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2013-07-30福州市竹屿小学赖巧华

海峡科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语文课堂教学

福州市竹屿小学 赖巧华



善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福州市竹屿小学 赖巧华

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改变了以往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中新型教学模式的成功尝试,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教学实践证明,在语文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感官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促进了语文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造条件。

多媒体技术 语文课堂教学 运用

随着当前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融文本、数字、形象、视频、动画、声响等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开始被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为其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众所周知,传统的语文课堂比较封闭,往往只是局限于某一个班级,时间也比较固定,如此一来,就较难突破教材的局限,改变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而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语文课堂中后,教学情境便可摆脱时空的限制。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融入声音、图像,将抽象的文字叙述与逼真的情景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为学生提供全面、直观、具体的课文素材,做到形、声、情并茂,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开放式的快乐学习方式,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更添趣味性、更富实效性。

1 丰富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作为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上的课能让学生兴趣盎然,希望学生都能带着一种高涨而积极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然而由于受到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上课只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偶尔再加上一张挂图、一块小黑板。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记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效果一般。这样的语文课根本上不出语文味,也容易令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大量的表征,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

多媒体技术能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教学中如果在适当的时候,选放一则故事、一幅幻灯,播放一段录像或一首音乐,以声激趣,以画激趣,以境激趣,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学《颐和园》一文时,如果在教学中只出现课文插图,就很难唤起学生的美感,难以激起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但如果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课文内容,适时播放关于颐和园的布局和景色的录像片,再让学生以导游角色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颐和园,就可以使课堂有静有动,静中有动,有声有色,声形兼俱,让学生如临其境,带着愉悦的情感色彩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又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由于小女孩所处的社会和时代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反差太大,学生对课文中心很难把握,感情也难以投人。在教学中如果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教学课件上衣着破烂、正向路旁行人哀求买她的火柴的小女孩,听着悲哀的音乐和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加上图文并茂的作业练习,自然会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对小女孩的同情之感油然而生,教学难点也便能迎刃而解。把多媒体技术融合于小学语文课中,这样的课,学生愿学、乐学,学得轻松,练得扎实。

2 转换师生关系,提高课堂实效

语文教学要做到“一个转向,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点评课标准”。这里的“一个转向”也就是指语文教学应当从学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这就意味着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然而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到教学评价,学生都只是被动地参与。而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使师生关系得到改善,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教师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可以将枯燥无味的知识用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的形式展现出来,在展现的同时对学生加以指引,让学生由被动的参与者成为主动的参与者,而教师自己成为真正的导学者。

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完全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中心思想,课前可先让学生从网上搜集下载关于詹天佑修筑铁路及当时社会背景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并帮助他们将资料制作成课件。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课前自己动手参与制作完成的修筑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的课件,结合课文的叙述让学生小组合作理解感悟詹天佑的爱国精神与杰出贡献。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兴致盎然,不费吹灰之力就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在搜集整理资料并制作成课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知了文章的中心,由被动的参与者变成了主动探知的实践者,乐于参与到学习探究活动中,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3 创新学生思维,促进个性发展

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要求我们培养富有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学生。在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也提到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语文这一学科是学生个性差异表现最突出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最重要的还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也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综合性学习中安排设计的很多内容与学生有一定距离,学生无从查找资料;口语交际中的情景会话所创造的情景往往不真实,学生口语表达常是程序化、公式化;而习作中,学生因为生活阅历有限,积累的素材少,经常无从下笔。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难题,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平台,同时对于培养和提高小学生们的语文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些课堂上,在遵循学生个体差异原则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创设形象、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口、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以达到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目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手脑并用、协作交流,在交流中迸发思维的火花,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自己的学习进程,确保有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4 扩大课堂容量,拓展学生视野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语文学科是个涉及范围很广、信息内容很丰富的学科,如果仅仅依靠教科书、教师这样的方式来传授信息,那么学生的知识面将会非常狭窄。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最大量地获取到尽可能齐全的信息,扩展学生的视野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法。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增加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开发语文教学资源,拓展学生视野。

大量的信息使学生的学习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而且很多的信息已经经过多媒体技术的处理,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了,这样一来,就节省了信息在大脑中转换的时间,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形、声、情并茂的感性材料,大大缩短了记忆信息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对时间的利用率,从而能增大课堂的容量,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由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学生置身于图片、音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使演示和呈现的速度加快,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教学内容作一些补充,例如作家的生平、作品背景介绍,以及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众多相关资料,让学生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时,教师也可以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探索行星的故事。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地球,认识科学,认识在科学道路上探索的艰辛,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一件很快乐也是很辛苦的事情,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此外还可将互联网引入课堂,通过网上浏览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消化理解。

总之,多媒体技术是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它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的实效性是有目共睹的: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它必然把语文教育带入一个时间和空间都是无限宽泛而又全新的领域,从而为教学改革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同时也对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善用多媒体,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多媒体的优势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 王占福.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学周刊 :B,2011 (10):150.

[2] 冯金荣.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J].中小学电教:上,2012(4):60-6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纪存国.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8).

猜你喜欢

多媒体技术语文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多媒体技术在影视动画后期特效中的应用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谈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