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对赵孟頫绘画思想的认识

2013-07-20西安市阎良区西飞第四小学陕西西安710000

大众文艺 2013年11期
关键词:师法古意赵孟頫

温 静 (西安市阎良区西飞第四小学 陕西西安 710000)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人,人称赵子昂,又称赵吴兴。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直系子孙。幼时丧父,在母亲的告诫和鼓励下勤奋好学,后来书法、绘画、文学样样精通。单就绘画这一个方面来说,他的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都被世人称道,他的绘画思想对元代主流绘画有巨大影响。

一、 “古意”

赵孟頫认为:“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为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从生,岂可观也。吴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知者说也”。他所说的“古意”,指的是北宋以前的画法,尤指五代、唐代及唐代之前的画法。“今人但知用笔纤细”中的“今人”指的是南宋的马远、夏圭等人。他们在运笔上变化较少,较为单一。这一点使得赵孟頫颇为不满,随后而放弃了。“傅色浓艳”是指南宋画院风格的作法,绘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其都与赵孟頫的思想观点不一。

赵孟頫注重“古意”,但并不像清代的“四王”那样一味的仿古、复古。他前期绘画学习晋、唐的设色,重视传统(古意)。如《红衣罗汉图》,这幅画在表现技法上以模仿唐代阎立本的画法为主。用笔颈爽、凝重,以刚劲的铁线描勾勒。设色浓丽,主要以赭石、土黄、石绿、大红为主,古雅而沉稳。罗汉身披红色的袈裟,与整幅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富有变化。但是他对人物的精神状态的细致刻画要精于阎立本。其慈眉善目,嘴角微仰,神态十分逼真,左手微举,坐姿自然、大方,仿佛在讲解经文,使得画面颇具传神,并在此画的左侧题有:“……粗有古意,未知观者以为如何也”的字句。而到了后期,赵孟頫的绘画主要受李成、郭熙、董源、巨然的影响,作画气质温和,性格平顺,亲近自然。《双松平远图》,此画构图通过画名便知属于平远构图,画面整体虽然空洞,但很有意境和韵味。近景中画有大石和两棵松树,树杆用双钩描绘,略皴而无渲染。大石以粗阔,扭曲的线条描绘,好似模仿郭熙画树石的用笔。再用笔墨的干湿浓淡绘出画面的虚实变化,以及疏密的层次关系,中景隔水,远景画有起伏的山丘。赵孟頫结合自己的书法以飞白、松动的线条描绘远山轮廓,而无皴、擦。这幅画以简洁的构图则更加展现了画面的清净、古雅、温和的特点,也展现了南方一带特有的景致。

通过对以上两幅画赏析,可以看出赵孟頫非常注重传统,同时又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正如郭熙在学习传统画时的主张:“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览,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

二、“师法自然”

赵孟頫的绘画不但注重“古意”,而且还注重“师法自然”。所谓的“师法自然”,其实是在绘画上效法大自然,即现代所谓的写生或采风。其具体的过程是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度对景落笔,眼到、心到则笔到、意到。然后再以形写神。正如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所说的:“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再加上勤于练习,多看多游览(也就是目识心记),然后在创作时才能胸有成竹。

赵孟頫也曾提出过:“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我师”的理论总结。可见“师法自然”在绘画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赵孟頫重视“师法自然”和他入朝为官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虽官至翰林学士,但他作为宋皇室的直系子孙,元代统治者对他仍有提防,得不到重用,使得他的才华也得不到施展。所以他非常地向往云山,向往隐逸,向往陶渊明一样的田园归隐的生活。赵孟頫对自然景物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而且目识心记的能力也很强。《鹊华秋色图》就是他从济南路总管府事同知任上返乡时将途中的所见所感用心记录下来,回来之后凭借他的记忆将作,并送给他的好友周密。此画属于平远构图,画面丛深,视角开阔,在左上角画了一座圆顶的山,名为鹊山;右上角画了一座尖顶的山名为华不注山,画面的中间有一片茂密的树林,几间农家气息十足的房屋自然地散落在田野中,给人一种“绿树村边合”的感觉。田野上还有悠闲的羊群和牧人,再加上村边河流上泛着扁舟和驾舟的渔人,与远处的青山相互融合,又有一种“青山郭外斜”的感觉。那种非常和谐以及使人非常向往的田园生活,就从画面中给我们展现了出来。同时也通过这幅画看到了当时济南人朴实和悠闲的生活。也许这也是赵孟頫所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这幅画在用笔上则继承了五代董源的披麻皴。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赵孟頫在注重师法自然的基础上,和重古意互相结合,达到了统一。《水村图》也是他送友的一幅佳作。这幅作品画家以相当娴熟的笔法描绘了江南一带“远山近山云漠漠,前村后村水重重”的景象。此画也属于平远构图,视野开阔,用笔熟练,用墨自然,显出了温和的气韵,也着重体现了赵孟頫在绘画中对自然的重视。

三、“书法用笔”

赵孟頫不但是个画家而且也是个书法家。赵孟頫将钩斫和渲淡、丹青和水墨、重墨和重笔、师古和创新融入到书法中。他的书法成就也相当的高,如《洛神赋》《归去来兮辞》《千字文》等。虽然当时有很多人喜欢书法,并且练习书法,但是能真正被称为“书法家”的人却是少之又少。他的行书、楷书、隶书、草书都给人一种稳健、典雅、温和而又高贵的感觉。他提倡“以书入画”,并且身体力行。这种观点体现在他的很多作品中。他的绘画作品首先在用墨上,笔墨关系处理的非常柔和得当,墨的干、湿、浓、淡、轻变化丰富,前后主次分明,空间关系强,富有节奏和变化。其次,在用笔上,行书、楷书、隶书、草书都体现在其中。树杆、树枝用行书运笔表现,巨石用草书运笔表现,兰草多用楷书运笔中的撇笔法表现,而地上的野草则多用隶书中的“蚕头燕尾”来表现。第三,在表现技法上,皴、擦、点、染都用,内容完整,与南宋风格不同。而南宋江时期的绘画风格,其个性突出。《踏歌图》在用笔上较为尖细,笔法苍劲刚猛,石质的表现更为坚硬,笔法的变化较为简略,水墨淋漓,不讲究用笔的节奏,草草带过,注重墨色的渲染;《溪山清远图》用笔凌乱,不成规则,对山石的皴法较为单一,缺少变化,水墨浑融,苍茫淋漓。在这两幅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中很难看出有用笔的意味。只是用墨色的浓淡变化和用笔的繁简来增添画面的笔墨关系和内容,而画面依旧刚性十足。

通过以上的分析对比,赵孟頫是将书法用笔融入到绘画中,使得其绘画更为精到。首先,以书入画,打破了南宋时期那种用笔,不成规则,笔法苍劲刚猛,水墨浑融的风格,反而使其绘画如同书法一样稳健、典雅、温和而高贵,并且富有书法用笔的气韵。其次,有书法用笔的节奏:起笔、行笔、转笔、落笔等更好地表现了山、水、树、石的质感和韵律。特别是表现在山水中树木,不光表现了其质感,而且也将树木的生长结构和变化体现的淋漓尽致。并且还发展和创新了山水画的表现技法,使其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和完备。总之,以书入画,使得赵孟頫的绘画在古意,师法自然”的基础上又添加了自己的书法运笔,并加强了其作品的表现力。

赵孟頫开启了元代文人画绘画风格的大门,点亮了元代绘画史的的道路。他继承北宋时期崇尚古意,打破了南宋绘画太过刚劲、粗猛、简洁的风格,使得元代后来的士大夫画家都非常地尊崇赵孟頫。像以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为代表的“元四家”。他们继承了赵孟頫绘画的思想观点,并且在此基础上更加完善和升华了他的绘画思想。赵孟頫的学生黄公望就将他的绘画推向了成熟阶段,彻底改变了南宋后期画院的面貌。到了吴镇、王蒙时则使绘画更加传神。后来的倪瓒又将绘画的高度推向了“高逸”的高峰。可见赵孟頫的呼声在当时文人界的影响是可想而之的。真是“国朝名画谁第一,只数吴兴赵翰林”。

总之,赵孟頫在元初提出的“做画贵有古意,以书入画”等主张对绘画创作与继承起到至着重要的作用,并通过自己一生的创作实践引领时代潮流,对元代乃至后世中国绘画的发展变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美术出版社,2001年.

[2]艺术教育司组编.中国美术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3]黎孟德.中国艺术名作快度[M].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年.

猜你喜欢

师法古意赵孟頫
中正平和——王栋山水画中的古意
寻找古意的配色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汉代经学师法家法研究述论
师法自然,规划和营造公园特色植物景观
赵孟頫《汉汲黯传》
赵孟頫《吴兴赋》(局部)
赵孟頫《胆巴碑》集锦( 上)
顺应自然 师法自然
——“绿筑迹 ——台达绿色建筑展”台达记者会
化古意而为今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