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我们是谁”的年轻学者
——访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人类学系教授李辉

2013-07-24江世亮

世界科学 2013年2期
关键词:奉贤李辉复旦

追寻“我们是谁”的年轻学者
——访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人类学系教授李辉

李辉

在采访李辉以前,就久闻其名,作为国际人类学研究知名学者、复旦大学金力教授的高足,李辉的名字因着他们的一系列前沿研究这些年时常出现在专业杂志并通过大众传媒的报道而广为人知;后来知道他出国一段时间做博士后研究,二年多前回复旦,去年又因为在曹操后人的身份鉴定问题上,他们从分子遗传学角度给出了确凿的证据,而再度受关注。欣闻李辉去年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我遂与之相约采访。

李辉在复旦逸夫科技楼的办公室感觉很逼仄,本身十几平米的房间还让出大部分给7~8个研究生看书用,他自己只能挤居在几平米的小空间里,李辉解释说,现在是过渡期,很快就会搬迁到复旦新校区,到那时就会宽敞很多。坐定下来我打量了一下李辉,第一印象觉得他不是灼灼逼人的那种,整个人非常谦和而老成,他的谈吐语速较快,逻辑性强,且不乏生动有趣。

幼时即爱看书,小时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植物学家

采访依例还是从被访人的经历说起。李辉是上海奉贤人,他是独子,其父是医生,母亲是小学教师,李辉家里藏书很多,由于几代从医,家里上万册图书中,医书古书特别多,耳濡目染,自幼生活在乡村的李辉从小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刚发蒙读书不久,就看了《本草纲目》、《伤寒论》等名医书,李辉说日后他对生物的兴趣是从《本草纲目》开始的。

小时候他的理想是做植物学家,太爷爷太奶奶会带他去找那些书中提到的植物;对植物和植物分类的兴趣一直随着他,尽管现在的研究方向和植物的相关度不高,但他迄今一直是国际上一个用基因对植物分类的开放协作系统APG的“铁杆粉丝”,对上面的文章他几乎篇篇看。由于家学渊源,到李辉为止李氏家族已出了三个复旦教授,他爷爷的堂弟是复旦历史系教授,再早还有一个他太爷爷的亲叔叔是解放前的复旦农学院教授。

好读书的李辉中考时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复旦附中。1996年他以全市第三名的成绩考进复旦遗传学系,当时最热门的理科专业是生物化学,而李辉选择了自己更感兴趣的遗传学专业。说到考试成绩,李辉说他真的不是应试型人才,对填鸭式教学他也并不适应,对老师教的他要自己消化后才能吸收,可以为证的是他高中时第一个学期都泡在图书馆里,成绩下滑,慢慢自己消化了理解了,成绩才又上去了。

遇良师,大二时步入人类学研究之门

或许是命运安排,本科二年级时,李辉一个相熟的师兄正好在金力教授的现代人类学实验室里,他跟着那位师兄进实验室去看看,就这样看了几次后他对人类学产生了强烈兴趣。李辉说现在想来那次跟着师兄误打误撞进实验室收获真的很大。人类学是一个需要大量知识背景准备的学科 (涉及地理、历史、民族、语言、考古、统计、遗传学、解剖等8门学科),而李辉以前看的杂书包括医书恰为入门打下了基础。其实当时(97年)金力教授的实验室还在筹建中,因为是初创期,做事的自由度较大,但最让李辉等感激的是金老师是一个非常宽容的人,他放手让学生去做,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认为即使为此花费点钱也没关系,这和那些以做生意的方式来经营实验室的老板(这种人居多)完全不同,李辉说他很庆幸有这样一个老师。

回过头来看,李辉确实蛮幸运的,在他大二时就有机会在一个自己有很强兴趣的专业深入下去做,而且有一个很宽容且视野开阔的教授在掌着方向。

实验室提供的手段和机会激发和催化了一个年轻人的无穷想象力,当时李辉头脑里满是对中国人演化的过程,中国历史上民族的演变,特别是东南沿海一带的民族,古代叫百越系统的民族到底是怎么回事、如何演变、现在在哪里这类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涉及到他的家乡的人,他就想把重点放在这里,金力教授自然喜欢这样有想法、有热情的学生,很支持他这样做。

在艰辛的采样中了解社会,学会与人交往

要做这件事,迫切需要一大批不同人群的样本,当时中国人群研究的样本非常缺乏。这样,从大二起,李辉花了很长时间去采样。历史上百越民族系统从春秋时的越国一直迁延到广西,包括现在的越南北部、老挝、泰国、东印度等地。为了获得数据,李辉跑了上述几乎所有的地方,那些年差不多每次放假他都用在去各地采样上。这里仅举一例:1999年暑假,还在读大三的李辉带了几个学生到云南作了为期一个月的测量采样,由于条件太艰苦,那几个学生扛不住都跑掉了,云南回来时,李辉带了二大箱资料(包括毛发、血样、测量数据的表格等),坐在硬座火车上,他惟恐资料失落,二天二夜的火车,他几乎不敢移动身子,搞得头发很脏、浑身一塌糊涂,狼狈不堪。

采样很艰苦且很不容易,但李辉从采样中学到了与各种人打交道的本领。他会从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理解当地人的行为方式入手,首先取得对方的信任,这样以后的事情就比较顺。李辉还想到利用学生会团委的渠道牵线,云南那次采样就是从学校团委的途径同当地州委团委联系上,通过当地团委的安排才有一个比较顺利的开始,接下来李辉要与乡里人沟通,让他们知道参与这项工作是光荣的,很有意思,这样才会配合。但是还是不时会有新的问题出现,去年为调查曹操后人,李辉他们在浙江采样,有一位村支书饭桌上喝酒时很爽快,但听说要从基因上分析采一点血时,他马上拒绝,认为李辉他们研究家谱是宗教活动。

为追寻曹操的基因做出贡献

话题一涉及曹操,正触及李辉的研究兴奋点。经媒体广为报道,曹操墓的真伪到曹操后人的寻找及曹操真伪的鉴定在2010年甚至成为了一个公共事件。在这件事上,以Y染色体为代表的分子人类学技术成为最终的“一锤定音”者,为此作出贡献的复旦大学人类学研究团队更把这一验证事件视为是一次普及现代人类学知识的机会,团队多位专家都在不同场合向公众作了科普讲座,李辉也在复旦内外的多个场合以“追踪曹操的基因”为题做了科普报告。

此次访问中,李辉告诉我从数据采集角度看曹操一家其实是很典型的,因为未成君主的曹操的后人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且不太会被假冒(因曹的名声不好)。曹操墓真伪之争经曝光成为公众话题前,李辉等人正准备在曹操家族中从Y染色体角度研究基因突变的速率与规则。这以后,他们从曹操后人中选取了70多个家族,每个家族选了数人至几百人做调查,这些曹操后人家族遍及全国,从辽宁到广东,最北到黑龙江,比较集中在安徽,最后他们将范围缩小到8个家系,这些家系都是在族谱、方志、旧传笔记中有记载的。

采样是2010年做的,2011年就报了结果,李辉他们通过曹氏家系分析研究曹操后人中染色体的类型。最终结果,有6家确认,可信度很高。去年,安徽亳州考古部门将他们保存的曹氏宗族墓中的骨头拿来请李辉他们鉴定,他们由此把曹操的亲爷爷给找到了。如今,他们对包括孙权、袁绍等三国时期的名人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耶鲁四年,开阔了研究的国际视野

2005年,李辉博士毕业后去了耶鲁医学院的遗传学系,那里的一个教授是金力教授的师兄,也是人类群体遗传学的鼻祖卡瓦利-斯福扎的第一个博士后。这位教授80年代初期在耶鲁建了实验室,进行人类进化研究,李辉就选择他的方向,在耶鲁四年期间主要围绕自然选择对人类进化有多大影响来做相关课题,侧重点是酒精代谢的方式与相关基因的多样性在不同民族间的演化差异,为此李辉还多次到了东南亚一带采样。

关于这一研究的意义,李辉介绍说,在农业发展中,随着粮食酿酒的比例提高,酒精代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甚至可以说汉族人的扩张是与酒精代谢的基因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优势密切相关。粮食保存过程中发酵产生的毒素需要人体有降解毒素的功能,这些都与醇类与醛类的物质代谢有关。中国汉族人群的突变能把醇类物质迅速反应掉,这样一来事实上就大大促进了农业社会的发展。

上述这段从遗传学基因突变的角度阐述人的酒精代谢能力与农业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论说,不知能否引发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兴趣,甚而会去旁听遗传学的普及课?

2005-09年在耶鲁4年多时间里,李辉发了不少文章,而且有好几篇是作为通讯作者,这些通讯作者文章大部分是在耶鲁期间,他遥控国内工作,如广西医科大学、海南医学院等的产物。2011年回复旦两年后,李辉被评聘为复旦大学教授。

李辉说他2011年又去了一次耶鲁,是因为那位美国教授要退休了,退休以前教授想把自己的工作托付给一些他信任的弟子。他把自己这些年收集的资料、采集到的样本都交给李辉保存,在李辉看来,这些资料样本对他们今后的研究提升到国际层次很重要,这个目标如能达成也是对这位耶鲁教授信任的回报。

成为开拓历史人类学研究新方向的一代人

我这次和李辉交流的二个多小时里,我们的话题都是在人类学上。李辉告诉我,拥有1948年中研院院士、人类学研究大家吴定良的复旦人类学系是复旦在文革期间第一个被砸烂的专业。文革结束,复旦大学生物系科在谈家桢先生呕心沥血的努力下开始逐步恢复,其中把金力教授从美国引回来是谈先生旨在把复旦人类学这枚快要灭掉的火种复燃努力的重要部分。而2005年毕业的李辉已是复旦人类生物学博士点毕业的第一个博士。这以后这个博士点每年都有不止一名博士毕业。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金力教授领导的复旦人类学研究团队已经把分子遗传学和历史学、考古学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新方向,这个新方向已成为复旦目前四大交叉学科的重点之一,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文理大交叉,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一个由中国科学家命名的人类学研究新学科或许正呼之欲出。

李辉说,他现在手上正在做的几个课题(包括启明星课题)主要希望解决两个科学问题,一个是给人类的进化谱系给出一个精确的分子钟(原来误差很大),这里讲的分子钟的概念是根据一段DNA序列上突变的差异来计算两个物种间分化的年代。由于原来分子钟是用于计算物种与物种之间分化的年代,误差大一点关系不大,但用在人身上就不行了,因为人种之间的分化年代不会超过20万年(即以人种跨度最大非洲与美洲人而言,其分开的时间也不会超过20万年),而原来分子钟的误差往往超过100%。所以,构建精确的分子钟就成为分子人类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李辉他们把误差范围定在正负一百年,甚至一代人之内,这样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如在做基因家谱时,可以使用Y染色体检测补全现在轶失的家谱,理论上是可以把全世界所有人的关系都理顺,编成一个统一的“通天家谱”。当然要做成这件事非常难,目前还是一个遥远的理想,但李辉认为他们至少可以给出一个很好的框架。

而给未来的人类家系演化总谱给出一个框架是李辉想做的第二件事。有了这样的一个框架后,理论上世界上每个个体都可以对号入座。说到这里,李辉让我注意看他的名片后面是一个彩印表格,上面列出全世界现有的现代人种8个分支与相应Y染色体的谱系图。李辉说,他们的目标是要把这个Y染色体谱从19大类扩展到至少1 900类,当然每个时空节点都要非常可靠,这样才能构勒出完整的框架。

李辉坦言现在做这件事的最大难点还是在技术上,例如要从全基因组里挑出稳定的可靠的Y染色体区段并且测序出来就是很大的挑战,为此李辉他们尝试了一种加标签序列的捕获技术。这里面的很多技术细节都是在金力教授领衔下,李辉和团队成员一点点发展起来的。

目前国际上能和复旦人类学研究团队竞赛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剑桥大学,一家是美国一家研究机构FTD,但他们在技术上已远远落后于中国。这些年,李辉他们的文章一般发表在该领域分数最高的期刊《美国人类遗传学报》上。

短串联重复(STR)和单核苷酸多态(SNP)的两种突变类型区别

在语言人类学上亦有不凡的成绩

尽管李辉很不认同分数低的杂志上发的文章就一定水平不高。但去年他们有一篇研究语言人类学的文章发表在SCIENCE还是让他兴奋了一阵。李辉说他们那篇文章是希望从语音学上探求人类的演化框架,因为他们从语音学上看出结构和Y染色体是吻合的。李辉他们对语音分析的工作甫一发表即在语言学界引起震动,这或许与语音学界本身的研究过于拘泥在一些具体问题的思路有关,而李辉他们是从统计学、计算生物学的思维来切入做语言学研究,这样可能赋予了某种语言学研究的新的视野。

我们的话题已在不经意间转向语言人类学,因为语言人类学也是李辉非常感兴趣的方向。李辉说他对语言的兴趣一方面可能与他有这方面的天赋有关,另外作为奉贤本地人,从小浸淫在复杂的奉贤方言的语言环境里,加上他现在的人类学研究背景,也使他开始留意起自己家乡的语言语音来。

李辉是用业余时间研究奉贤方言的。他发现奉贤方言语音非常复杂,奉贤方言里有20个元音,是目前世界上语言体系里元音最多的。早些年李辉他们在研究全球语言分布规则时,发现元音的分布规则规律性很强,通常情况元音都很低,元音多的地方只有两个,一个是日耳曼语区,一个是吴越地区。

李辉花了不少业余时间编著了一本根据国际音标标注正宗的奉贤地方乡音的教材读本。说到此,李辉丛书柜里取出一本读本教材,这是一本供奉贤地区小学作为语言选修的教材,上面每一篇课文的每个字上方都标注了奉贤方言的国际音标。在我要求下,李辉用奉贤方言读了一段话,我听后的感觉是一种介于上海南汇、松江等乡村方言的发音。奉贤有关方面对李辉的研究很重视,已列入当地的校本课程教育。李辉说编写这本书对他来说没有任何功利意义,但他一是兴趣,二来也是想到为家乡做点实事。

作为听者和记者的我,看到李辉编著的这本乡音注音的教材,也看到他设计的一些印有奉贤元音标识的玻璃杯,蛮感动的。我想李辉一定是意识到了这件事的价值,在全球化、城市化难以阻挡的趋势下,日渐式微的方言其实应该保留一部分的,哪怕作为研究的样本也是需要的。可惜这件事虽不断有人呼吁但是效果不佳,看到李辉利用业余时间居然已经在实实在在地推动着这件事,我觉得会让许多人看到希望的,这里真的要向李辉这位可敬的年轻人致敬。

[江世亮采写自2013.1.21]

猜你喜欢

奉贤李辉复旦
奉贤第一水厂生产废水处理特性研究
Mechanism of microweld formation and breakage during Cu–Cu wire bonding investigated by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我的家乡叫奉贤
李辉废塑料加工设备技术升级产量高更赚钱
乐娅菲,C919背后的复旦人
第三届复旦科技创新论坛在上海开幕
奉贤2015年能耗总量同比标煤减少3万多t
秋冬季地被植物在上海奉贤海湾的应用研究
特殊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