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固定安全带的制作与临床应用
2013-07-24张小红李书容尚友兰张海霞黄磊
张小红,李书容,尚友兰,张海霞,黄磊
(1.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湖北宜昌443003;2.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肿瘤科,湖北宜昌443003)
·经验交流·
放疗固定安全带的制作与临床应用
张小红1,2,李书容2,尚友兰2,张海霞2,黄磊2
(1.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湖北宜昌443003;2.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肿瘤科,湖北宜昌443003)
脑转移瘤患者全脑放疗一般采取头颈肩热塑面罩固定,但有些患者因行动不便不能配合制作固定面罩,或虽有面罩固定仍有不自主运动,在放疗过程中有坠床的风险。本文研制的放疗固定安全带,在结构上满足放疗安全固定的需要,而且取材安全,制作简单,使用便捷,拆洗消毒方便,患者使用没有不适感,将放疗坠床风险降到最低。
脑转移瘤;放疗;固定安全带
脑转移是恶性肿瘤治疗失败的常见原因之一,25%~40%的癌症患者可发生脑转移[1]。脑转移瘤常见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全脑放疗、立体定向放疗、化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其中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是全脑放疗,疗后中位生存期为3~6个月,有报道厄洛替尼联合全脑放疗中位生存期可达8个月[2]。全脑放疗多采用头颈肩面罩固定,有些患者因病情进展行动不便,不能配合制作固定面罩或不能配合适形放疗的精确摆位,只能采取仰卧位普通放疗。在放疗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兴奋、躁动,肢体不自主运动症状,则难以保持固定体位,甚至有从治疗床坠落的危险。为了更好地帮助患者固定体位,防止放疗过程中坠床事件的发生,本放疗中心自制一种放疗固定安全带,具有使用便捷、性价比高、拆洗消毒方便等优点,经临床使用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1 材料与制作方法
采用不脱脂白色棉布制作35 cm×40 cm三层布垫一块,上下两端各留宽6 cm的不封口夹层通道,两根长2 m宽3.8 cm厚4 mm超密纤维帆布带从夹层通道穿过,可自由调节长度,合金扣头压杠固定。布垫上下端两个夹层通道与患者身体接触面内衬薄层丝棉,减少使用固定带时患者的不适感。见图1。
图1 放疗固定安全带
2 临床应用方法
2.1 摆位将碳纤头颈肩T型底座放置于模拟机床板上,在激光灯下调整好位置,选择合适型号塑料头枕,患者取仰卧位,与CT定位时保持同一体位,身体正中矢状线和天顶激光线重合,两外耳孔在同一水平。两位工作人员分别站在患者头部两侧,将软化好的热塑头颈肩面罩同时按下固定,在激光灯指引下摆位。无法配合制作头颈肩固定面罩的患者,则采取仰卧位,重复定位时的体位,转动直线加速器机架到医嘱给予角度,在光标尺指引下对源皮距,调整准直器角度,射野与体表标示野完全一致。摆位结束,嘱患者在放疗过程中不要改变体位,如有异常情况举手示意。
2.2 安全带固定患者摆位结束后,取放疗固定安全带置于患者胸腹部,布垫长与患者身长平行,上端置于胸部剑突下位置,超密纤维帆布带从布垫上端夹层通道穿过,调整合适长度,于治疗床板下用合金扣头固定。布垫下端约置于患者髋部,超密纤维帆布带从治疗床板两侧金属杆绕过,返于患者身前腹部中间用合金扣头固定。
2.3 治疗仔细阅读患者放射治疗记录单,输入患者放疗电子病历,再次核对患者信息和放疗病历编号,准确无误后开始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情况和机器运行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3 讨论
“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全球医疗界共识[3],减少医疗风险重在预防[4]。脑转移患者常有神志改变、无力、共济失调、癫痫发作等症状,给放疗工作带来困扰和风险。在放疗过程中因患者不自主运动导致坠床虽是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如何保障脑转移瘤患者顺利实施放射治疗,采取预防措施将治疗风险降到最低,是肿瘤治疗医务工作者须考虑的问题。本放疗中心在长期放射治疗工作中,反复设计论证,自行研制出放疗固定安全带,本设计以患者舒适、使用方便为原则,在制作过程中充分考虑患者感受及经济承受能力、是否影响放疗射野暴露、工作人员使用是否便捷、对延长放疗摆位时间的影响等因素,经临床使用效果良好,其优点如下:①取材安全,活动夹道底层所衬薄层丝棉缓冲了固定时给患者带来的不适感,成本低廉,不需额外收费增加患者经济负担。②取戴方便,易于固定,固位力强,可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选择不同身体部位固定,长度可根据临床需要任意调节。③工作人员使用方便,对摆位时间影响很小。④可以重复使用,性价比高,制作简单,拆、洗、消毒均很方便。通过使用放疗固定安全带,提高了患者放疗过程的安全系数,减少了医疗隐患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并进一步改进。
[1]殷蔚伯,余子豪.肿瘤放射治疗学[M].4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1200-1206.
[2]杜为光.厄洛替尼联合全脑放疗治疗肺癌脑转移16例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09,20(6):53-54.
[3]吕占秀,赵攀.国外医疗风险管理措施和成效及对我国的启示[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9,30(3):388-389.
[4]刘振华,刘子亮.医疗风险重在预防[J].临床误诊误治,2009,22 (2):3-5.
R739.4
B
1003—6350(2013)03—0422—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3.03.0186
2012-07-27)
张小红。E-mail:qianxun.zh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