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防报道如何培养消防意识

2013-07-25黄晓红

中国记者 2013年2期
关键词:福建救援消防

□ 文/黄晓红

媒体需要从大处着眼,从细处着手,转换思路,突破常规,着重从培养人民群众的消防意识上下功夫,如此才能实现消防报道的创新,才能发挥消防报道所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策划主题活动引导关注安全

消防部队不仅是一支灭火救援的战斗队,更是一支执法为民的服务队。既要在战场上灭火救人、抢险救援,更要在生活中开展防火监督,帮助群众认识、消除火灾隐患,学会逃生自救。如何在新闻报道中体现这一工作特点是当前消防报道的一个薄弱点,虽然在日常的消防新闻报道中也经常见到开展消防安全检查、曝光火灾隐患、普及防火常识等方面报道,但住往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度分析,且形式单调,群众看了之后似懂非懂,既引不起注意,更产生不了兴趣,达不到报道的目的。因此,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策划消防主题活动让新闻报道更有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007年“119”期间,福建《东南快报》和消防部门联合策划了一场“福建骄傲”评选活动,评选范围以消防为主,从消防系统扩展到全社会,不分行业、职业、人群,以“危机事件”为切入点,寻找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英雄,同时以“危机事件”的典型案例和人物故事向群众传播应对危机的知识和方法。活动一开始,报社便应接不暇,举荐者来了一茬又一茬,事迹也都很感人且有教育意义,记者们已经无法排出采访的时间表,他们没想到,一场“119”活动演变成了寻找英雄的全民动员,而更让人想不到的是,群众举荐的英雄中竟有大部分是消防官兵。连续一周的系列英雄人物报道使《东南快报》热销,“福建骄傲”成为街头巷尾百姓热议的新闻,而消防官兵也成为和平年代百姓最热爱的英雄。

以火灾隐患的报道为例,2009年福建《海峡都市报》与消防部门共同策划了一场“我当一日消防监督员”活动,通过在福建全省公开征集,选出1000名自愿报名的群众当一日“消防监督员”的形式,到社区、学校、企业、农村、商场、娱乐场所等地开展消防安全检查,从普通市民作为“消防监督员”的角度来认识、检查各类场所的火灾隐患,并通过消防专业人员的现场示范讲解加深理解,使群众直接参与到火灾隐患检查工作中。群众热情出乎意料,报名热线电话被打爆,应征群众络绎不绝,检查现场“群众监督员”兴奋又认真,随后的系列报道也受到了群众热捧。

2010年的“119”消防宣传日当天,福建电视台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人人都是消防员”大型闯关活动。即在现场设置了消防员日常训练项目“速穿战斗服”“背空气呼吸器”“过烟气室”“穿越障碍”“连接水带”等作为闯关环节,群众自发参与,体验挑战。当天报道场面生动、真实,现场感强,受到了广泛关注,进一步加深了群众对消防工作的了解。可以说是一次新闻策划的典型案例。

事实证明,通过各种有创意的新闻策划活动,不仅可以使消防报道更具有吸引力,在媒体竞争中胜人一筹,而且可以有效吸引大众的注意力,进而共同关注、关心消防工作,全面提高社会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

以重大事件为由头进行消防警示

一名合格的记者对某一事件的报道,决不能只是就事论事,而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既要报道事件本身,更要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纵横比较,引导舆论。对消防新闻的报道也应如此,要着眼本地区的消防工作,也要关注国内国际动态,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学习借鉴,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促进社会化消防工作的科学发展。

2009年1月31日,福建省长乐市拉丁酒吧发生特大火灾,造成15人死亡,24人受伤。一时间国内各路媒体齐聚长乐,争相报道。不少媒体为了吸引公众注意,极力渲染现场的死伤惨状,质疑火灾原因,猜测评论事故责任,致使群众议论纷纷,以讹传讹,混淆视听。这时,福建《海峡都市报》刊发了《五原因导致火灾伤亡大》一文,以翔实的数据说明了该酒吧采用了吸音海绵、油漆、粘合剂等装修材料,在燃烧后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氰化物、甲醛等有毒烟雾,才是造成大量伤亡的致命原因,化解了群众疑惑,正确引导了舆论走向。也正是这篇文章,随后掀起了福建对全省娱乐场所装修材料的大检查、大整治行动,并对娱乐场所装修材料的使用和配置进行了规范,有力地推动了娱乐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

▲ 2012年5月,福建省、市、县三级同步开展社区消防平安行活动,组织官兵进入社区开展消防安全宣传、咨询,讲解、传授消防安全知识和逃生自救技能。图为福州支队消防战士正在融侨小区向小朋友讲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2009年2月9日,在建的央视新台址园区文化中心发生特大火灾,大火持续了6小时,过火、过烟面积21333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1.6亿元,并造成一名消防队员死亡,6名消防队员和2名施工人员受伤,世界瞩目。相较其它报道,《北京日报》的一篇文章《央视大火给城市防灾的警示:凸显防灾体系短板》却发人深省。文章尖锐地指出,央视新址工地火灾事故的教训十分惨痛,在看似偶发事件的背后,暴露出了我们城市安全体系中的不少问题和隐患。在扑救央视新址火灾中,消防部门即使动用了98米云梯车,水枪也难以到达着火的楼顶,更凸显出目前城市防灾体系中的“短板”。这篇文章被福建媒体转载后,引起了福建省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充分听取消防部门的意见和调研福建省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福建省政府决定三年拨出10个亿加强消防救援装备建设,尤其是举高消防车的装备建设,极大地提升了福建省的城市消防救援能力和水平。

2010年11月15日,上海市静安区胶州路728号公寓大楼发生特别重大火灾事故,造成58人死亡,71人受伤,震惊全国。福建《海峡都市报》在第一时间作出了反应,举一反三,从17日开始,连续刊登《福州排查高楼防火 19楼以上建筑火灾救援难》《全省排查火灾隐患 “攀高”城市更不得不防》《高层建筑火灾如何自救》等数篇关于福州市高层住宅消防安全现状的调查,引起市民对自身消防安全的广泛关注。“生活在高处,我们安全吗?”很多市民发出这样的疑问,进而引发了市民对高层住宅消防安全的自查行动。

通过救援现场体现科技进步

现代的消防部队已经是一支以科技为支撑的信息发达、装备精良的先进队伍,在各种灭火和救援战斗中靠的不仅仅是信心和勇气,更多的是取决于科学决策和先进装备。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不是习惯性地报道消防战士的英勇和无畏,而是关注一下他们使用的先进装备,就可以做出不同的新闻报道。消防救援报道不应只关注现场的惊心动魄、血腥场面,更应看到救援背后的科技进步和科技运用所带来的影响和变化,通过它的过去和现在的比较展望未来。

以汶川地震时搜狐网的报道《生命探测仪:地震后的救命魔盒》为例,新闻讲述的是消防队员为了及时发现废墟下的伤员,广泛使用一种高科技救生仪——专用于搜救灾难中被困人员的“生命探测仪”,通过这种探测仪,可以探测人力无法到达的区域是否还有生命的气息和迹象,从而实施援救,其中搜救出的被困人员掩埋时间最长的为216个小时。围绕消防救援器材“生命探测仪”展开的报道,除了传播消防救援的信息外,还抓住对“生命探测仪”这种救援设备的描写,突破了动态新闻表面化特点,极大丰富了新闻内涵,使新闻主题得到升华,给读者以新鲜感。

2010年夏天,福建南平、三明等地受持续强降雨和暴雨影响,大部分县、市城区均受洪水侵袭,多处村庄、民房垮塌,山体塌方、滑坡,道路严重损毁,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遭到严重的威胁。福建《法制今报》的一篇描写福州市支队携带搜救犬赶赴南平参与地质灾害现场应急救援的报道《它们和我们并肩战斗》,对消防搜救犬在抗洪救灾现场的表现进行了细致描述,展示了搜救犬在救援行动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篇生动的报道使得原本平淡无奇的救援信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猜你喜欢

福建救援消防
《消防界》征稿启事
紧急救援
那个梦
全国消防日11月9日
3D打印大救援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漫画说消防
消防也幽默
福建医改新在哪?
来吧,福建求贤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