午,靠近芦山县思延乡一处被损毁的厂房里,飘出阵阵香气。厂房空地上,一张圆桌,几条长凳。桌上摆着热气腾腾的米饭,两脸盆酸菜鱼,一碗腌黄瓜,一碟腌竹笋。
在阴沉的天空下,在毁损的厂房中间,这张小桌显得格外亲切、温馨。
“太香了!现在见了米,格外亲!”志愿者李萌一边大口嚼着米饭一边大声说。对3天没见着热饭的他来说,这顿家常饭简直是人间美味。旁边,一位40来岁的中年男子笑眯眯地看着他,“别急别急,还有。”
中年男子叫周继禄,是这家棉纺织厂的股东。就在3天前,这里还机器轰鸣、有说有笑。
一度,周继禄也会盯着破损厂房里的扭曲变形的机器发怔。他7年的心血毁于一旦。他摸摸额头,环顾了一下厂房,轻轻地叹口气:“如果要重建的话,光厂房可能就得花200万元。唉,虽然买了商业保险,但不知道像这种天灾能不能拿到赔偿。”
这位四川汉子低沉的语气很快又扬起来:“毁就毁喽,再着急也是个零,从头再来就是了!”
这张小饭桌,就是他从头再来的起点。每天中午和晚上,周继禄都会和9个员工一起做好一顿香气四溢的热饭,免费提供给救援队伍和志愿者。食材是原来食堂存下来的,锅灶是用砖头搭的,柴火是自己劈的。
周继禄好像没有觉得这场大灾是“天塌下来了”。在他看来,吃饭、睡觉、活下去,再一砖一瓦把厂子建起来,这才是“天大的事”。
拾起课本,就重拾了希望
4月22日上午,记者来到芦山中学,发现本该空空荡荡的教学楼有个人影在晃动。过去一看,是个女生,正来回奔跑,飞快地将散落一地的练习本和教科书一一翻开,偶尔将其中一些抱到怀里。
教室里书桌东倒西歪,墙体布满了裂纹,在阴沉的天气里显得阴森可怖。
“快走吧,这里危险。”记者提醒她。
“您再等我几分钟吧,我要把我所有的课本都带回去。”女生说。
10分钟,那么漫长。这个名叫杨梅的女生终于抱着十几本书飞奔出来,边跑边说:“可不想落下课,我都高一了。”
地震发生时,杨梅班里约30位同学正在教室上补习课,尽管跑出教学楼时有些慌乱,但没有同学受重伤。地震后,她和11个同学挤在约10平方米的帐篷中,除了身上穿的一身衣服,几乎一无所有。
记者跟着她走进帐篷,她指着仅有的两张行军床说:“床不够,女孩们大部分只能睡在地上。
好在还有书看,不然多没意思?”
记者离开时,回头看见这个女孩站在帐篷门口,已经迫不及待地捧着书翻看,似乎捧着一片失而复得的希望。
冯国伟摘自《中国国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