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术角度探析张艺谋作品对传统文化的挖掘
2013-07-20罗卓宁重庆大学电影学院重庆404100
罗卓宁 (重庆大学电影学院 重庆 404100)
段爱荣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重庆 404100)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华语电影走向世界开辟了道路。虽然近些年国产电影已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上升趋势,但是电影创作一味地追求票房,盲目地追求高回报,导致很多电影作品成为文化垃圾,失去了本身的艺术价值,从而扭曲了人们对原本世界的认识,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读。电影作为一个传播速度快、影响大的传媒平台,在创作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播是相当急迫的,特别是在这个高度开放社会,电影美术师作为电影主创人员,应该重视通过电影这一强大的媒介来传播传统文化。
华语电影走向世界的时机,中国文化在当代世界文化潮流中应该得到更大的拓展,这就要求中国电影人必须肩负起重大的文化传播使命。我们迫切地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拓展和创新,必须在开放的电影政策中得以传播。
表现民俗文化的主体内容需要做到将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人的生活习俗进行有机结合并加以镜头化创新,这种线性表达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和中国电影创作的重要手段。
当代电影美术师应利用电影美术造型手段挖掘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并加以创新制作,并注意光线、色彩等因素在镜头画面设计中的运用。电影是流动的影像,为了让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烈气息,美术师就应该深入每一个场景画面的细节之中,将各种传统元素融入到场景设计稿里,使故事情节与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场景紧密结合,这样就能让观众感觉到自己仿佛置身于荧幕内的环境之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不管是社会时代背景还是场景画面,都应结合传统民俗文化,将当地的地域特征、人们的生活方式等融入到一个整体的文化框架中,并以某个现象来突出表现文化特点,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更具有社会性。
对传统文化主题的表现在中国电影美术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美术师眼里的服装、化妆、道具、场景设计以及镜头画面都体现着剧中人们的生活习俗与地域风情,而这些恰恰蕴含着传统文化元素,成为电影创作中表现的载体,下面从道具、服装和场景三个方向切入,以张艺谋电影为例,剖析电影美术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播。
(一)道具:道具设计是一部电影立体空间构成的基本元素,直接地向给观众传达故事情节和故事背景中所蕴含的重要信息,它同时也是镜头画面中空间、色彩的构成元素,在镜头运用中填充着画面的方方面面。
美术师通常会根据剧本内容,对镜头场面或精彩片段进行综合分析。在选择和设计场景道具之前,美术设计师要根据影片的整体布局设定整体的道具风格,再从中选取多个创作点进行评估,将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非概念化设计融入到中国文化之中,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民俗,也就是设计师需还原剧中的生活模式,这样让观众更能接受故事所传达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精神。
《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蕴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的影片,人们的生活细节,民间的艺农工匠,社会的波荡起伏,影片中民俗文化无处不在,独特的中国民族风情被诠释得淋漓尽致。特别是锔碗片段,锔碗匠用钢针在碗的裂缝边缘钻了一排排小孔,并用短铜线紧密地镶在小孔中,最后将碎碗补拢。钻子、锤子等道具都是对当时人们生活场景的还原。电影中对这些细节的刻画非常精准,仿佛是刻意要去诠释这种乡野文化,表现这种独特的民间工艺。其实这只是张艺谋电影对传统文化表现的一个亮点而已,类似锔碗的文化现象在张艺谋其它作品中早已司空见惯,虽然这看似电影中一段不起眼的片段,但它对于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来说却非常重要。
《三枪拍案惊奇》这样一个颇受诟病的故事架构中,人们很难回过头去品味这部电影在美术设计方面的渗透力和深层次的民俗文化表现力。但从道具设计来看,《三枪》的确是一部颇具深厚文化底蕴的影片,它不仅具有浓厚的地域风情,还相当程度上还原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民间特色。影片中每一个道具都是一个文化元素符号,比如片中煮油泼面片段,搓面、煮面、摆碗、泼辣椒油等细节都体现了油泼面这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其中锅盖、硕大的花边碗、破旧的灰土炤等设计元素都做到了极大程度上对那个时代颇具地方性特色的民间传统饮食文化的还原。
灯笼作为典型的中国元素应用在张艺谋的很多作品中,从《红高粱》到《大红灯笼高高挂》,再到《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尤其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和舞剧)通过灯笼将“中国人性的扭曲发挥表现得淋漓尽致,电影中的红灯笼实际上就是一种扭曲、变异文化形态的载体”,通过张艺谋的电影和舞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灯笼”有了认同感,他们把它看成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而给予尊重。
(二)服装。服装设计是电影美术主观造型中的重要内容,“我国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化是艺术家创作素材的宝库,不同时期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以及历代的服饰艺术为我们在创作中进一步体会作品内涵、气韵、情调给予了更好的比照。”电影中的人物服饰是经过剧本创作而精心的设计的,电影人物间的联系支撑着这部电影的主观逻辑结构,在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上,服装往往体现着一个人的性格、修养、社会层次等因素,给观众一种心理暗示。
在导演塑造每一个人物角色时,通常会考虑人物的外貌特张、性格特点、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当然在历史片中是根据时代背景、历史环境和固定的历史人物来设立。这时的服装师就需要根据剧本要求和导演意图来划分角色的外貌特点,由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和生活方式来创造出颜色、大小、风格等适合剧中人物的服装,并且对男女一号角色的服装造型上适当地夸张化和突出化。细化每一个造型元素,如王冠上的九龙戏珠、官服上的纹理设计、腰带、靴子等。说到这里,服装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就尤为重要了,因为服装造型在整个电影美术设计中占有如此大的分量,具有很大的造型创作空间。
电影服装它作为一种主观创作的过程,需要融入到一个整体的创作风格,然后需要对中国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这是电影服装造型的依据。《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服装造型令人叹为观止,精雕细琢的龙袍、华丽贵重的王冠、铠甲、宫廷挂饰,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盛唐的强势。成为这部影片获得奥斯卡最佳服装提名的有力保障。
当然对于《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一部大制作电影,这样一个复杂场面调度、复杂历史景象进行还原,的确有些难度。美术师不仅要对道具、场景、画面有精准地把握,更重要的是设计师需对剧本中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对中国历朝历代的着装有深入研究。民族传统服装有其独特历史演变过程,特别是历朝历代的宫廷服饰,更加具有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单从这一点来研究,对电影美术师就是个不小的挑战。首先汉服随着朝代的更变而演变,这直接影响到影片的造型风格,这也对于了解唐朝服装有了可靠依据;第二需要对中国各民族的着装特点进行整体评估,并且对这些民族服装在不同朝代的演变过程的探究,这样才能精准地还原一个时代的民族特点和文化背景;最后还要对中国各朝代皇室贵族的生活进行深入解析,只有了解了他们的生活习性才能对其服装、饰品、头冠的设计提供参照。设计者根据剧本描述以及导演意图,加以自己的创意才能艺术地还原那段真实的历史。
中国传统服装是我们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当代,汉服依然是深受人们喜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重阳节、茱萸、天方地圆等中国元素的运用都还达不到商业化水准,也就是说这些传统文化元素还表现得不够商业化,让观众感觉到导演是在刻意表达这种宫廷文化。这一点在电影创作中非常忌讳,它会影响到整部影片的客观判断,将观众强行去感受文化气息,反而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场景设计。电影画面中的场景是画面语言的本质内容,场景设计是电影镜头画面中最重要的造型手段。在这个商业电影蓬勃的年代,导演为了满足观众需求,往往会去追求大场面、大调度来营造气氛,这样会让观众觉得物有所值。当然这种大场面、大调度为美术师提供了用武之地。一个好的设计创意是对画面场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能节省成本,还能加快影片摄制进度。电影画面不仅是节约成本的一个点,更重要的是调动观众情绪的出发点,甚至可以说是整个蒙太奇语言的逻辑构成点,因此画面场景是电影语言表现的关键。
作为电影内容关键元素的场景设计,自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表现的主要载体。美术师的每一个设计符号,如明清家具、古代建筑中的构建等,都要将这些元素融入到具有光影、透视造型规律中,这样一来,这些设计符号对剧本、故事情节起到一种非常直观的信息传达,对剧本起到固有的物质支撑,传递着剧本的空间轮廓关系。由此可以看出美术师的场景设计对传统文化的表现力就不言而喻了。
《英雄》中讲的无名用剑将酒杯抛起的瞬间,将围成一圈的竹简刺倒。无论从设计审美还是设计理念来看,片段中的场景都堪称一绝,成为全片的一个创作亮点之一。首先画面中的环形竹简表达了中国古人的一种学习文化,剑则是一种战争或是习武文化,酒杯则是古人的饮食文化中的体现,加上剑客抛起酒杯将众多的竹简瞬间刺倒,直接将故事人物神化。这不是在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力量吗?其次,我们再仔细看看那围成一圈的竹简,主人公位于正中央,场景中的点线面有种强烈的雕塑感,整个画面从明度上形成鲜明的黑白灰,无论是光线还是空间透视,都极具场景造型美感,体现了设计师无穷的想象与过人的智慧,当然更重要的是鲜活地交代了故事环境,诠释了情节内容,透露出来的文化信息鲜活而又生动。
“像张艺谋的其他文化电影一样《英雄》》富于浓厚的文化象征意味和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但文化内容发生了改变。“道”“义”“恕”等传统儒道文化得到了诗意的赞扬和唯美的表达。”说到场景设计中的镜头画面美感时,《英雄》中还有一段令人称赞:章子怡和张曼玉在漫天落叶中斗剑。湛蓝的天空下,落叶在风中纷纷飘落,红衣两女在风中潇洒地舞剑。空旷的环境中树叶成为镜头的肌理造型元素,整幅画面在色调上非常鲜明,色彩、光线搭配得伸张有度,加上飘动地树叶极富镜头肌理感,让人叹为观止,其视觉美感顿时让人想起了巴洛克风景油画,美得让人感动。显示是张艺谋高超的色彩审美,自然在观众心里会留下极其深刻印象,可想而知这种场景画面的表达作用在剧情中是多么关键,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层面上是种多大的升华啊!
“‘第五代’的探索电影以其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强烈反思、对传统电影观念的反叛而明确了自己的电影观念,但是,他们又身负历史责任,深受民族灾难的浸染,在反思反叛传统的同时,又显示出同传统千丝万缕的联系。”《红高粱》全片浸淫于民俗文化的反思。这部片子从整体来看张扬疯狂,民俗的审美意义鲜明突出。“颠轿”“祭酒神”戏段中的民俗很有气魄。导演企图通过一系列充夸张了的民俗细节,把久蕴民族意识深处的那股子冲天浩气,尽情地抖落出来,把狂放、洒脱的自由生存心态袒露出来,并从中表达多层次的生命和艺术向力。
场景画面设计作为美术设计的主要创作,自然成为一部影片成败的关键。同时对中华民族传统的挖掘是多么重要,无论是民俗文化还是传统精神文化,都是那样超乎寻常的客观想象,这才是对于一个电影美术师的文化要求,而不仅仅是技术和制作能力。无论是《红高粱》还是《英雄》和其它作品,都体现出其惊人的创作才能和超乎的想象力。
在中国高度活跃的市场经济中,人们习惯了现代的生活观念,某些传统民俗已渐退却,更严重的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开始呈消失趋势,也正是如此,才激发出电影人的责任与使命。当然也正是因为现在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活跃,才推动了电影的蓬勃发展,进而加大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经济运行稳健,电影市场才会宽广,有了电影市场,民族传统才会有更好的传播,有了电影对文化的传播,才会激起电影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激情。这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这一点,张艺谋电影模式是个典型的市场运营与文化传播模式。
当然张艺谋作品中不仅仅是电影,其它形式的作品依然保持着这种循环规律。2008奥运开幕式的文艺节目依然保持着张式的民俗文化表现,依然是挖掘到传播,传播到经济,再由经济到文化。但是奥运开幕式却又有一个突出点,传播文化成为这次世界盛宴的主要手段。开幕式演出不管是的演员服装、道具、场景都做到了呈现文化为主的场面内涵,而这些恰恰是美术师携手创造的。
这样的例子在张艺谋作品中颇多,同时代电影人的作品,民间文化对于他们似乎有种特殊的情缘,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不管是电影作品还是舞台剧等艺术创作,都充满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张艺谋电影、舞台剧以及“印象”系列,让人清楚地感受到民俗文化的存在,现场版的民俗味道更能让人们去思考中华民族的民间韵味,这样一来,舞台剧也就直接传播了中国文化。
舞台剧《图兰朵》同样具备张艺谋一贯的民族风格。说它具有张艺谋风格,其实更确切地讲是具有张艺谋影像的传统文化风格。虽说是舞台剧,它不仅给观众造成震撼的视觉心理画面冲击,更重要的是为观众传达了一种坚韧民族精神,舞台美术为这种精神做到了最完美的文化传播效果。舞台剧是唯一能让观众抛开镜头与银幕而直接吸取的文化营养,相信在当今中国只有张艺谋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也只有像张艺谋这样的艺术家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播者。不管是壮丽多彩的奥运会开幕式,还是舞台剧和饱受争议的电影,都成为张艺谋传统文化表现电影的一种影像风格。
当然也难免会有很多人都会去深究,张艺谋作品里那些民俗会不会是伪民俗。看到那些影响极其深远的民俗传统电影作品,这也难免有人刨根问底,因为当一个艺术家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他所创作出的作品总是那么富有生命力。对于这一点其实我们大可不用去讨论那种剧情内容所表达的民俗是否是真是假,就算的导演无故捏造,也只能说明这是他创作的一种手法,仅仅是一种影像风格而已,况且那些民俗表现都是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和一定深度的文化反思,观众有何必去追究它的真伪性呢?
既然电影能起到如此大的传播效应,它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传播平台、我们五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又何愁不能传承呢?我们只需在电影创作上多下功夫,多深入生活体会生活,多对传统民俗挖掘与创新,文化财富终将得世代相传。
注释:
1.毛晓春《休克的文学》,九州出版社,2011年,120页.
2.齐静,演艺服装设计 舞台影视美术实用技巧,辽宁美术出版社 ,2010,33页
3.苏美妮,从《红高梁》到《英雄》——论张艺谋文化电影的俗雅之变,《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一期,86页
4.宫林著 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 电影美术卷,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7,256-257页
[1]柴莹.《文化视域中的“张艺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2]张会军.《形式追索与视觉创造:张艺谋电影创作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
[3]苏牧.《荣誉(修订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4]柯玲,《中国民俗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