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景德镇宋元瓷器印坯成型盛行缘由的讨论

2013-07-20黄志刚景德镇陶瓷学院10级考古学与博物馆学江西景德镇333000

大众文艺 2013年11期
关键词:器形宋元景德镇

黄志刚 (景德镇陶瓷学院10级考古学与博物馆学 江西景德镇 333000)

现时的考古资料表明,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在唐、五代时期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宋、元时期更是达到一个高峰,已为昌南小镇博得“景德镇”赐名。至明、清,御窑厂的设立使得景德镇在全国瓷业界即有君临天下之势。这得益于景德镇本地优越的资源条件,更得益于制瓷艺人们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的制瓷工艺的使用。仅成型工艺一项,拉坯、印坯、利坯、雕镶等成型工艺在宋之前已有出现,并具有相当的成熟度。但通过实物及文献资料可知,在宋元时期,瓷器的初步成型工艺绝大部分采用的是印坯成型。而相比印坯操作更为简便的拉坯成型却没有得到积极使用,其中原因为何?本文主要基于对景德镇古代瓷器成型工艺的比较,配合文献资料,试图揭示宋元期间景德镇瓷器印坯成型盛行种种缘由。

一、景德镇古代瓷器成型工艺的应用情况

景德镇陶瓷的器形分类多采用“圆器”和“琢器”区分。圆器,指能够直接的陶车上拉坯,或用陶模(范)成型的器物,如碗、盘、碟、杯、盏、洗等。琢器,指不能仅靠陶车,而需要多种工序或进一步加工成型的器物,其制作有在陶车是拉坯。也有分段制作,然后粘接成型,多见有方形、圆形、扁形、多角形或雕塑的器物。从其定义可知,圆器和琢器的成型工艺是不同的,从成型工艺史讲,初步的成型在古代景德镇也仅限拉坯和陶范模印(少部分大瓷缸和陶器使用泥条盘筑成型,部分雕塑采用捏塑成型),且各个时期又是各有特点。

2012年景德镇发现和发掘了唐代窑址,有湘湖万窑坞和乐平南窑村两处,出土器物主要为:碗、盘、罐、壶、盏等。从实物资料看,罐、壶等立件主体皆采用拉坯成型,碗、盘等亦有拉坯痕迹。五代时期,景德镇瓷器窑址分布较广泛,器形主要为:碗、盘、罐、壶、魂瓶等。罐、壶、瓶等立件主体多采用拉坯成型,碗、盘类圆器是先拉坯成雏形,等坯稍干后过阳模印坯整形,葵口类圆器同时剜削葵口和压出瓜棱。宋代是景德镇瓷器大发展时期,窑口众多,生产量大,器形种类亦是多如繁星。除壶、罐、瓶、盏托等部分器物是拉坯成型外,绝大部分器形皆采用印坯成型。元朝统治时期虽短,但景德镇瓷器的生产在元代却因卵白瓷和青花瓷的出现,在制瓷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元代景德镇瓷器生产规模不亚于宋代,外销瓷器部分比重增大,但器形却有所减少,且皆采用印坯成型。至明清两朝,景德镇迎来了最辉煌的时期,瓷器生产量巨大,器形种类繁多。从现存实物资料看,除洪武早期和少部分琢器主体部分是采用印坯成型外,其他瓷器主要采用拉坯成型。

综上,可知在宋元前后,景德镇瓷器生产的成型部分虽有印坯工艺的使用,但都不是主要的成型手段。而宋元时期,印坯成型在景德镇是广为使用的,若说宋代还有少部分产品采用拉坯成型,那元代印坯成型则是一统天下,几乎是仅用的方式了。

二、印坯成型工艺

印坯成型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陶瓷器成型方法,早在新石器时期即有使用,如龙山文化的袋足器就使用有内模。印坯成型需借用模子,将泥料或泥片置于模型上,用手或借助工具压制,修整后稍干取出可用。模子一般分阳模和阴模两种,有单模和合模之分,古代多用生土制成(或经素烧)。且印坯成型多是应用于拉坯或雕镶成型较难完成的器形,模范上也多雕刻有纹饰,方便器物坯体上纹饰的塑造。

从工艺上可知,拉坯成型适合于圆器和部分琢器圆形部分的成型,雕镶成型适合于异性琢器和一些贴塑部分的成型,印坯成型可涵盖拉坯和雕镶成型。因使用统一的模范,对于生产更适合规格化和规模化,同时模范上可刻划纹饰,能将成型和坯体装饰同时完成,是一种较为方便的成型工艺。

三、景德镇宋元时期印坯成型盛行的原因

宋、元陶瓷是景德镇瓷业的一座高峰,其种类之丰富,市场需求之多,生产规模之大是开启了一个时代也是不输于任何一个时代的。为了适应这一历史现实,在当时,应用更加适宜的陶瓷成型方式乃“大势所趋”,“印坯成型”流行开来。

1.产品规范性强

使用同一模范生产的瓷器,其器型、尺寸、纹饰都几乎一致。针对于同一产品可以采用样模,这可以保证做出的应用于印坯的模范是一致的。如此采用模范印坯制作的瓷器,对于同一产品可以保证其坯体及坯体装饰部分的规格一致,可以使得产品的规范性做到标准化。这一点是手工生产走向工业化的一个前提。同时景德镇制瓷艺人为提高瓷器质量,从五代后期开始采用匣钵装烧的工艺烧瓷。窑址考察资料显示,宋、元时期景德镇是采用一个匣钵装烧一件瓷器的方式。为方便装窑和提高窑的装烧量,亦为方便工序分工(景德镇古代匣钵制作和瓷器制作是由不同的作坊分工完成的),匣钵的形制和尺寸已规范化。故可知采用印坯成型所带来的产品规范化,推动了行业的规范化和分工细化,这一点也极大地推动了景德镇瓷业的发展。

2.成型与装饰一步到位

陶瓷器皿的装饰技法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色釉装饰;另一类是胎体装饰。景德镇宋、元陶瓷器皿的“胎体装饰”主要有印花、划花、刻花、贴塑等。其中印花装饰在宋南定覆烧瓷器和元枢府瓷上应用广泛。“印花”,即以刻有花纹的模范做成型,使成型好了的坯体上印有花纹,施釉烧成后,胎上的印纹在釉层的掩映下若隐若现。从上文可知,在绝大部时候它都能使得“成型”与“装饰”在同一道工序中完成,“坯胎成型即装饰完成”,省时省力,而且印坯模范可重复使用,二者结合,提高瓷器品质的同时又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3.适宜规模化生产

宋、元时期,市场经济发达。“民窑”不受宫廷约束,工匠来自民间,烧造瓷器供应城乡居民生活需要以及行销海外。宋元时期,我国外销瓷的品种非常多,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品种;而且外销数量激增;外销地点遍及亚洲的日本、朝鲜、菲律宾等,非洲的东海岸、西亚阿拉伯地区等。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由福建路市舶提举赵汝适撰写的《诸蕃志》较为详尽地记载了当时我国瓷器运销的国家或地区及品种。为了满足日益膨胀的市场需求,加快生成效率,这种形似“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大规模批量生产为“印坯成型”在宋元的流行创造了条件。如上文所述,印坯成型除能满足订单的规范外,还能多个模范同时轮流使用。且宋、元时期,因审美和订单要求,许多器型的拉坯、利坯难度较大,如部分薄壁和大型器物,而使用印坯成型则较为简易。故印坯成型对提高效率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一点在有纹饰装饰要求的产品上体现尤为突出。

4.竹刀利坯限制拉坯成型的普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陶瓷成型中的“拉坯成型”,景德镇有句古话说“三分拉,七分利”,即先在“辘轳”上做出大体形制,然后再用相应的“利坯刀具”细修、雕琢出标准器形,可见它对整个陶瓷制作成型的影响之大。宋元时期,“利坯刀具”多用“竹制”,即“竹刀”,“竹刀”不比现在的“生铁刀”,力度远远不及后者,“软中有余,硬中不足”,用以修善“辘轳”上做出大体形制的物件,费时费力,而用于修善“印坯成型”的物件,却是“恰到好处”。

四、结论

景德镇唐、五代时期采用叠烧工艺,匣钵装烧还未采用,且瓷器胎体较厚不易变形。而明清时期,因瓷土配方的改变(此时使用二元配方,瓷器烧成温度较一元配方高,不易变形;宋元采用一元配方,瓷器以变形)和器型体量的多样化,匣钵装烧较宋元时期开始发生了变化,盛行大小不同器物同装一个大匣钵的套烧。故从工艺上可知,在古代,宋、元瓷器的尺寸规格要高于其他时期。同时宋、元时期瓷器胎体和装饰的高要求与相对落后的修坯工具,也使得印坯成型占有较大的优势。而明清彩瓷的盛行,使得印花装饰衰退,印坯成型的优势陶瓷工艺已有提升的此时难以突出。

综上可知,陶瓷工艺的时代性和市场生产的需求两者共同作用,使得宋、元时期景德镇瓷器生产印坯成型盛行。具体分析即印坯成型能够使得瓷器规范化和规模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减低生产成本。同时在当时生产工艺的前提下能很好地满足和完成审美需求。

注释:

1.冯先铭 .《中国古陶瓷图典》. 文物出版社,1998.

2.同上注.

3.黄云鹏. 《黄窑说瓷》. 江西美术出版社,2011.

4.冯先铭 .《中国古陶瓷图典》. 文物出版社,1998.

5.同上注.

6.赵明王景.《谈青 白瓷的贴塑装饰技法》[J].南方文物.1 9 9 2年第一期.

7.李懋强. 《关于陶瓷成型工艺的讨论》[J].硅酸盐学报.第29卷.第5期.2 00 1 年.

8.张福康. 《中国古陶瓷的科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

[1]冯先铭. 《中国古陶瓷图典》. 文物出版社, 1998.

[2]黄云鹏. 《黄窑说瓷》.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11.

[3]赵明王景.《谈青 白瓷的贴塑装饰技法》[J].南方文物.1 9 9 2年第一期.

[4]李懋强. 《关于陶瓷成型工艺的讨论》[J].硅酸盐学报.第 29 卷第 5期.2 00 1 年.

[5]张福康. 《中国古陶瓷的科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

猜你喜欢

器形宋元景德镇
因为有你
——省景德镇老年大学校歌
景德镇颂歌
不忘你,景德镇
问一声,景德镇
再发展期|宋元明清
左右江石器时代水冲石器常见器形介绍
浙江湖州寺前宋元遗址
《宋元语言词典》释义商兑
宋元以来桂林回汉饮食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