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石雕工艺的现状与前景——以广西天等县进远乡石雕工艺为例
2013-07-20黄胜安天等县文化馆广西天等县532800
黄胜安 (天等县文化馆 广西天等县 532800)
一、进远乡传统石雕工艺的历史
1.进远乡是广西天等县一个乡镇,清为镇远土州。进远的石雕工艺历史悠久,早在清朝时期,就有大批石雕艺人外出谋生,近到左、右江沿岸各地,远到云南省乃至越南和老挝等国。进远石雕艺人技艺精湛独到,雕工娴熟,石雕技法主要有浮雕、园雕、镂雕三种。雕刻有石狮子、石狗、石象、碑文、凿料石、石梯、石磨、石臼、石墩等品种,石雕作品形式多样,气势恢宏古朴,在审美和视觉效果上,大的威武、壮观,小的精美。在经济价值方面,每年都有许多石雕作品销售到境内外,为从事雕刻工作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2.进远石雕技艺。据县志记载,相传县境于清咸丰末年就有劳务输出,以佶伦士州的银工和镇远土州的石工、铁工为多。活动范围,近为左、右江沿岸各地,远为云南省乃至越南和老挝等国。石工手艺高超者,雕刻石狮子、石象、碑文等,手艺稍逊色者,凿料石、石梯、石磨、石臼、石墩等。又记载,清咸丰末年,镇远土州下州屯人已用石头建房,凿石臼、石碓、石磨等。清同治年间,60户农家就有40多户人外出,从事石头雕刻和建筑石拱桥等。可见,清朝时期,进远石雕手工艺技艺已经得到很好提高。进远乡是全县有名的“石匠铁匠之乡”。石匠们除了能修建桥梁、楼房等建筑外,还能刻农村家庭所喜爱石磨、石臼、石碓、石缸等,还能刻字、刻龙、刻狮子、刻龙狮戏珠,刻石象、石狗、墓碑等,工艺精巧,产品畅销区内外。岩造村刻制的高约4米,宽约1.5米的大型石狮,工序首先是选好料,一般是石料无裂缝无方解石纹路为上品,而且,在开采上尽量避免用炮轰,提防石头受伤。第二道工序是按照计划制作器物的大小,首先整好外型和底座的大小比例,雕出大的比例关系。第三道工序是雕刻细部,首先从最难出入手,特别是钻洞的地方入手,从里到外进行雕琢。第四道工序是打磨抛光。
二、传统石雕工艺面临的困境
1.现代快餐式文化对地域文化的冲击甚至覆盖。历史正越来越远离当下,即使有被诉说,也是无深度的文化消遣。虽然近年来不时掀起传统的文化热潮,但还来不及充分消化与反思,便被成熟的国际传媒文化冲击得支离破碎。正真古典生活精神并非得到弘扬,导致手工业偏向奢侈化,甚至庸俗化。
2.文化主流较为单薄。学者李砚祖在论及宫廷、文人、民间、宗教四类传统工艺美术时,就明确指出其中的贫薄:“直到今天传统工艺美术存在的主体仍然是旧有宫廷贵族工艺的品类和样式,不仅现代学者所著的‘工艺美术史’基本上是一部宫廷贵族工艺史而且工艺美术行业的主体产品同样是旧有宫廷工艺品类和样式;人们呼吁保护和传承的也主要是这些东西,这里有太多的现实考虑,也存着太多的片面性。”
3.人才传承面临中断。进远石雕工艺艺人传承谱如下:
第一代:
凌必清,生于清咸丰年间,进远岩造村人,已故。
邓天指,生于清咸丰年间,进远岩造村人,已故。第二代:
凌必侯,生于解放前,进远岩造村人,已故。
凌必庭,生于解放前,进远岩造村人,已故。
第三代:
邓大谋,农民,60岁,进远岩造村人。
凌其干,农民,60岁,进远岩造村人。
玉开提,农民,58岁,进远岩造村人。
第四代:
黄中田,农民,45岁,进远岩造村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繁荣的条件下,年轻人嫌石雕技艺工作太难、太苦,都纷纷外出经商、务工,而忽视了本地石雕技艺的学习和传承。许多老艺人年事已高,已无法继续雕刻,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三、保护传承优势
1.传统文化回归热促进石雕工艺市场的回暖。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农村地区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传统手工艺品、字画等艺术品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和喜爱。追求有别于机器自动化大批量生产的那种自然纯朴、包含怀旧情怀之美。著名学者李砚祖的描述:它不追求奢华,而是量材而用,以“宜”为评价标准,既有功用之宜、处置之宜、造型之宜,更有品格之宜。审美与实用之间架起了优美的文化风格,传统工艺的传统之美重新进入当下的日常生活。
2.进远石雕工艺技术全面,种类齐全。出产的石雕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威武、壮观。
四、发展方向与前景
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奢侈品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世界领域内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2007年的创意产业已占全球GDP的7%,并以每年10%的速度在增长。在中国的情形也大体类似,近几年的中国文化产业在加速递增。因此,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抓住机遇,采取措施,使进远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传统石雕工艺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1.争取政府的政策扶持。为了保护进远石雕这门传统技艺,县文体局及当地党委、政府对石雕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进行管理和督导,已采取的保护措施:对进远石雕技艺开展普查工作,摸清石雕传统技艺的发生、发展的历史沿革,摸清技法中的特点和价值等全部情况,然后进行管理和督导,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保护措施。
2.石雕工艺生产的适应调节。石雕工艺应与当代的设计生产方式相结合,避免一味局限于传统的技艺的简单传承,而是把工艺技艺与产品设计的形式、功能结合起来,以适应当下的生活与审美需求。
3.加强民族民间美术教育与宣传的力度。学校等文化教育单位进一步加强民族民族美术的保护意识,扭转当前手工艺传统的急剧衰落与民间传统文化热潮的涌起恰成相反的局面。
注释:
1.李砚祖.《关于消费文化视野下的工艺美术诸问题》.《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2.同上.
3.徐东树《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前景》.《原道与正纬》江西美术出版社,江西.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