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辟阵地到搞活报道——金融改革中地方媒体的空间探索
2013-07-27瞿冬生
□ 文/瞿冬生
(作者是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温州日报》副总编辑)
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确定把温州作为国家首个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温州,再次成为经济界人士和国内外媒体的关注焦点。一年来,温州金改做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通过建立健全金改体制机制,持续完善多项政策体系,有力强化要素保障,推动了温州经济转型发展。
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确定把温州作为国家首个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温州再次成为经济界人士和国内外媒体的关注焦点。
作为试验区的新闻媒体,如何发挥媒体作用,凝聚金改正能量,发出温州好声音,成了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宣传报道上绕不开的一座“碉堡”。一年来,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排兵布阵,多点出击,抢占阵地,打响了助推金融改革宣传大战,全方位、多角度,深入报道金改试验动态、试验成果,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成效。
发挥龙头报纸优势,集中火力,打好“阵地战”
国家首个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落户温州,自然吸引媒体竞相追踪报道。党报《温州日报》抓住时机,冲锋在前,打响了金改宣传阵地战。
1.开辟阵地,借力提升权威性。
2012年5月3日,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策划筹备,《温州日报》推出《金融试验区特刊》(四开四版,每周一期)。特刊以“前瞻、启示、见解、价值”为核心理念,立足金融、面向经济,立足温州、面向全国,以新闻人的视角、以新闻眼的敏锐,捕捉金改的动态和进程。
同国内成熟的专业财经金融类媒体相比,地方党报编辑记者的专业权威性尚有差距。为弥补这方面不足,《温州日报》组建了由国内著名专家学者、资深媒体人参与的“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专家顾问团”,以此提升特刊的专业水准。首批“金改”顾问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秘书长林建海,《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周瑞金,著名财经评论家、《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等高端专家。创刊号中,就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秘书长林建海的独家专访和时效性很强的新闻稿——《历时半年重组,恰逢金改获批,跑路企业迎来“新生”——信泰昨领皮革鞋料市场登记证》。
另外还刊载了国外著名媒体和权威人士对温州金改的特别关注和肯定。
2.守住阵地,营造良好舆论场。
金融改革取得哪些进展?遇到哪些困难?需要哪些支持?对这些政府重视,百姓关心,社会关注的问题,《温州日报》均不失时机予以报道。当国务院明确了温州金改十二项主要任务后,特刊及时对十二项任务进行解读,为金改试验区建设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2012年12月7日,温州民间融资综合利率指数(即“温州指数”)向社会首次发布(2013年1月5日起,由每周改为每日发布)。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监测体系,形成民间融资综合利率指数,做好民间融资动态跟踪和风险预警,是温州金改的一项重要任务。“温州指数”旨在为民间金融市场提供“风向标”。7日当天,特刊及时刊发预告消息并做了详细解读。
此外,多家温州民资管理公司启航;小额贷款公司招标扩容;温州市金融改革研究院成立;温州开出首家民间车贷服务站、打破国有银行垄断;温州诞生首家“零首付”注册公司……这些动态新闻也都及时呈现,得到专业人士肯定。
3.搞活阵地,搭建沟通信息桥。
金融综合改革,改什么?怎么改?作为本土媒体,自然要承担起金融知识的普及责任。特刊创办之初,《温州日报》就强调经济新闻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要求做到“快”“准”“透”。所谓“快”,即及时提供各种金改动态和信息。所谓“透”,即让普通受众能够看得懂。通过新闻报道,搭建一座与百姓沟通的信息桥梁。
特刊专门开设了“金博士讲金融”,先后刊发《从温州首只企业债券 看投资机会》《今天的100元,明天值多少钱》《一块钱能做几块钱的生意》《永远不要想捡到便宜货》《试水“垃圾债”何乐不为》等报道,深入浅出地向读者解读了“净现值”“私募股权投资”“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中小企业私募债”等金改关键词。
发挥集团优势,联合多兵种,打好“持久战”
除了《温州日报》《金融试验区特刊》外,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四报一网一刊,都根据各自定位和分工,做深做足金改报道,发挥了集团多兵种优势,使金改报道持续进行,热度不减。据统计,到2012年5月,仅一个多月时间,集团各报网共推出特(周)刊40期,专栏60多个,发稿980多篇,合力打造了让“全国了解温州、温州启迪全国”的温州金改权威信息传播平台。
2012年8月8日,在温州金融改革广场开业现场,与会嘉宾签订合作协议。(苏巧将/摄)
1.形成合力,凝聚金改正能量。
温州金改成功与否,事关全国金融体制改革。2012年5月,金改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这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议论,如小额贷款公司公开招标有何意义?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第一单怎么来的?对此,《温州日报》的《金融试验区特刊》、《温州晚报》“探路”栏目、《温州都市报》要闻版、《温州商报》的《第一金融》特刊、温州新闻网、温州金融网,都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解读,为这些疑问做了诠释,从而扩大了社会认同感,为金改树立起正面形象。
在“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报道中,《温州商报》还以“新闻链接”的形式带出“九大疑问解答”,深入解答读者对“出资人风险如何避免”“借款人跑路怎么办”等问题。同时开通了“第一金融”专属微博,及时发布和收集金改动态。
2.凸显个性,提供多样性“大餐”。
在金改报道中,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各报网刊,强调个性化,避免同质化,端出了多样性的“大餐”。在推出《金融试验区特刊》和《第一金融》特刊(周一至周五出版,每期4-5个版)之初,集团就对两个特刊的定位做了区分。
作为党报的《金融试验区特刊》,注重权威性,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精心开展政策解读。作为唯一一张财经类报纸的《温州商报》,《第一金融》注重贴近性,力求让关心金改的读者更多地了解金改。此外,《温州晚报》“探路”栏目,关注金改故事,当好“金改历史的记录者”,成为传达各界声音的“智库”,为金改建言献策。《温州都市报》“理财”“消费”“证券”等专版,从不同角度,对温州金改进行及时和深入报道。温州网主推的温州金融网(wzjr.66wz.com)和《温州金融周刊》,以全媒体方式呈现金改一线报道。《温州人》杂志,侧重做好金改的深度报道。
3.注重策划,体现持续性报道。
金改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报道要尽量避免开头热、过程冷的虎头蛇尾状况。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全面深入地关注金改进程,注重策划。
在金改满月、金改百日和金改半年节点,《温州日报》《温州商报》分别做了专题策划报道。《第一金融》“金改满月”以时间为轴,用一句话新闻的形式,盘点了金改一个多月的重大或热点事件;“金改百日”更是推陈出新,运用新媒体技术,动员读者“扫二维码看温州金改”,“翻看”金改“百日成长日记”。“金改半年”则在设计上借助了杂志化的手法,整版亚金色调,配上一把巨大的“钥匙”寓意开启金改之门。
发挥地域优势,设立桥头堡,打好“登陆战”
温州金改,不仅是温州的金改,也是浙江的金改,更是全国的金改。为了让金改的声音传播更远,2013年元旦,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新成员《科技金融时报》创刊,在国内公开发行。作为浙江省第一张金融类报纸,一面世就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经济界人士的关注。
1.抓住机遇,建立新闻桥头堡。
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不仅让温州的金融机构和企业有了突破,也给媒体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由于金融宣传政策性和专业性很强,国家对金融类报刊的审批、管理十分严格,迄今为止,全国含金融两字的报纸不超过十家。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抓住金改的有利时机,寻找到与《浙江科技报》合作的机会。经过努力,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特批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出版《科技金融时报》。
在内容上,该报除保留原有的“科技在线”“创新浙江”等板块外,增加了“温州金改”“投资理财”“农村金融”“产业分析”“政策吹风”等新栏目。目前,他们正努力打造一张以科技金融为特色,立足浙江、面向全国的经济类报纸。
2.用好平台,发出金改好声音。
科技和金融结合是一种创新,浙江及温州的经济发展最需要科技与金融的推动。温报集团积极利用《科技金融时报》这个全省平台,发出温州金改好声音。
自《科技金融时报》元旦创刊以来,至4月9日,已发表有关温州金改、温州产业经济的报道116篇,其中有《金融之水流向实体之田的又一通渠 温州成为第六家国家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试点市》《温州:股权私募基金“卷土重来”》《全省首个保障性安居工程综合融资平台落户温州》《温州政银企联手破解互保困局》《民间期盼:让金改更接地气》等,及时将温州金融改革的成果与经验,通过《科技金融时报》这个平台,在全省乃至全国进行了很好的传播。
3.成立机构,力争取得新突破。
2013年4月初,为使《科技金融时报》更好地服务金改,报道温州,力争办成一张有思想、有观点、有深度的专业性报纸,在全国财经媒体中展现“浙江特色”“温州风格”,温报集团特地在《温州日报》等抽调八名骨干采编人员,成立“科技金融时报温州编辑部”,承当《科技金融时报》每周两期(周二、周五)共8个版面的采编任务。
其中具体版面和栏目有:三版《金改》:聚焦金融改革,以温州金融试验区建设为主阵地,为金融改革鼓与呼;四版《金融·热点》:以温州、浙江和中国金融市场的热门话题为主,报道温州金融业创新举措;四版《金融·视点》:与热点版构成A B角关系。以访谈为主,开设“高端访谈”“金改一线访谈”等栏目;五版《金融·投资(理财)》:注重“有用、好看”,以老百姓的金融消费理财、楼市、收藏品、艺术品投资为主要内容;六版《产经》:以产业经济报道为主,聚焦温州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金融与科技在产业中的新实践、温州产业集群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