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同州府绿营建制迁变述略

2013-07-21王飞虎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潼关州府绿营

王飞虎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昆明 650091)

关于绿营兵的研究,罗尔纲先生的《绿营兵志》[1]可谓是奠基之作,其对绿营历史、绿营兵政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因是书乃通论性著作,故而对某一地区的绿营解读不尽完善。后来有研究台湾、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甘肃等地绿营的著作或专题论文①台湾有赖福顺的《清初绿营兵制》(私立中国文化学院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1977年)、许雪姬《清代台湾的绿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等。云南有秦树才《云南绿营兵研究——以汛塘为中心》(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一书和《绿营兵与清代的西南边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2期)、《绿营兵与清代云南移民问题》(《清史研究》2004年3期)等论文。广西有唐志敬《清代广西的绿营兵》(《广西地方志》1987年1期)。贵州有王晓卫《清前期贵州绿营营制及布防》(《贵州大学学报》2006年3期)。四川有陈平《清代四川绿营兵研究——以贯彻安民政策为中心》(云南大学专门史(中国民族史)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甘肃有李永忠《甘肃绿营兵与清代西北边疆》(云南大学专门史(中国民族史)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为绿营研究的细化与科学作出应有的贡献,取得可观的成果。但也多是以省区为主,研究较为宏观。云南大学秦树才教授《云南绿营兵研究——以汛塘为中心》可谓是研究云南省区绿营建制及汛塘设置的范例,日本太田出先生的《清代绿营的管辖区域与区域社会——以江南三角洲为中心》[2]一文堪称绿营研究区域细化的代表。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参考秦树才教授、太田出先生的研究成果),查阅清代典章、政书、方志等资料,对清代同州府区的绿营兵制之变迁进行初步梳理,并简要述及同州府绿营部署及汛地设置情况。

一、同州府辖区与绿营建立

明代,同州属西安府辖,雍正三年(1725),升为直隶州,十三年(1735)升府。[3]卷六十三2095同州府辖耀州、华州、白水、华阴、蒲城、潼关、大荔、朝邑、合阳、韩城等州县,与今日渭南市所辖区域大部相当。

潼关地处秦东,易守难攻,军事战略地位尤为重要,是扼守关中乃至西北的咽喉,“得潼关者得天下”,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清王朝若想统一陕西、扬威西北、震慑西南,取得潼关最为紧要。此点,清廷早有认识,顺治二年(1645)三月,世祖曾颁诏曰:“潼关、商洛、及楚、蜀冲要地方,应酌量置兵控扼,著吏户兵三部,作速确议具奏。”[4]卷十五,顺治二年三月丁卯条所以,四月,清军入陕后,即在潼关建营,以参将统之。取得潼关并建立营制后,清军便顺风西去,势如破竹。于是,清廷即命潼关守备赵良栋从陕甘总督孟乔芳征剿秦州,击败贺珍、武大定所率领的农民军。

与此同时,陕甘总督、延绥巡抚、固原提督的设定,标志着陕西绿营兵制的初步形成。而潼关营、金锁关营、神道岭营的建成,则显示出同州地区绿营兵历史的开始。有清一代,同州地区的绿营兵基本是隶属潼关营(协),由固原提督(西安提督)兼辖或统辖。

二、同州府绿营建制及变迁

同州府辖区内,绿营兵主要由潼关协、金锁关营、神道岭营统辖管理。兹据政书、志书等记载,将清代各时段同州府绿营制列表(表1、表2、表3)如下,依次说明。

表1 潼关协(营)绿营建制变迁简表将领兵额单位:名

表2 金锁关营绿营建制变迁简表将领兵额单位:名

表3 神道岭营绿营建制变迁简表将领兵额单位:名

顺治二年(1645),潼关设营,以参将统之,同年亦设金锁关营、神道岭营。康熙四十七年(1708),改潼关营为协,由副将统之,兼辖商州、富平、金锁关各营,隶属陕西固原提督①关于潼关设协,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卷四百三十六《兵部·官制·陕甘绿营》,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五百五十二《兵部·官制·陕甘绿营》均载“顺治二年(1645),设潼关协。”但咸丰《同州府志》卷十六《兵防志》明确记为“国朝初立潼关营,以参将统之,康熙四十七年(1708)改参将为副将。”查《清世祖实录》可知,以“潼关参将”名之者两处,一是“升潼关参将马襄为庆阳副将”(《清世祖实录》卷四十八,顺治七年三月辛未条。)二是“潼关参将刘道扬为宝庆副将”(《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二十六,顺治十六年乙丑条。)可见,顺治朝潼关设营,以参将统之。综合以上资料可知,两部《大清会典事例》记载欠考,潼关设协应为康熙四十七年(1708)。。潼关设协,因其地处关要,主要协助总督、巡抚、提督、总兵防守,受以上诸官兼辖。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廷统一天山南北,最终解决西北边疆问题。战争结束后,清廷相继对陕甘绿营做出调整。二十九年(1764)移固原提督驻扎西安,改为西安提督,所以潼关协自此隶属西安提督。

从表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嘉庆十五年(1810),设西安镇,潼关营隶属其中。道光二年(1822),裁神道岭营,改为汛,改归潼关汛防。十三年(1833),裁西安镇,仍以潼关协隶属于提督。[5]卷十六以上是同州府区绿营兵制迁变的概略。现结合上表统计数据,参看其他资料,浅析同州府绿营布防及汛地设置情况如下。

三、同州府绿营布防及汛地设置

雍正十三年(1735),潼关协设副将一员、都司一员、千总二员,总兵额760名,而守兵最多,397名,占52.24%,一半以上绿营兵驻守潼关,可窥测出清廷对潼关军事地理位置的重视。若按马、步两分法计,步兵(含步兵、守兵)占总兵额71.58%,颇符合清初绿营所定马三步七的比例,但与罗尔纲认为地处广漠平原的陕甘两省营制都是马六步四的说法不符。[1]218—219罗氏所言着眼于陕甘绿营总体,但具体在潼关协并非如此。潼关协营存城兵额计395名,占总兵额51.97%,此时西凤协营总兵额竟有929名,而存城额370名,同比潼关协,西凤协营存城兵额少,仅占39.82%。②统计兵额数据源于雍正《陕西通志》卷三十四《兵防一》。初步推测,清初朝廷在潼关兵力部署的用意,并非让其随军纵横驰骋,而是重兵镇守咽喉之地,此点可知潼关地理位置之重要。金锁关的绿营兵总额计252名,守兵竟有239名,占总兵额94.84%,此防凸显出金锁关的关隘性能。神道岭营总兵额共270名,守兵仅59名,占21.85%,而马兵126名,比例较高,占46.67%,驰骋作战功能略有显现,步兵(含步兵、守兵)占53.33%,比例亦是相当高,关隘作用可见一斑。这一时期,同州府绿营总兵额计1282名,与各府绿营兵额相当,甚或略高。道光三十年(1850),潼关协总兵额凡710名,口外换防兵40名,实存670名,守兵328名,占实存总额48.96%,步兵(含步兵、守兵)占实存总额76.72%,存城兵额约在398名以下,占实存总额59.40%,此期,驻守潼关要地的兵额比例显然高于分防各汛地兵额。③统计兵额数据源于咸丰《同州府志》卷十六《兵防志》。从以上分析知,清廷对关隘地带的重视,亦可透视出同州府区绿营兵在镇守布防中的重要性。综合三表,笔者浅断,虽然中间偶有波动反弹,但总体上同州府区的绿营兵数额逐年减少,这与全国政治形势以及清朝政府历次裁兵息息相关。

1785年的统计情况显示,潼关协绿营建制已有变化。潼关协副将驻地由潼关改为华阴县,由隶属固原提督而转为隶属西安提督,都司1人改为中军都司1人,增加把总4人。中军主要负责传宣号令,承办公务,支发饷项,凡绿营里面所谓兵马钱粮等营务,都是由中军来专掌。[1]223由表可知,潼关协副将的中军由都司充当,负责潼关协营务。从1850年、1896年的统计数据知,显然增设经制外委9人,额外外委7人,把总增加1人,而此时潼关协的绿营兵额总体上减少,兵弁在增加,说明同州府区分汛较为普遍。因为汛地一般由千总、把总、外委低级武官(兵弁)统辖管理,如《大清会典》所述“千总、把总、外委所属为汛”④见嘉庆《大清会典》卷三十五《兵部》,光绪《大清会典》卷四十三《兵部》,虽然《会典》所言不尽正确,但大体如此。。据雍正《陕西通志》卷三十四《兵防一》记载情况,统计可知,这一时期潼关协营分汛7处,从汛名看,多以县为名的大汛,其中大汛下辖小汛。(此处所言“汛”当为“汛地”讲。关于清代“汛”义,秦树才在《汛地原义辨》(《思想战线》2004年6期)引用清代学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关于“汛”通“讯”,为“讥诘往来行人处也”的说法,指出汛地含义由先前军事防御功能向控制地方的转化。太田出《清代绿营的管辖区域与区域社会——以江南三角洲为中心》一文强调绿营的警察功能,表明地方控制作用的加强。同时提出汛分“大汛”与“小汛”,以在汛名前加“分防”字样区别,有则为“大汛”,无则为“小汛”。我们并不认可以“分防”字样区分“大、小汛”的说法,而是认为大汛当设在市镇或要隘地带,小汛或在乡村或欠紧要地,大汛或下辖小汛,小汛也可独立成点。比如华州汛49名,其中青冈坪3名,构峪口2名。而据咸丰《同州府志》卷十六《兵防志》统计知,此时潼关协分汛13处,在同州府竟达11处,与雍正十三年(1735)相比,几乎增加1倍。从汛名看,多为县汛,也有村汛,但分汛兵额相对均衡。比如王家庄汛兵17名,韩城县汛兵20名。兵弁的增加表明潼关协绿营组织管理系统的细化及对士兵监控的严格,汛地的扩充说明绿营兵在同州府区分布的广泛性与控制的深入性。

四、结 语

综上所述,终清一代,驻守潼关绿营兵额比例相对较高,表明清廷历来注重军事关口点的布防,控制严格。同州府区绿营兵额在全国裁兵浪潮中虽然逐年递减,但是在绿营建制上却愈发完善趋于细腻,设置汛地明显增多,渗透到同州府区的县、镇乃至村庄。从同州府区绿营建制的历史迁变可管窥清廷统治政策的灵活性及深入性。绿营建制变迁亦是清廷统治稳定性的晴雨表。

[1]罗尔纲.绿营兵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日]太田出.清代绿营的管辖区域与区域社会——以江南三角洲为中心[J].清史研究,1997,(2):36-44.

[3]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

[4]清世祖实录[M].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

[5][清]李恩继,文廉修,蒋湘南,等.同州府志[M]//本书编委会.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潼关州府绿营
从方志看明代广东地震的时期分布
从州府到乡村 这里走出过云南大学的首任校长辉煌之后的寂寥 云龙宝丰村
山河“表里”——潼关,岂止是一个地理的“关”
论抗战时期罗尔纲的清代兵制研究
曹議金東征甘州回鶻史事證補——浙敦114號《肅州府主致沙州令公書狀》譯釋
曾国藩为什么不让绿营转型,而是另起炉灶拉起湘军?
曾国藩为什么不让绿营转型,而是另起炉灶拉起湘军?
潼关方言的文白异读
婴儿的眼泪
抗战大剧《兵出潼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