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创新教学管理机制的实践研究
2013-07-31王晓跃
李 蔚,王晓跃
(江苏理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结合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创新教学管理机制的实践研究
李 蔚,王晓跃
(江苏理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相应的促进了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根据学校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创新教学管理的机制,不断的促进我国高校教学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结合本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对教学管理的机制进行创新和实践,进一步促进我校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为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性的参考.
本科生;研究生;教学管理机制;实践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需要了解如今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情况,进而创新教学管理的机制,不断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文结合我校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下面就进行具体的分析和介绍.
1 我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分析
1.1 招生方面
在我校招生方面,由于我校的师资力量的不断提高,我校的生源的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像我校,一方面学校培养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的“双能型”职教师资,另一方面逐步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职教师资培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两头并重;随着学校的发展,我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按照“做大做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做精做优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办学思路,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双能型”职教师资.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招生的优势,能够吸引到更好的生源.我校在研究生招生方面,本着从严的要求,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创新能力进行综合的评价和考核,进而在研究生质量上在不断的提高,促进我校的进一步发展.
1.2 专业方面
经过多年发展,我校现有专业51个,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以工科专业为主,工、文、理、经、管、教、法、艺等学科门类专业协调发展,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本科专业体系,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校在研究生专业上,具备一定的特色,并且师资力量雄厚,硕士导师人数众多,在很多领域都非常有建树.我校的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专业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领先专业,培养出来的工程硕士在专业上更具有显著的优势,因此,我校应该形成以工程机械专业为先导,多项专业共同发展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不断的促进我校的发展.
1.3 其他方面
我校除了在招生方面和专业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之外,在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也在不断的探索.我校从单纯面向职教到以面向地方经济社会需求培养人才,依据主要时间点,说明从“双证书制度”到“三证书制度”的发展变化,最后形成职教师资培养首创“3332”模式.该模式推广至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机械工程学院创造了“学时+技师”模式、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实施了““3+1”“模式,商学院开展了“233”实践教学体系等.另外,我校还构建了应用型本科国际合作的办学模式,不断的促进我校的发展和进步.
2 创新教学管理机制的方法分析
2.1 实施本研一体化的教学管理模式
众所周知,研究生最为重要的就是科研能力,而我校实施本研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能够让学生在本科生阶段更好的学好基础课,并且不断的夯实基础,在本科生的高年级由专门的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科研项目,对学生有计划的开展科研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进而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就能够很快的适应角色的转变,在研究生阶段,可以着重的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1].
2.2 鼓励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教学管理
我校在教学管理机制创新方面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鼓励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中来.使学生在学校的管理方面拥有相应的决策权,学校的管理层应该对听取学生的管理意见,实现对学校管理的有效监督,使学校的管理从过去的个人决策不断的转变为多方参与的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管理,并不是在削弱学校教学管理层的权利,而是建立学校管理层和学生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制衡的关系,通过协商和探讨,使学校的决策更加的人性化,更加具有针对性.
2.3 创建学校教学管理新模式新方法
针对统招、对口单招、专转本、师范和非师范等不同生源,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分型培养”的原则,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率先开展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学分银行”制度的研究与设计,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在《中国教育报》上曾经报道,在江苏省高等教学管理研究会教务管理年会上多次进行经验介绍[3].
2.4 完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
我校还在不断的完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科学的评价,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对于学生的评价方面,不应该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的高低,应该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入手,结合学生的实践能力等,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学生的努力和特长被认可,更加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教师方面,应该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不能只看教师教出来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多好,还应该考虑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师方式,教学过程等,对教师的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的评价[4].另外,我们还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在学习上具有创新能力的以及具有实践能力的学生应该给予相应的奖励.进而不断的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对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有重大贡献以及有突出成就的也应给予相应的激励和奖励,以不断的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在工作中更加努力,做出更多的贡献.我们还应该构建教学状态评价体系,对学校的教学建设,教学过程,教师改革以及教学管理的状态等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寻找出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学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优势等,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状态评价体系,完善学校的教学管理,促进学校的发展[5].
2.5 构建应用型本科国际合作办学模式
我校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借鉴德国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将模块化教学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创建江苏省中德合作办学汽车类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和中德合作办学“2+2”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了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学生的出国率和毕业率达到全省同类院校领先水平,受到了同行高度关注,得到了学生及其家长和社会各方的广泛赞誉.
2.6 创新教学管理制度
我校还在不断的创新教育教学的管理制度.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一项规范的稳定的教学资源,能够为培养人才提供较好的质量保证.我们不断的创新学校教学管理的制度主要是为了将学校的传统管理制度向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制度转变,不断的适应社会经济的不断,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校的教学管理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6].因此,作为我校的管理者应该不断的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而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不断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不断的满足素质教育对学校教学管理的要求.在现阶段,为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学校在制(修)订教学管理制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不断完善《教学工作规程》、《教师工作职责与规范》等一系列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内容覆盖教学常规运行与学籍管理、教学工作规范、教学建设与改革、实践教学与实验室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等方面,形成了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使教学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有序.像:我们可以实行选择教学机制以及自主选课制度等,通过综合考核的方式打破专业的限制,允许学生跨专业,换专业,允许学生延长学习的期限或者提前毕业[7].我校还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和完善基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创业教育平台、创业模拟平台、创业孵化平台、创业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创业理论研究与交流平台”等六个创业服务平台,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先后获得“团中央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团中央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我校通过不断的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管理模式,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创新教学管理机制的重要意义分析
3.1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校通过结合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进而不断的创新我校的教学管理机制,能够不断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我校的学习期间,我校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教学管理的机制,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进而全面的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使学生在社会竞争中能够处于绝对的优势,进而全面的促进学生的发展[8].
3.2 有利于提高我校的教学水平
我校不断的创新教学管理的机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我校发展始终把教学质量视为生命线,2007年在以主管校长为组长吸纳各专业资深教授为成员的质量工程建设专家组深入探讨的基础上,制定了《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关于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若干意见》(院发〔2007〕28号),着力加强“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夯实校级质量工程建设基础,创建国家、省级质量工程品牌.在“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实验示范中心建设工程”、“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等建设工程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我校建立了一系列的省级及以上品牌特色专业,不断的提高着教学的水平.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省级及以上品牌特色专业情况一览表
3.3 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
我校通过不断的创新教学管理的机制,进而为社会输送了更多优秀的人才.我校本着以社会的需求进行办学的理念,采用一系列教学管理的措施,使我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学校的学习阶段就能够具备应该的创新能力,并且积极的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而全面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条件,为输送了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我校的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探讨,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学校应该根据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进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的促进我校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我校的长远发展.
〔1〕杜朝辉,刘明柱,高存功,高磊.新形势下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7(08).
〔2〕郑晓齐,赵世奎,黄照旭,徐明慧,贾涛.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定位与发展问题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02).
〔3〕宣华,郭大勇,武海平.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务管理的改革与创新[J].江苏高教,2005(06).
〔4〕杨卫,来茂德,严建华,沈满洪,陈凯旋.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04).
〔5〕吴晓求,宋东霞,安志伟.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04).
〔6〕田维波,张远英,张萍.基于本科生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位评价体系及其改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06).
〔7〕丁雪梅,甄良,宋平,杨连茂,魏宪宇.以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优化硕士生培养方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
〔8〕丁康.教学与科研的整合.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新探索——美国“GK-12项目”述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
G647
A
1673-260X(2013)12-0201-03
本文是江苏理工学院2013年校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结合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创新教学管理机制的实践研究》(JG13019)的阶段性研究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