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崇拜文化对壮族“蚂拐舞”表现形式的影响
2013-07-20蒋念军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广州510000
蒋念军 (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广州 510000)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都受其民族独特的性格、长期的劳动生活、对各种神灵及自然崇拜信仰中产生的审美观等因素的影响,壮族“蚂拐舞”也不例外。古时壮族人信奉蛙神,便有蛙图腾崇拜,而这种蛙崇拜文化正是形成 “蚂拐舞”表现形式的主要因素。虽说,如今通过现代舞蹈编导技术所编排出的蚂拐舞显然与原始壮族蚂拐舞有所出入,但终归其舞蹈的表现形式仍是同出一撤。继而,本文以蛙崇拜文化对原始壮族蚂拐舞表现形式的影响进行的分析,且将其表现形式分为结构形式及动作形态两个方面探讨。
一、 结构形式
每到农历春节时,壮族人民就要举行一项大型的节日活动——“蚂拐节”,它是原始壮族人民对蛙崇拜文化的遗存。其中,“蚂拐舞”是“蚂拐节”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壮族人民能歌善舞的天性使得“蚂拐舞”内容形式更为丰富及多样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组系列舞蹈,其中多至十多个舞蹈片段。在文中仅列举出受蛙崇拜文化影响较大的舞蹈片段以供参考。
《皮鼓舞》是由两个男性表演者戴着姑娘的面具,各执鼓棒随着铜鼓的节奏边击鼓边跳的舞蹈。这样形式构成的原因可视为在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对于女性的生殖能力是十分崇拜的,在壮族先民的眼里,青蛙的肚子(圆形)与女性怀孕期间的肚形实为相似,且青蛙的生殖能力也十分强盛。因此,壮族人就把对“蚂拐神”的崇敬进一步的转换到“女性”这个主体上了。时至今日,这种对于“女性“致以崇拜的舞蹈,仍以男性作为表演者的身份登上舞台。
《蚂拐出世舞》是由四个十一岁左右的男孩进行表演的。需穿上一条紧身的裤衩,全身纹满蚂拐皮的图案,四肢同时弯曲趴在地上扮演小青蛙分别从场地的四角“蚂拐跳”上场,模拟青蛙刚出世时玩乐逗趣的情景。显然,蛙崇拜文化影响到舞者身上的纹身纹理图案的择选,并希望在表现模仿小青蛙嬉戏的同时,能够得到“雷王”的护佑,及时下雨。在如今的“蚂拐舞”表演中,舞者身上也一直延用着青蛙的纹身。
二、 动作形态
动作形态是对舞蹈作品风格的基本呈现,由基本体态、舞蹈动作及动作节奏构成,至始至终的穿梭于整个舞蹈作品的运作之中。
1.基本体态。在广西左江流域有一幅气势恢宏而历史悠久的巨型崖画——花山壁画,形式各异的崇拜对象被壮族先民们精心的雕刻至石壁上,这其中青蛙壁画的数量占据甚多。在壁画上,人们模仿青蛙的正姿及侧姿都被一一刻画,时而双手屈肘朝上,时而一手叉腰一手屈肘朝下。现实中的“蚂拐舞”体态与花山壁画上蛙的刻画大致相似。即在半蹲的状态下,双膝向两旁打开,张开双手及五指且弯肘朝上或者一只手叉腰一只手屈肘朝下,造型非常别致且带有雄壮且神秘的感觉,并要求在舞蹈时,始终保持五指张开的手势。这样的体态与壮族先民们崇拜青蛙及模仿青蛙的形态有着直接且密切的审美关联,单是一个五指张开的手势,就已完全是模仿青蛙五指张开的形象。
2.舞蹈动作。壮族“蚂拐舞”的舞蹈动作非常的散乱但不缺乏规律的统一性。根据已有资料中:“两跳一停五点步”为其基本的舞蹈动作。这里所谓的“两步”是指俩腿在腰间发力和驱动的瞬间,向前方或者其余方向做出带有弹性力度且同时做后踢腿的两步跳跃动作,来源于对“蚂拐”跳跃的模仿。在壮族先民的眼里,蛙的跳跃是神圣的,因为它可以看做是对雷神传达下雨旨意的动作。“停”即在落地时站八字位,同时身体向后仰板腰,显然这是对青蛙自然站立时脚型的模拟。“五点步”就是动力腿在受到膝部强力抖弹的驱动下,急速地完成四下连续点地动作,即模仿青蛙膝部关节灵敏且有力的象征。它的基本步伐可总结为,舞者身体始终保持半蹲状态,且多数用半脚尖点地,撩腿的同时划弧点步跳。在行进中,以蟹行状和蛙跳状为主,时而跨步弹跳,时而蹉步侧身跳跃,行走“之”字形路线。在此,它又具有“一顺边”的艺术特征,但却又不同于高原舞蹈中“一顺边”。通过考察,“蚂拐舞”中的“一顺边”是对青蛙体态特征及运动特点上的一种模仿。再者,壮族“蚂拐舞”的 “一顺边”动作除了具青蛙的本体动作特征之外,还有一种“水向一方流”的动态。虽然,在很多有关的文献资料中都未直接提出这样的说法,但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及阅读,综观壮族“蚂拐舞”动作形态的突出特点,就可以得出以上有关于“水崇拜”对“蚂拐舞”中“一顺边”动作产生一定影响的推测。
3.动作节奏。当“蚂拐舞”的“两跳”及“五点步”等动作在运作空间不断变化时,都呈现出独特的节奏变化,且通过这种独特的节奏复合成该舞蹈独有的动律而展现出来。这种独特的节奏来源于壮族先民们对青蛙这一神物的悉心观察,他们发现青蛙在大雨来临前后的鸣叫声是不同的,所以,除了在“蚂拐舞”的音乐伴奏中有特别模仿雨水来临前后青蛙鸣叫的节奏,同时还在其动作里加入了类似的动律,用于强调大雨来临前后青蛙鸣叫和动作的区别。
三、 总结
通过分析蛙崇拜文化对壮族原始“蚂拐舞”表现形式的影响,不难发现,如今登上舞台的壮族“蚂拐舞”中,限于男性表演的要求、舞者身上的蛙纹纹身及其特有的动作形态、节奏等特征都受到蛙崇拜文化的深刻影响,且已于文中作出对应的分析。或者说,它至始至终都仅以壮族人民原始性思维作为理论支点,用他们能歌善舞的特性为实践基础,将壮族自然崇拜文化内涵用肢体表达着。通过本文,希望能够对喜欢该民族舞种的文艺爱好者,抑或专业人士予以个人微薄的见解。